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公务卡的普及提高了公务支出透明度,实现可追溯可查找,成为规范公务支出的一项基础性财务制度和预防源头腐败的利器。但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公务卡使用率不高、持卡人不愿用等问题也较为普遍,不少公务卡更是长期沉睡。(1月12日半月谈)
公务卡作为源头防治腐败的“反腐利器”,不仅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的透明度,更让所有支付行为有迹可查。然而,公务卡一不小心就“被逾期”的短板,“有卡不够刷”的鸡肋,“重办卡轻服务”的弊病,让公务卡成为了“烫手山芋”。
作为“反腐利器”的公务卡,缘何在实行过程中总是问题不断?一方面,公务卡银行消费信息反馈滞后、使用环境不完善、管理制度不健全;另一方面,公务卡结算,每一笔公务消费记录都一清二楚,“消费留痕”的监管方式动了别有用心之人的“利益奶酪”,因而不配合、软抵制。而归根结底是部分干部廉洁意识不强、思想认识不到位惹的祸,推行力度不够、监管走过场埋下的根,导致办卡的人多,用卡的人少。
然而,要将公权关进笼子里,显然不能奢望权力主动“钻进去”,而是需要外力将权力“关进去”。这就需要加大公务卡推广的深度与力度,延伸监督链条;更要强化公务卡结算的“刚性约束”,避免“现金”和“公务卡”两条线结算,不给办卡不用“留空间”。而唯有高悬处罚的利剑,追究违规者的责任,倒逼公务员凡使用公款必须经由公务卡,才能让公务卡“长牙”“带电”“生威”。
当然,公务卡也不是万能的,不可能解决公务消费中存在的所有问题。一方面,既要和发卡银行协商,使其尽量提供更长的免息期和更全的附加功能,让公务卡使用更便利;也要适时开通一些优惠活动,调动公务人员用卡积极性。另一方面,更要进一步细化公务卡结算目录,将公务活动中涉及的内容都纳入目录规范管理,减少公务结算中的“灰色地带”,铲除别有用心之人钻空子、搞变通的“土壤”,才能让公务卡真正用起来、管住权、管好钱。(王鸣镝)
本文链接:http://www.gihot.com/news-1-9854-0.html莫让“公务卡”沦为“休眠卡”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