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吴文汐 武汉报道 近日,多个“万亿俱乐部”城市宣布晋级。其中,重庆、广州晋升3万亿城市;武汉、杭州成功跨越2万亿元门槛;与此同时,“万亿俱乐部”迎来扩容,常州、烟台双双晋升万亿GDP城市。
万亿GDP城市经济体量大、人口集聚效应明显,且大多为都市圈中心城市或副中心城市。在国家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下,这些城市不仅仅专注于自身发展,同时承担着带动都市圈、城市群发展的重任。其中,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是,如何以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推动都市圈内均衡、协同发展。
不可否认的是,目前,都市圈内大中小城市城镇化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仍然突出,例如,武汉都市圈内,武汉2022年城镇化率为84.66%,而鄂州、黄石、黄冈城镇化率为67.12%、67.04%、49.43%,城镇化率相对较低。同时,都市圈中心城市对于周边城市人口具有虹吸作用,很多都市圈内中小城市人口出现流失。
受访专家认为,推动都市圈内城镇化协调发展,一方面应适时推动一体化、同城化发展战略,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另一方面,要改善周边城市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城市商业品质和产业发展水平,从而吸引人口、留住人口。
1月21日,重庆市两会上公布信息,2023年重庆地区生产总值迈上3万亿元新台阶,达到30145.79亿元,增长6.1%,成为我国中西部地区首个GDP超过3万亿元的城市。
1月25日,广州市统计局发布《2023年广州经济运行情况》显示,2023年广州市地区生产总值为30355.73亿元,同比增长4.6%。
广州、重庆双双晋级“3万亿俱乐部”的同时,武汉、杭州两地也宣布GDP迈上2万亿元台阶。
1月18日,武汉市委副书记、市长程用文在武汉市两会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到,武汉2023年预计全年增长6%左右,地区生产总值有望突破2万亿元。
1月24日,杭州市统计局发布的2023年杭州经济运行情况显示,2023年杭州地区生产总值为20059亿元,比上年增长5.6%。
这些万亿GDP城市大多为所在都市圈的中心城市或副中心城市,在国家层面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之下,承担着带动都市圈、城市群发展的重要任务。
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副理事长、研究员冯奎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一批大城市群、都市圈的发展,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正在成为中国超大经济体的重要支柱,反映出国家经济发展空间的深刻变化,引领了新的变化趋势。
2023年12月2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向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作《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实施中期评估报告时指出,目前,我国城镇化空间格局持续优化,城市群主体形态更加巩固,都市圈建设步伐加快,推动超大特大城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深入实施。
都市圈承载了区域内一定体量的土地空间,聚集了大量的人口,城镇化的发展是其发展中值得关注的重要命题。
日前,《广州都市圈发展规划》正式发布,其中便提出任务目标:到2030年,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区域发展差距逐步缩小,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88%。
不仅仅是广州都市圈,包括深圳、杭州、武汉、郑州、长株潭、青岛在内的多个以万亿GDP城市为中心的都市圈发展规划中,均将推动城镇化发展、提升都市圈城镇化率作为任务目标。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了万亿GDP城市的城镇化率数据,2022年,深圳城镇化率位居前列,达到99.79%,同在深圳都市圈的东莞城镇化率也在90%以上,为92.25%;广州都市圈内,佛山城镇化率达到95.22%,广州的城镇化率为86.48%;除此之外,上海、北京、南京、天津城镇化率也处在85%以上水平,分别为89.3%、87.6%、87.01%、85.11%。
从中能够看出,珠三角地区深圳、广州两个都市圈主要城市的城镇化率相对较高。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长江经济带智库联盟秘书长秦尊文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珠三角地区城镇化率较高的原因在于产业发达。城镇化一定程度上是工业化的“副产品”,在工业化的进程中城镇化也会加快,这也与现在产城人融合的概念相契合。珠三角地区工业经济活跃,大量的民营企业具有强大的吸纳就业人口的能力,城镇化率因此提升。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中国中部发展研究院(区域与城乡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王磊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GDP迈上万亿台阶,意味着城市功能、城市品质、城市能级的提升。因此万亿GDP城市在都市圈内应发挥出示范作用,为周边城市的发展打好样本,同时要发挥出引领作用,通过资源和要素的流通辐射带动周边城市共同发展。
2023年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强调,把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摆到更加突出位置,促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协同发展,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着力解决城市发展中最迫切最突出的安全韧性问题。
目前,都市圈内大中小城市城镇化发展不均衡、不协调的矛盾依然突出,一方面表现为中心城市城镇化率较高,而周边城市城镇化率水平仍有待提升,例如“武鄂黄黄”都市圈中,武汉2022年城镇化率为84.66%,而鄂州、黄石、黄冈城镇化率为67.12%、67.04%、49.43%,城镇化率相对较低。另一方面,不少都市圈内中小城市人口向大城市流动。
“都市圈内经济区是构建在行政区之上的,都市圈的发展一方面得到行政区的支持,另一方面也受制于行政区的制约。因此,进一步将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使都市圈的治理架构发挥作用,是当前最大的难点。”冯奎向记者分析。
冯奎认为,都市圈内大中小城市城镇化发展不均衡、不协调,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城市所获得的财政投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水平等,都与等级化行政层级直接关联。行政级别高的城市往往发展成为大城市,当城市规模形成后,市场化的力量又进一步强化这种“大的愈大、小的更小”的趋势,造成不均衡、不协调。
目前,部分都市圈发展规划中就圈内城市的城镇化协调发展提出了相应举措。例如,《广州都市圈发展规划》中提出,鼓励市、县统筹相关资金支持县城(小城镇)发展,加快补齐公共服务设施、环境基础设施、市政公用设施、产业配套设施短板,增强综合承载力,引导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
《青岛都市圈发展规划》中提出,统筹优势产业发展和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就业,加快补齐城镇化短板弱项,推动产业培育设施提质增效、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环境卫生设施提级扩能,提升县级市综合承载力和服务配套功能。支持县级市融入中心城区建设发展,主动承接中心城区产业转移,强化快速交通连接,发展成为与中心城区通勤便捷、功能互补、产业配套的卫星城市。
冯奎认为,推动都市圈内城镇化协调发展,最重要的是适时推动一体化、同城化发展战略。以成都都市圈为例,德阳、眉山、资阳引进成都的成果促进产业转型、按成都的标准丰富功能延伸、用成都的渠道开展科技招商、以成都的理念提升服务能力,这三个城市的能级都有显著提升,而成都也有了更广阔的腹地支撑和更强的资源统筹能力,同时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的作用更加突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势能更强。
在王磊看来,推动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必须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但要留住人、防止人口的流失,更重要的是提升城市和城镇的商业品质和产业发展水平。以往在推动都市圈内中小城市协调发展中,过多强调基本公共服务,但事实上,城市品质不高、商业娱乐设施缺乏是导致中小城市留不住人,特别是留不住年轻人更突出的原因。且不仅是中小城市,中心城市的偏远城区也存在这样的问题。
“只有提升都市圈内中小城市的城市品质、产业水平,同时将中心城市人口、资源合理地疏散出去,才能真正带动都市圈城镇化的均衡、协调发展。”王磊说。
本文链接:http://www.gihot.com/news-1-10731-0.html广州、重庆等万亿GDP城市纷纷晋级,引领都市圈中小城市协调发展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