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刘臻)2014年,由中国国家话剧院出品、演出,王晓鹰导演的话剧《红色》首登中国舞台。这部揽获“托尼奖”六项大奖,被称为《哥本哈根》姊妹篇的话剧,一经演出便收获热烈的反响,十年来深受观众的喜爱。如今这部世界经典作品即将于9月25日-29日重返国话先锋智慧剧场,本轮演出由中国国家话剧院演员于洋、何弘宇主演。
王晓鹰导演话剧《红色》即将重返国话先锋智慧剧场。
《红色》出自美国著名剧作家约翰·洛根(John Logan),剧本翻译胡开奇。该剧曾荣获2010年美国戏剧界最高奖项“托尼奖”最佳戏剧、最佳导演等六项大奖,是一部颇具思想高度和艺术品质的上乘之作。该剧讲述了抽象派绘画大师马克·罗斯科和一个想成为画家的“小工”的故事。虽然剧中只有两位演员,这却是一部内涵丰富、充满哲思的好戏。
《红色》的故事发生在1958年至1959年纽约市鲍里街222号 — 罗斯科画室。正在创作西格拉姆壁画的色彩大师罗斯科雇用了一位名叫坎的青年画家担任他的助理。于是,在留声机的古典乐曲声中,在一幅幅罗斯科油画的环围中,开启了一场关于艺术与社会的激烈对话。舞台上洁白的画布,血红的油彩;而争论的焦点是罗斯科的绘画艺术及其社会意义。在一气呵成的九十分钟里,罗斯科悲剧命运的艺术人格以及艺术家在严肃艺术与商业娱乐、艺术追求与金钱社会中的抉择与困境在舞台上得以深刻而淋漓尽致地呈现。
话剧《红色》剧照,中国国家话剧院供图。
在根据约翰·罗根的剧本进行创作时,王晓鹰导演也有着自己的创作追求。他追求“诗化意象”的展现,指的是追求通过戏剧冲突发掘更为复杂丰富的情感与更有启发性的哲思。正如卡西尔在《人论》中所说,“艺术使我们看到的是人的灵魂最深沉与最多样化的运动”,“红色”就是本部作品中重要的诗化意象。王晓鹰导演希望用一种更强烈的视听效果,把“红色”之中蕴含的生命信息在舞台上进行直观的展现。他将更多的情感倾注在罗斯科这一形象上,将红色更加极致地作为生命与艺术的终极融合,并因此为这部作品创作了一个高度意象化的、红得触目惊心的结尾。
回看当今中国社会,王晓鹰导演认为,“我们同样正在面对罗斯科当年面对的问题:是坚持艺术的纯粹性还是跟从社会的商业性?是恪守自我、追求深刻,还是面向大众,走向通俗?这其中虽没有黑白对错,但却反映了艺术的不同品格和艺术家的不同选择。罗斯科最终得到了自己的选择,而我们坚守艺术人格的路途却是困惑而漫长。”
王晓鹰导演追求“诗化意象”的展现。中国国家话剧院供图
马克·罗斯科作为美国抽象派画家。他于40年代末开创了色域绘画风格,对美国二战后代主义抽象表现绘画有着深远的影响。他一生创作了八百多幅油画,两千件纸上作品。他被推崇为二十世纪顶尖的绘画大师。而他的传奇经历也成为了美国剧作家约翰·洛根的创作素材。他以罗斯科与他的小学徒坎对于艺术的思考和争辩为纬,让大师与“小工”在色彩的恣意铺陈和创作的冥思苦想里,真诚对话,直言不讳,彼此碰撞……两代画家时而面对画布挥洒油彩打底作画,时而进行着激烈的苏格拉底式的对话,带领观众领略一位伟大艺术家关于艺术的哲思和心理挣扎。
在本轮演出中,这位传奇的画家马克·罗斯科与学徒坎分别由中国国家话剧院演员于洋、何弘宇出演。于洋作为《庆余年》第一季、第二季中林若甫的饰演者为大众熟知,青年演员何弘宇在《恋爱吧!契诃夫》《虚像的道化师》等作品中也受到广大观众的认可。
编辑 吴龙珍
校对 王心
本文链接:http://www.gihot.com/news-6-123435-0.html王晓鹰导演话剧《红色》首演十周年,即将重返国话先锋智慧剧场
声明: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