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武瑛港 北京报道 我国癌症每年新发病例400余万,但癌症疼痛(下称“癌痛”)的诊疗却被大多数患者忽视。
据了解,疼痛会给癌症患者造成极大身心痛苦,是导致抑郁和死亡等不良结局的高风险因素,因此癌痛管理已成为癌症综合治疗的核心环节之一。
但是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每天有550万癌症患者忍受疼痛的折磨,初诊癌症患者疼痛发生率为25%,在晚期癌症患者中该比例高达70%,面临如此庞大的癌痛群体,其规范化治疗却不容乐观,接受规范化治疗的癌痛患者仅约20%。
国内情况同样不容乐观,有研究显示,我国癌痛的发生率为61.6%,其中50%疼痛级别为中度至重度,30%为难以忍受的重度疼痛,然而“癌痛不是病”的观念却往往让癌痛治疗被忽视。
据期刊《中国卫生标准管理》发布相关统计,癌症患者首次癌性相关疼痛后1周内就诊者仅有10%,62%的癌痛患者在无法忍受时才就诊,72%的患者或家属认为晚期癌症的疼痛无法医治。更值得关注的是,还有40%基层医护人员认为晚期癌症的有效控制率达不到50%,认为晚期癌痛可以完全控制的基层医务人员不足20%。
由此可见,不论患者还是医护人员,对癌痛的认知都需要进一步提升。
针对此问题,中国医师协会疼痛科医师分会会长、中日友好医院疼痛科主任樊碧发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时表示,一定要把癌痛当作癌症治疗的重大问题对待,这与患者预后直接相关,疼痛学科非常契合“以患者健康为中心”的理念,而且疼痛管理和治疗原发疾病绝非割裂关系,以疼痛为切入点针对原发病灶进行靶向针对性治疗,不仅患者生活质量提高,原发性疾病也会趋向好转。
中国医师协会疼痛科医师分会会长、中日友好医院疼痛科主任樊碧发
《21世纪》:请问在癌症治疗中应如何正确看待癌痛?
樊碧发:过去我们认为疼痛只是癌症的症状,在疼痛医学不发达的时候,普遍认为集中精力治疗癌症即可,先不管疼痛,这是典型以疾病为中心的治疗模式。如果以患者健康为中心,那就要更加关注患者就医感受和综合管理,患者感受对疾病治疗和预后有重要影响。
医学正朝着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方向转变、发展,癌症治疗过程中一旦出现癌痛就要启动疼痛管理,不能只专注癌症治疗,而未顾及疼痛问题,或者是期待着癌症治好后疼痛自然缓解。以当下医疗技术,很多情况下癌症无法治愈,且已走向终末期,若没有疼痛管理,那么患者就要伴随癌症的痛苦一直走下去,这是严重的身心折磨。
癌症是极其综合的治疗,包括外科团队的手术治疗、放射医学团队的放射治疗、内科团队的化疗等,以镇痛为主的舒缓医学治疗或姑息医学治疗则是疼痛医学团队的责任,需要根据患者病情配置医疗团队。
现在大量研究发现,疼痛医学团队的及时介入不仅能提升患者就医感受和生活质量,而且对临床结局产生了重要影响,可以延长患者生存期。所以现在全世界癌症治疗观念已经发生转变:疼痛管理构成了癌症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疼痛医学团队与外科、内科、放射科共同构成癌症治疗的4大医学团队。
从我们学科来看,疼痛对人体所有系统都会产生明显影响,会直接降低免疫力和抗病能力,对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都可能构成严重打击,患者也会从精神上崩溃,对患者的预后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积极的癌痛管理能明显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构成了抗癌治疗的重要内容。
《21世纪》:癌痛治疗好像不是简单的止痛,还具有非常明显的复杂性是吗?
樊碧发:相当复杂。癌性疼痛的定义是“癌症本身以及癌症治疗相关引起的疼痛”,不能简单地认为治癌困难,治痛容易。大量的临床实践表明,癌症原发疾病有多难治,随之而来的癌痛就有多难治,不能存在“治癌难治痛易”这样的错误观念。
癌痛管理本质上构成了癌症治疗的重要部分。既要重视肿瘤本身的治疗,也要重视癌性疼痛的综合管理。疼痛诊疗从来不是单纯止疼,一定全面把控患者的身体状况,准确判断疼痛性质等要素,分析疼痛的靶因素,决定治疗方案,进行精准控制。
癌痛诊疗是个多学科知识相融的领域,疼痛医学要求医生具备多学科知识背景,并将这些知识集中用于疼痛管理,难治性癌痛往往需要多学科诊疗,以期获得最佳疗效。
药物和微创介入治疗技术,是癌痛治疗主要重要方法。中、重度癌性疼痛往往会用到吗啡、羟考酮、芬太尼等阿片类药物,使用这些药物需要掌握非常专业的知识与技能。疼痛学科还会使用很多神经介入和微创消融的方法来治疗疼痛,常会获得更佳的疗效。
《21世纪》:疼痛学科在癌痛规范治疗中的重要性加速凸显,您觉得癌痛诊疗在国内都有哪些发展机遇?
樊碧发:国家卫健委正在开展疼痛综合管理试点工作,把疼痛,尤其是慢性疼痛当作重大疾病防控,提倡关注癌症患者的感受和满意度。2023年1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和国家中医药局综合司印发了《疼痛综合管理试点工作方案》,2023年5月发布了《疼痛综合管理试点医院名单》,为疼痛学科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
如果以疾病为中心,不关注患者感受,最后的医疗结局可能都不太乐观,患者每天被痛苦围绕。而这些政策文件正充分体现了我国医疗理念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患者为中心”“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变。
所以在癌症治疗中要把以癌痛管理为主的姑息治疗、缓和治疗放在更重要的位置,现在国家层面已有高度重视,接下来要重点推进基层落地。
另外,国家把慢性疼痛当作重大慢性疾病来管理,控制癌痛的治疗方法也逐渐纳入了医保,这都是强有力的支持,同时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虽然“疼痛不算病”“忍痛是种美德”的观念还没有完全改变,但已经有扭转的趋势。
《21世纪》:癌痛的治疗如此复杂,那么对创新技术的发展是否也是重要机遇?
樊碧发:虽然吗啡镇痛很厉害,但在癌痛面前,吗啡有时候也无能为力,那么就需要更进一步研发创新,比如芬太尼、氢吗啡酮等,还有各种离子通道类药物以及小分子化合物创新药。
在医疗技术方面,比如射频消融术的创新,针对骨癌痛的患者,用特殊射频消融骨癌组织发挥镇痛作用,这即是创新之处。
再比如癌痛患者,可以考虑应用中枢靶控镇痛技术来镇痛。通过在体内植入止疼泵,直接进行蛛网膜下腔输注,其止疼效果可以达到口服的300倍。即口服300mg的吗啡类药物起的效果,用中枢靶控镇痛技术的方式给药1mg就够了,可以最大限度提高阿片类药物的镇痛作用,也最大限度地降低了阿片类药物的毒副作用。
2003年,我们率先从国际上引进了中枢靶控镇痛技术,至今仍在不断更新迭代,现在能用的药物更多了,技术也更加娴熟了,这都是疼痛医学持续不断的进步。
但是在很多情况下,我们把所有的理念、技能、药物、方法都用上,穷尽所有方案,癌症疼痛也不一定能够满意控制住,这就是癌痛治疗的复杂性。所以虽然技术快速进步,但癌痛管理仍然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还有太多未被满足的医疗需求。
《21世纪》:除了技术发展层面未满足的需求,是不是还有很多癌症患者并没有接受癌痛治疗,有数据显示当前接受规范化治疗的癌痛患者仅约20%,为什么这么少?
樊碧发:其实是最多20%,应该还不到20%。因为大多患者没有主动反映,医生也没有主动询问和筛查。
我们鼓励患者“有痛说出来”,但很多患者并不会说,甚至担心如果总是念叨疼,医生会不会顾不上治疗癌症本身了?另外治疗癌症需要多学科参与,但每个学科都在关心自身学科领域的问题,对疼痛关注较少。
我们现在要进行大面积筛查,询问患者是否疼痛、哪些部位疼痛、疼痛程度如何、一般何时疼痛等。如果存在疼痛问题就要及时解决。疼痛会直接影响食欲、休眠,抵抗力会大幅下降,对癌症治疗产生重大负面影响,甚至会导致癌症治疗无效。
现在癌痛规范治疗率并不高,要提高整个医疗行业对癌痛的认知才行,不能让癌症患者疼痛管理的需求被忽略。
另外,很多患者认为忍痛有利于癌症治疗,能忍痛,抗病能力就会高一些,这是非常错误的观念。长期忍痛会降低肌体各个系统功能,最终使癌症治疗效果大打折扣。
不论医生还是患者,都要把癌痛当做疾病看待,在最新的第11版国际疾病分类(ICD-11)中,“慢性癌性疼痛”被列为独立病种,引起了全球的重视。
《21世纪》:提高基层诊疗水平是否也是癌痛管理当下面临的问题?
樊碧发:是的,癌痛管理的重点应该放在基层。癌痛诊疗大型三甲医院普遍做得比较好,但基层医疗机构的癌症治疗和癌痛管理仍存在很多不规范之处,国家卫健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主办的“癌痛全程管理精准能力提升项目”,对提升基层医院的癌痛诊疗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我国县域、基层医疗机构承担着80%的医疗任务,提高县域医疗水平非常有利于造福广大患者,分级诊疗也能落到实处。
目前在癌痛管理方面,基层医疗机构的理念、能力、技术都有所缺乏,首先是理念需要提升,要把癌痛当作癌症治疗的重要部分,不是可有可无;其次,癌痛管理的技术有待提高,癌痛治疗不是单纯止疼,而是和癌症本身有密切关系的综合管理与治疗;另外需要推广癌痛管理科普知识,让患者和整个社会都重视。
当前所有医疗机构都面临着提升疼痛学科能力的问题,而在基层医疗机构最急需提升。在国家卫健委能力建设与继教中心的领导下,我们首先在全国选出第一批20家培训中心,每个培训中心辐射若干个基层医疗机构,在全国铺开后就能形成较大覆盖面。
《21世纪》:阿片类药物可及性低是否也是癌痛诊疗需要面对的问题?
樊碧发:我国在阿片类药物方面的配套政策已经健全,在政策方面基本没有用药障碍。
现在最主要的问题是疼痛治疗药物和手段还不够丰富,尚不能满足当前医疗需求,面对如此庞大的人群和复杂的病情,我们经常遇到用尽方法仍然无效的情况,所以希望能有更多和更大投入力度的研发。
另外基层医生面对癌痛可能不会诊断和用药,而且癌痛是个长期慢性管理的过程,所以还要将更多的理念、理论、技能和技术都送到基层。
同时在教育方面也希望纳入更多疼痛管理课程,在医疗方面希望有更多医院设立疼痛科,希望整个社会能形成关怀癌症患者、关注癌痛患者的氛围。
本文链接:http://www.gihot.com/news-7-1270-0.html专访中日友好医院疼痛科主任樊碧发:接受规范化诊疗的患者不足20%,癌痛真的是病!
声明: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