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嵌诸多光伏组件的玻璃,依然清晰透明。不久前,在浙江省湖州市吴兴高新区产业园内,这款由浙江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系李昌治教授团队研制的光伏玻璃,顺利进入中试生产阶段。
“我们正在规划搭建一些示范应用场景。透明光伏玻璃近期将在这些场景落地,收集应用数据。”近日,能丰(杭州)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助理高诗音告诉科技日报记者,这项成果在产业端渐露锋芒,离不开浙江大学启真创新概念验证中心的“打磨”。
杭州市科技局局长楼秀华表示,为构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杭州在畅通成果转化链条上探索新抓手,着力建好两个“中心”——概念验证中心与杭州技术转移转化中心(以下简称“杭转中心”)。
注册公司前先“打个样”
“让科研人员在注册公司前先‘打个样’。”浙江大学启真创新概念验证中心工作人员说,将创新力转化为生产力,需要一个有组织的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支撑体系。过去,缺少专门组织,协助科研人员用产业视角与商业思维改进成果。
2022年11月,杭州发布《构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的若干政策措施》,明确支持有条件的高校、科研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和企业建设概念验证中心,提供科研成果的概念验证、二次开发、工艺验证和中试熟化等服务。
曾多次刷新有机和钙钛矿太阳电池认证效率纪录的李昌治团队,针对传统光伏玻璃美观性差、能量效率不高等问题,积极发展综合性能优异的透明光伏新技术。“科研人员在实验室最初通过卡片大小的样品展示了技术方案。随后,经浙江大学启真创新概念验证中心协助,他们对接了投资机构和应用终端,推动了研究成果走上生产线。”高诗音介绍,经过“概念—验证—生产”的循环,技术成果达到了产业化的要求。
去年4月,李昌治团队与浙江大学启真创新概念验证中心,就其新型建筑集成分布光伏项目签约成立公司,并在天使轮获融资数千万元,此后在杭州和湖州分别设立了研发总部、搭建了中试基地。
依托浙大控股集团、西湖大学、北航杭研院、德诺医疗等各类创新主体,杭州围绕智能物联、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五大产业生态圈,已创建概念验证中心30家,入库项目400余个、验证项目180余个、转化落地项目80余个,项目获投融资超13亿元。
根据大模型“导航”找买家
需求征集难、成果评价难和供需匹配难,是制约“科技红娘”对接技术供需双方的主要问题。在杭转中心,这些问题可以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应对。
作为杭州构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的战略性支撑平台,杭转中心自去年6月揭牌以来,对接了在杭省级新型研发机构、概念验证中心50多家,建设的科技成果库和技术需求库包含50多万项成果,1.2万多项技术需求。
“库内北航杭研院微电子信息中心的高导热绝缘材料等成果,技术壁垒高,被列为团队转化工作中的重点在推成果。”杭转中心科技成果转化部副经理邵礼滨说。
随着5G通信和电动汽车等相关技术的发展,高集成度和大功率器件被广泛使用,对热界面材料的导热性和绝缘性提出了更高要求。经过杭转中心成果转化大模型的智能评价分析,这批项目匹配到了杭州若干家新材料企业。去年7月开始,其中一家新材料企业与科研团队最终达成长效合作意向,签订协议。
“基于前期积累,杭转中心开发的‘智者大模型1.0’3月份正式上线,可分别对库内企业和成果进行画像与分析,再智能匹配,生成成果(需求)推荐报告。”邵礼滨介绍,这意味着工作人员可以根据大模型“导航”去找买家。
截至今年4月,杭转中心已引进上技所申态科技发展(上海)有限公司等42家企业(机构)入驻,推动600余项成果对接,40余项成果完成转化。
“杭州想啃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这块‘硬骨头’,自然有一定的底气。”楼秀华说,后续还将发挥杭州产业基金集群引领撬动作用,加快环大学、环重大科创平台创新生态圈建设,推动科研成果就地交易、就地转化、就地应用。
内嵌诸多光伏组件的玻璃,依然清晰透明。不久前,在浙江省湖州市吴兴高新区产业园内,这款由浙江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系李昌治教授团队研制的光伏玻璃,顺利进入中试生产阶段。
“我们正在规划搭建一些示范应用场景。透明光伏玻璃近期将在这些场景落地,收集应用数据。”近日,能丰(杭州)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助理高诗音告诉科技日报记者,这项成果在产业端渐露锋芒,离不开浙江大学启真创新概念验证中心的“打磨”。
杭州市科技局局长楼秀华表示,为构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杭州在畅通成果转化链条上探索新抓手,着力建好两个“中心”——概念验证中心与杭州技术转移转化中心(以下简称“杭转中心”)。
注册公司前先“打个样”
“让科研人员在注册公司前先‘打个样’。”浙江大学启真创新概念验证中心工作人员说,将创新力转化为生产力,需要一个有组织的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支撑体系。过去,缺少专门组织,协助科研人员用产业视角与商业思维改进成果。
2022年11月,杭州发布《构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的若干政策措施》,明确支持有条件的高校、科研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和企业建设概念验证中心,提供科研成果的概念验证、二次开发、工艺验证和中试熟化等服务。
曾多次刷新有机和钙钛矿太阳电池认证效率纪录的李昌治团队,针对传统光伏玻璃美观性差、能量效率不高等问题,积极发展综合性能优异的透明光伏新技术。“科研人员在实验室最初通过卡片大小的样品展示了技术方案。随后,经浙江大学启真创新概念验证中心协助,他们对接了投资机构和应用终端,推动了研究成果走上生产线。”高诗音介绍,经过“概念—验证—生产”的循环,技术成果达到了产业化的要求。
去年4月,李昌治团队与浙江大学启真创新概念验证中心,就其新型建筑集成分布光伏项目签约成立公司,并在天使轮获融资数千万元,此后在杭州和湖州分别设立了研发总部、搭建了中试基地。
依托浙大控股集团、西湖大学、北航杭研院、德诺医疗等各类创新主体,杭州围绕智能物联、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五大产业生态圈,已创建概念验证中心30家,入库项目400余个、验证项目180余个、转化落地项目80余个,项目获投融资超13亿元。
根据大模型“导航”找买家
需求征集难、成果评价难和供需匹配难,是制约“科技红娘”对接技术供需双方的主要问题。在杭转中心,这些问题可以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应对。
作为杭州构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的战略性支撑平台,杭转中心自去年6月揭牌以来,对接了在杭省级新型研发机构、概念验证中心50多家,建设的科技成果库和技术需求库包含50多万项成果,1.2万多项技术需求。
“库内北航杭研院微电子信息中心的高导热绝缘材料等成果,技术壁垒高,被列为团队转化工作中的重点在推成果。”杭转中心科技成果转化部副经理邵礼滨说。
随着5G通信和电动汽车等相关技术的发展,高集成度和大功率器件被广泛使用,对热界面材料的导热性和绝缘性提出了更高要求。经过杭转中心成果转化大模型的智能评价分析,这批项目匹配到了杭州若干家新材料企业。去年7月开始,其中一家新材料企业与科研团队最终达成长效合作意向,签订协议。
“基于前期积累,杭转中心开发的‘智者大模型1.0’3月份正式上线,可分别对库内企业和成果进行画像与分析,再智能匹配,生成成果(需求)推荐报告。”邵礼滨介绍,这意味着工作人员可以根据大模型“导航”去找买家。
截至今年4月,杭转中心已引进上技所申态科技发展(上海)有限公司等42家企业(机构)入驻,推动600余项成果对接,40余项成果完成转化。
“杭州想啃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这块‘硬骨头’,自然有一定的底气。”楼秀华说,后续还将发挥杭州产业基金集群引领撬动作用,加快环大学、环重大科创平台创新生态圈建设,推动科研成果就地交易、就地转化、就地应用。
本文链接:http://www.gihot.com/news-2-5647-0.html杭州:建好两个“中心” 打通成果转化链
声明: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