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双抗药物“出海”,百亿美元市场“黄金时代”已至?
继PD-1、ADC之后,双抗也开启了“出海”热潮。
近日,岸迈生物宣布,将BCMA/CD3双抗EMB-06授权给Vignette Bio,后者将获得大中华区以外的独家开发和商业化权利,岸迈生物将保留该药在大中华区的权利。
根据协议,岸迈生物将以现金和Vignette股权的形式收取总计6000万美元的首付款,并将有权收取最多5.75亿美元的开发、上市、和商业化的里程碑付款,以及基于净销售额的收入分成。岸迈在现金收取首付款的同时还获得了Vignette Bio的部分股权。
根据Insight数据库显示,EMB-06正在中国和海外开展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I/II期临床研究。目前,EMB-06 已在多发性骨髓瘤病患者的I期临床中取得了积极的临床药效。
在EMB-06之前,也有药企瞄准双抗赛道,与本土药企达成战略合作。8月9日,默沙东与同润生物宣布,双方就同润生物旗下CD3xCD19双抗CN201达成合作。根据协定,默沙东将通过子公司引进CN201的全球权益。作为回报,同润生物将获得7亿美元现金预付款,以及最高6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交易总额达13亿美元。
有券商医药行业分析师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对于生物科技公司而言,BD合作是公司主要的发展模式之一。中国biotech产品的对外授权交易和公司被收购最近受到很高的关注是因为这类交易在过去的12个月加速。在2023年共有39个中国本土创新产品授权美国和欧洲市场的交易。“我们认为这个数量的增加是积极的信号,反映了中国本土创新的速度和临床价值的竞争力不断提升,并且得到跨国药企更多的认可。”
双抗市场BD加速
这几年,国产双抗已经频频获得战果。根据医药魔方数据库,自2020年至2023年底,已经有14个国产双抗创新药项目出海,交易总金额达到221.38亿美元,引进的海外药企包括罗氏、GSK、阿斯利康等。
除了上述跨国药企,在今年,默沙东也大笔投入,加速双抗赛道布局。根据默沙东方面此前披露的信息,与同润生物医药达成交易合作的双抗产品为CN201,这是一种新型靶向CD3/CD19的双特异性抗体,旨在介导T细胞活化清除B肿瘤细胞。CN201目前处于1期和1b/2期临床试验阶段,分别用于治疗复发或难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和复发或难治性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初步临床数据显示了CN201在复发或难治性B细胞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中具有良好的治疗前景。
默沙东计划评估CN201作为B细胞恶性肿瘤疗法的表现,并研究其作为自身免疫性疾病新型可扩展疗法的潜力。早期临床数据已有力证明,CN201对于靶向并耗竭循环B细胞和组织B细胞具备潜力,有望用于治疗多种恶性肿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
此次,岸迈生物的双抗产品也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市场被认为具有一定的前景。公开信息显示,EMB-06是在岸迈生物的T细胞接合平台下开发的首个TCE分子,该平台结合了岸迈生物自主研发的FIT-Ig双特异性抗体平台和CD3结合域库,以及岸迈生物内部的新药发现和抗体工程能力。这使岸迈生物能够在早期发现阶段针对特定疾病迅速生成和筛选一系列T细胞接合分子,并将能显现出最优药效和安全性特征的TCE候选分子推入pre-IND及临床阶段。
Vignette Bio成立于2024年,专注于免疫和炎症相关疾病的创新疗法。该公司由Foresite Labs孵化,并得到了Foresite Capital、启明创投美国、Samsara Biocapital以及Mirae Asset Capital Life Science的共同投资。
根据西南证券预测,随着未来双抗技术平台日益成熟,获批药物种类增多,预计我国双抗市场规模也将高速扩张,将由2021年的约5000万美元增长到2030年的108亿美元,2022至2030年复合增长率高达81.7%。
另外,弗若斯特沙利文也预测到未来双抗的增速将会超过单抗市场,2030年预计全球市场规模800亿美元,中国市场规模超100亿美元。双抗行业还在发展初期,预计未来10年保持高速增长。全球双抗品种目前在售仅为3个,单抗获批品种超过100个。在2020年全球的单抗规模1749亿美元,预计2024-2030年行业增速4.2%。
分市场来看,2020年双抗行业市场规模25亿美元,2024-2030年行业增速预计29.3%。双抗行业的增速高于单抗。在中国市场,预计2030年中国的双抗市场达到108亿美元,2024-2030年增速54.3%;单抗市场规模579亿美元,2024-2030年增速16.7%。双抗行业增速高于单抗。
提及双抗药物的市场前景,有创新药企高管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实际上,无论是任何药物靶点还是新药的研发,其市场前景都必须依赖于临床试验数据。换言之,无论企业规模多大,或者创始人的知名度如何,这些因素均不足以替代临床验证的必要性。
“我们之所以推进双抗药物相关项目,是因为临床一期和二期试验的结果令人鼓舞,显示出药物不仅疗效显著,而且安全性高。若新药能够同时满足安全和有效的标准,那么其成功的可能性便大大增加。因此,若能实现这两个关键点,我们认为从临床开发的角度来看,市场前景是可观的。”上述药企高管称。
“出海”双刃剑
医药研发投入大、风险高,一款有临床价值潜力的产品需要在全球多个市场上市才能带来可持续的商业回报。
根据《2024中国生物医药出海现状与趋势蓝皮书》,从研发阶段来看,2022年以及2023年至2024年上半年期间,license-out的交易内容集中在处于早期临床阶段的药品。2022年,临床一期、临床二期以及临床三期的占比总计达到52.5%。2023年至2024年上半年,这一占比进一步上升至62.0%。
此前,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王锦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目前中国市场占全球创新药市场规模的比重不足5%,捕捉海外市场机遇尤为重要。而在过去几年,中国的创新药企在海外获得了更多的审批的经验,这也推动了更多的创新药企与跨国药企建立BD合作,加速“出海”步伐。
“当时,一方面对美国、欧洲的监管要求更加深入,与专家在前期的互动更加主动,对全球临床试验运营的复杂性有更好的准备;另一方面,与潜在的共同开发的合作伙伴开展充分的沟通和数据共享。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本土创新的产品在美国FDA获批上市的数量会不断增加。”王锦说。
但出海也并非一劳永逸。在上个月,和铂医药就发布公告称,公司接到合作方Cullinan有关终止协议的通知,终止关于HBM7008在授权区域内的开发和商业化,该终止于2024年11月3日生效。由此,和铂医药将重新获得HBM7008的全球权益,并将继续探索其他开发和潜在商业化的机遇。
对此,沙利文方面分析认为,创新药出海时,license-out模式具有较为灵活、风险较小的特点。在受让方和转让方双方签订了授权许可协议之后,后续的合作依然存在遇阻的可能性,合作未能如愿以偿的原因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关键因素:
首先,成药前景的不确定性。部分国产创新药的成药潜力及市场前景在国际评估中存在一定的争议,导致海外合作伙伴或监管机构对其未来的商业价值产生疑虑。
其次,随着临床试验的推进,产品需要面临疗效、安全性方面的验证。向FDA等海外监管机构提交的临床试验数据,其充分性、可靠性以及实验过程中的安全性表现,是评估药物能否获批的关键。一旦这些数据受到质疑,或存在未解决的安全性问题,将直接导致药物出海受限再者,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带来的外部变化也为创新药的License-out增添了不确定性。
在全球创新药研发赛道上,竞争异常激烈,许多项目即便在国内表现出色,但在国际比较中,其预期收益可能不足以吸引海外投资者或满足市场需求,从而影响了出海的成功率。
此外,也可归因于收购方自身的战略调整。国际合作中,受到行业动态、药物竞争格局以及自身财务经营状况等多重综合因素的影响,收购方的战略方向或优先级有可能发生变动,收购方会主动调整其产品线和研发管线,也导致原本规划中的合作项目需要重新进行审慎评估,甚至面临取消的风险,这是创新药出海过程中不可控的外部风险因素之一。
“尽管国产创新药出海面临诸多挑战,但这些个案的失败并不会颠覆整体出海的积极趋势,反而为后续的国际化探索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教训,促使国内药企不断优化研发策略,加强国际合作,提升药品质量与临床数据的严谨性,以期在全球医药市场中占据更加稳固的地位。”沙利文方面说。
本文链接:http://www.gihot.com/news-4-177554-0.html又有双抗药物“出海”,百亿美元市场“黄金时代”已至?
声明: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