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丁莉 实习生李晓宛 广州报道
在刚刚过去的2023年,广东省1530个省重点项目共完成投资12027亿元,再次实现连增,至此广东已至少连续五年将完成年度投资计划比例维持在120%以上。
根据广东省政府官网发布,2024年,广东继续提出了年度计划投资1万亿元的目标,其中约三分之一来自产业工程。目前,广东省新开工产业基本集中在新能源汽车、储能等领域,产业投资热潮正沿着“传统优势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路径延伸,且产业间日渐织起互为场景、相互配套的横向联结。
根据规划,余下大部分资金将投向基础设施工程,特别是支撑贯通一批交通大动脉。值得注意的是,这一交通建设进展与全省产业格局调整步调越来越相近。
以广州为例,随着白云机场的持续扩建以及增天高速、从化—黄埔高速等工程的提速,北部的城市骨架逐渐被打开,广州提出建设“北部增长极”,正谋划打造临空经济示范区,未来将导入航空制造、航空维修等产业。在广清之间,广清城际线继续向北延伸将带动往来频繁的“广清候鸟”,靠近两城交接处的广清产业园已吸引了一批广州企业转移落地。
而从更广阔的空间范围来看,伴随轨道上的大湾区加速建设,广州的储能电池制造和系统集成还在同清远、惠州的正负极材料,以及梅州的铜箔辅助材料集聚区共同构成新型储能产业“4-4.5小时供应链”。
从城市内部的产业空间重构,到城际的资源外溢,再到整个区域内产业分工优化,三重逻辑层层递进,产业布局和交通发展相互嵌套,释放着更大能级。
从近两年广东省新项目分布来看,2023年投产的芯粤能、维信诺模组产线,到2024年继续推进的采埃孚汽车电子厂、巴斯夫一体化等,前沿科技引领的新兴产业已成为支柱。尤其全省储能在建、待建项目达146个,总投资2787亿元。
这一投资结构也同产业增长结构相匹配,过去一年,广东先进装备制造业增长7.6%,其中新能源汽车增速更是冲至83.3%,成为制造业发展新动能。
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陶锋表示,近年来广东产业投资重心日益向“车显芯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转移,这些新产业并非无中生有,而是基于传统产业创新而来。例如,新能源汽车同传统汽车制造业就是一脉相承的。这一产业如今还在继续向飞行汽车延伸,目前中科空天飞行科技产业化基地一期已建成投产,亿航智能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也已获颁全球首张适航证。
事实上,通过科创串联起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快速成长和未来产业前瞻布局,也同今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三类产业并举”提法相通。
除了纵向迭代,新布局产业项目之间的横向配套关联也愈发清晰。建设中的小鹏科技园、广汽本田新能源汽车扩建项目便将为近期密集落子的芯片、新型显示、储能等项目提供重要的下游应用场景,产业链间联动性不断增强。
横纵两向的联动也反映出,广东的产业发展逻辑正在从“逐个突破”向“以点带面”转变。陶锋认为,广东是全国制造业门类最多的省份,这种多元化的产业基础意味着,必须采取相互融合的产业发展思路。
陶锋建议,为进一步激活不同产业间的联动性,在政策层面要破除行业壁垒,鼓励龙头企业带动不同领域企业跨界创新,并建设一批垂直载体,集聚各类企业共建跨界合作试验区;同时,在基础研究阶段调整学科架构,促进学科交叉融合。
另一项值得注意的产业投资趋势在于,资金开始向原始创新环节倾斜。根据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广东省2023年超过三分之一的省级科技创新发展战略专项资金投向了基础研究领域;此外,人类细胞谱系、冷泉生态系统、鹏城云脑Ⅱ等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正在推进,大湾区国创中心还将安排20个科创项目。
相关项目绸缪的是产业未来能级,将助推产业基础再造和关键环节补链。
以人类细胞谱系为例,该大科学装置将汇集人体细胞多组学海量数据,有望真正将细胞诞生、成长、病变、死亡等生命活动的底层逻辑进行解析。中国科学院广州健康院党委书记、副院长段子渊透露,相关数据将被广泛用于生物医药、生命科学等多个领域,多项研究成果将由此诞生。
受访专家认为,工业投资效应释放具有一定滞后性。这意味着,为保证产业后备力,需要提前布局和规划。
而根据广东省政府官网,2024年广东另将储备1230个重大项目;同时,制造业领域项目平均投资规模也在扩张,其中不乏链主企业,未来一段时间,原始创新环节发力和龙头项目“滚雪球式”招引效应释放都将推动产业后备力持续拉满。
在2024年年度计划投资中,另一重要领域是基础设施工程,占全年计划投资比重达到59.9%。从白云机场、广州港的扩建及相关联运通道的开工,到深圳至南宁高铁、广河高铁等的延伸,再到佛莞城际、深中通道等的加速推进……梳理发现,新建交通基础设施基本围绕广州、深圳两大都市圈的扩张展开。
值得关注的是,产业布局正与交通规划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同频。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研究所所长王国文认为,不断完善的交通廊道能提升要素流通效率、降低产业运行成本,进而扩大城市经济活动半径;同时,基础设施周边将形成洼地效应,吸引产业导入和靠拢,并逐渐形成集群效应,最终实现对城市原有产业空间的重构。
以广州市为例,一方面,随着市内地铁、高速路向北、东、南不断延伸,特别是南北两端国际航运、航空枢纽能级持续释放,原本位处边缘的花都、南沙、增城等区日渐融入核心城区,城市骨架进一步被打开,产业腹地不断扩张。
数据也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增城、白云、花都、番禺工业投资分别增长56%、43.9%、40.4%、38.3%,远高于全市工业投资增速。
另一方面,交通布局还带来产业结构的调整。王国文尤其强调航空枢纽对于高科技产业的导流作用,“临空经济区对高附加值产业尤其具有吸引力,据统计,航空货运量在全球贸易中仅占1%,而货物价值却占到近40%”。
2023年,白云机场旅客吞吐量已连续四年全国第一,机场三期扩建主体工程T3航站楼基础工程已经完工,广河高铁白云机场T3至江村西段也已经开工;接下来,广州还将加快白云机场与广州白云站、广州国际港的空铁一体化建设。
而根据2024年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伴随着航空枢纽能级不断释放,广州计划在这里建设低空经济产业园,并导入航空制造、航空维修、通用航空等产业。
与此同时,对于作为区域中心的广州、深圳而言,还必须兼顾对省内欠发达地区的带动作用。“大城市往往是一个增长极的中心,它通过‘极化效应’完成产业集聚,一旦极化完成,它就会进入下一阶段——向外辐射。”王国文表示,深圳和广州目前均已相继进入这一阶段,正不断向外进行资源要素的梯度转移。
而交通拓展构成这一转移的基础,在广清、广佛、深莞等地之间密切起来的人员等要素的流动背后,是更深层次的产业转移和协同。
深中通道便是一个典型案例,随着其通车在即,中山已加快了“工改”步伐,以腾挪出承接深圳产业的新空间,在马鞍岛东南末端、深中通道西着陆点,中山市刚刚收回一块千亩低效工业地块,并规划在这里招引系列新兴产业总部、科创中心,建设对深港合作起步区。城际交通由此对城市产业格局构成了深刻影响。
反过来,其他地区在承接中心城市外溢资源的同时,又根据中心城市的需求调整产业结构,并通过交通向中心“聚拢”,对中心城市产业链进行配套和“补链”。
陶锋认为,交通能够降低物流运输、销售运营和人员通勤三方面成本,从而拉近城市间距离,促进整个区域内的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分工协同。
例如,在全省正发力布局的新型储能产业中,业内人士透露,广州优势主要集中于储能电池生产、系统集成、储能电站等中下游阶段,而资源导向明显的上游环节招引难见成效。2023年发布的《广东省推动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已规划梅州等地则着重发展铜箔,惠州、清远重点布局正负极材料,配套广深等地的储能电池、储能控制产品及系统集成共建“4—4.5小时供应链”。
事实上,不止储能,2024年年初广东相继对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行动计划进行了更新,其中尤为重视产业的区域协同,全省各市在集群中的分工都被进行了细致安排。而不断舒展的交通脉络显然构成前提,正与产业规划相辅相成。
本文链接:http://www.gihot.com/news-1-11084-0.html广东重点投资再超万亿:交通延展、产业重构,结成深度嵌套的项目清单网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