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弯路创作:没有上帝视角的主人公,学会同观众一起还原真相
小说《无声的回响》是由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新锐作家叶蘅创作的长篇刑侦悬疑小说。故事开始在湖边,夜色暗沉,湖水被薄冰冻结,一名男子拖拽着六轮行李箱朝湖边走来。次日清晨,一具穿着黑色睡裙的裸身女尸被人在市中心的湖边公园发现,刑警队长马雪松展开调查,由此揭露出一段属于西平市的无声往事。
2024年1月,根据叶蘅原著小说《无声的回响》改编的同名影视剧在长春正式开机,该剧由牛超、李亚东联合执导,原著作者叶蘅亲自操刀剧本担任编剧。2024年5月15日,影视剧《无声的回响》入选2024优酷年度片单,并首发概念海报。
“小说与完稿剧本存在很多不同,剧本增加了马雪松作为警察循线调查的逻辑性和紧张感,在删减原著故事中的一些支线人物和支线情节后,同时增加了主线情节的复杂性和戏剧性,剧本比小说更残酷。”作者叶蘅说道。
从小说改编成剧本,叶蘅也经历了一个残酷的过程,“好的剧本一定是在小说给予的基础上,不断调整剧情逻辑和人物逻辑,努力去丰富每一场戏里人物的台词对话,很多作者不适应编剧工作的强压与否定,但这个残酷的过程会让创作者成长。”
图:《无声的回响》作者叶蘅(太白文艺出版社供图)
1989年8月8日,叶蘅出生于河北省秦皇岛市,父亲是这座沿海城市的一名港口工人。在念大学前,还是高中生的他创作了一篇短篇小说叫《防空洞》,讲述一起发生在防空洞里的命案,以一名发现者的身份,通篇在抛出问题,却始终没有给出过答案。
“海边岩石下面有个防空洞,入口很窄,我们初中时淘气,常三五好友结伴去里面探险。直到有一次,其中一名伙伴在探险过程中踩到了血,之后便再没去过。后来听说,那里发生过命案,但真伪如何,我们没有考究过。直到我开始悬疑题材的故事创作,那个防空洞的小小入口突然出现,在我脑海中越放越大。”
遗憾的是,那篇用碳素笔手写的小说并未投稿成功,后来被时间遗忘,已经不知去处。但叶蘅一直记得里面的内容。“应该是从那时开始,我喜欢写漆黑中射进来的一束光,又或是白日下黑黝黝的一个洞。如果将故事创作比作一棵树,我的根或许就是那个防空洞”。
叶蘅最初创作悬疑小说,是想从创作中寻找生活中问题的答案与解读。
“但创作到今天,问题不但没变少,反而越来越多。你把生活的本质简单化,四个字,生老病死。但这些都是结果,结果产生前,必然会经历过程。”叶蘅笑道,“很多人都在说,问题比答案重要,过程比结果更有被谈论的价值。所以我现在不寻找答案了,我寻找原因。”
叶蘅说,创作者就像是没有上帝视角的主人公,很多情节并非提前设计,而是随着人物的调查线,慢慢从种子长成了大树。
“其实创作者也是故事的读者与观众,我们假设和虚构了案件,是在开篇给到了一个结果,创作的过程,就是还原真相的过程。”
除去新锐作家的身份,叶蘅凭借湖南卫视季风剧场影视剧《消失的孩子》,早已成为国产悬疑剧的新生力量。但在此之前,他一直在故事创作中寻找适合自己的可能性。
《消失的孩子》改编自作家贝客邦的长篇小说《海葵》,在原著小说的基础上,叶蘅第一次尝试用多线性叙事的方法,来进行剧本内容的创作。从《消失的孩子》开始,叶蘅开始研究多线叙事结构的创作技巧,并将其运用在自己的原创故事中。
“多线叙事的故事结构要比单一视角更全面,很多在主线故事中被一带而过的小人物,在多线叙事的结构下,也能呈现出他们的立体维度,人物真实了、立体了,主线和支线相得益彰,故事也就变得更有层次感了。”
2024年8月,由作者叶蘅创作的另一部长篇小说《寂寞的季节》也将出版面世。小说《寂寞的季节》同样采用多线叙事的故事结构,通过讲述一名服装厂女工的失踪事件,牵连出其成长过程中父母教育的缺失。父亲程 山对女儿展开寻找,他从不同人口中得到的,是罗生门式的“真相”,程 山试图通过这些拼图,拼凑出女儿“失踪案”的真正事实。
“《寂寞的季节》试图去探索一名父亲的自我救赎,但到最后,其实父亲什么都没做,又或是说,父亲做的一切对女儿来说毫无意义。”叶蘅讲述道,“女儿的个人成长并不靠依附他人完成,她有自己的疑惑与选择,有她解决问题的方式,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二、洞察真相的书写者,野蛮生长的大多数
图:《无声的回响》作者叶蘅(太白文艺出版社供图)
就读高中期间,叶蘅开始学习播音主持与影视编导的专业课知识,高考时因专业课成绩不够理想,他选择复读。
“当时专业课学习在北京,艺考培训班开在民办大学里,播音主持、影视编导和学表演的孩子不分专业,都住在大学生宿舍。”
当时住在叶蘅上铺的是一名准备考表演的学生,叫孙圣凯。在他的建议下,叶蘅艺考时也报考了表演专业。
2009年,叶蘅收到了同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而孙圣凯也被北京舞蹈学院音乐剧系录取。十五年后,在北京市朝阳区的一座文化产业园,两名至交好友再次聚首,接下来的日子,他们将以联合制作人的身份,共同开发音乐剧《无声的回响》。
“我当时让他报考表演,只是随口一说。主要他那时形象好,瓜子脸,抹发蜡留背头,现在不行了,胖了,头发也没了。”现任中国香港音乐剧团团长的孙圣凯感慨道,“有一次我俩聊天,他认为学习戏剧和了解表演,对他之后的剧本创作和文学写作有很大帮助。”
在校期间,叶蘅曾主演舞台剧《黑暗中的喜剧》、《茶馆》、《冬天的故事》等多部中外经典戏剧作品。2013年从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毕业后,他转入幕后,从上海只身前往北京,师从中国戏剧家协会原副主席孟冰的及门弟子李雷,开始学习与从事舞台剧的编剧工作。2015年,叶蘅开始独立编剧网络电影,由他编剧的多部网络电影票房分账过千万,题材以玄幻和犯罪片为主。2018年起,叶蘅开始参与网络电影的出品与制作,先后编剧并出品了《隐市奇闻录》、《隐市奇闻录2》等多部系列电影。
在网络电影获得指数级增长和发展的2020年,根据“网娱观察”整理出的一份优质网络电影编剧排名,叶蘅位列前十。
“我很确定自己不想留在舒适区,想要做出改变。”2021年,叶蘅在朋友圈发文,正式宣告退出网络电影行业,不再参与网络电影的制作与创作。“可能和阅历有关吧,我想创作一些更有社会价值和个人表达的作品。2015年入行,7年时间,有幸通过网络电影结识到很多的前辈好友。我很感激这个行业。网络电影更像是一所大学,我们这些从业者都是学生。是学生就会有毕业的一天。”
2022年,叶蘅参与编剧的剧集作品《消失的孩子》在湖南卫视上星播出。他也凭借《消失的孩子》入选安徽卫视2022国剧盛典年度剧集,至此开始了悬疑短剧集的内容创作。
比起那些天赋异禀的小说作家和佳作频出的名家编剧,叶蘅说他更像是野蛮生长出的一棵柏树。
“我不是文学系的科班出身,也没获过什么文学奖项,以前高中和大学时期给文学杂志和报纸刊物投稿,每次都会被拒稿的那种。习惯用电脑打字后,偶尔还会提笔忘字,荒谬的厉害,我更喜欢称自己是一名故事人,是平凡中的大多数。”
三、孤独不光是人的常态,解决孤独也是
诺贝尔文学奖作家高行健说――
孤独是命定的,也是人的常态,不是坏事。
叶蘅说,孤独不光是人的常态,解决孤独也是。
做为影视编剧的叶蘅,擅长用文字描摹画面感,由他创作的长篇小说《无声的回响》与《寂寞的季节》也不例外。在情节设置上,他巧妙构建了一个充满悬念和转折的故事框架。相比刑侦悬疑题材《无声的回响》,小说《寂寞的季节》则带给人更多反思。
“面对谣言,有人据理力争,有人会逃离,有人会不知所措。”叶蘅说,没有选择是绝对正确的,逃离不代表怯弱,据理力争也不一定会被理解。“人物在故事中做出的,一定是最符合她们人物性格的抉择,带有惯性思维的影响,你不能要求故事里的主人公必须去解决问题,有时选择放弃,选择自我和解,也是一种胜利。”
无论是小说《无声的回响》中关于人与动物差异化的比对,还是《寂寞的季节》里,原本空穴来风的谣言却在谣言之后成为真相,都让故事变得引人入胜。而在剧本创作中,叶蘅擅长用魔幻现实主义的方式讲故事。
图: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剧照
“我喜欢李安导演拍摄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魔幻现实主义表面看来是脱离现实的,但你会发现,它与现实关联的极为紧密。现实是骨,魔幻是皮,通过魔幻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可以增加故事哲学性的隐喻,对于观众来说,也就多了一层解读的空间,它让故事变的更有深度。”
不同于传统悬疑剧的猎奇性,除去魔幻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叶蘅在创作时,还喜欢着重笔墨在温暖感人的情节与素材上,期盼让观众在黑暗中看到希望与光明。
谈到小说创作和剧本编剧的区别,叶蘅说,编剧有技巧,但比起技巧,更重要的是情感,对你笔下故事的情感,和对你笔下人物的情感。
“故事不是写作者情绪的发泄口,也不是用来装载旺盛表达欲的容器,它活生生的,你在创作一个故事的时候,实际上是在孕育生命,创作者要有悲悯心,我想用一种光明的方式来描写黑暗,用悲悯心来描绘温暖”。
本文链接:http://www.gihot.com/news-6-62977-0.html洞察真相的书写者,野蛮生长的大多数:悬疑故事的书写,要绕很多的弯路
声明: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