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电影,我的眼角不由流出了泪水。眼泪无关乎电影的得失,关乎我们的青春岁月。
2024年1月1日傍晚,北京北三环。当我走出金鸡百花电影城,街上灯光璀璨,看着爱人和孩子有说有笑的,我则表情严肃。很显然,自己受了委屈,有些憋屈,有些难以言表。这一切,都源自冯小刚导演的《非诚勿扰3》。具体说,是这个电影剧终后,葛优和舒淇的一段对话。葛优说电影从《非1》到《非3》经历了15年,如今自己老了,再也不演《非4》了。舒淇说她还不算老,既然《非3》画了句号,那笑笑就此和观众说再见了。瞬间,我的眼角不由流出了泪水。我知道,这眼泪无关乎电影的得失,关乎我们的青春岁月。
我喜欢看电影,但不追星。我认识的演员名人很多,人到了一定阅历、岁数,关心的往往已不再是那些人塑造的角色,演唱了什么歌曲,写出了什么重要的作品,挣了多少钱,而更关心他们的日常,也包括他们的过去。这几年,表现青春岁月的歌曲、文章很多。三四年前,我在某一期《上海文学》杂志上,看到诗人杨炼写的一篇散文《南店,我人生的滑铁卢》,讲述他当年在北京昌平县南店村的插队经历,以及他多年后秘密回南店村探访的故事。尽管杨炼写得比较愤懑或者说是比较阴郁,我读着读着却笑了,原因是,杨炼所写的那个插队的南店村,就是我姑姑所嫁的村庄。他所写的对他不太友好的村干部就是我的姑父和他的哥哥。一个当生产队长,一个当民兵连长。我把这本杂志奉为特殊礼物,在春节拜年时给我姑姑和姑父看。姑姑说,杨炼啊,认识,那孩子个头不高,挺爱读书的。我姑父则说,别听杨炼瞎说,在村里他们知青根本不好好干活儿。你如果有机会见到杨炼,你告诉他,让他来南店一趟,我要找他好好聊聊。关于这个话题,我是有发言权的。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家里也住过那样的年轻人,而且我父亲也是村干部。在他们返城后的二十多年,很多人还和我们家保持着联系。有几年,每到春节,他们都到我家聚会,常常喝得酩酊大醉。那是记忆中我们家最热闹的日子。
2024年北京电视台元旦晚会,收藏家马未都讲了自己与北京的成长故事,也就是玩了一把脱口秀。马未都从小生活在部队大院,他父亲是山东人,母亲则是地道的北京人,自幼生活在胡同大杂院里。马未都说,他小时候常回姥姥住的大杂院,最不能让他忘记的是母亲常让他管和他年纪相仿或稍大些的男孩叫舅舅。他年龄小,却喜欢看大人书,爱到中国书店看线装书,总有个老先生告诉他线装书怎样打开怎样阅读,这几乎影响了他的一生。今天他欣喜地看到,他创办的中国第一家私人博物馆,如今的观众大多数是青年人,他们为传统而来,为历史而来。我把马未都的这个视频录下来,又不断地转给许多的朋友,同大家一起回忆童年,回忆曾经的青春。
十年前,我写过文章《向八十年代致敬》,回忆了在那个年代,年轻人是如何与时间赛跑,读夜大电大函大,早晨起来彼此见面说英语,特别写到了对文学的狂热。1985年,我在北京朝阳区文化馆,亲耳聆听了杨炼的文学报告。其时,我哪里会想到眼前这个狂放的诗人竟然是被我姑父管理得服服帖帖的北京青年。如今,杨炼去了国外,而我的姑父也已于前年因病去世了。想来,这也是《人世间》的剧情之一吧。
冯小刚拍了很多电影。我看过的大约八九部,看他的前几部电影,一半是喜欢,另一半是为了谈恋爱。后来看《芳华》,真的把我打动了,为此我还写了评论文章。再后来,纯粹是出于对冯小刚的陪伴。不管别人怎样评价冯小刚,我从内心里感谢他,也感激张艺谋、陈凯歌。至于舒淇,你根本无法忘记,她就像你我的家人,即使是电影中的仿真人。(红 孩)
本文链接:http://www.gihot.com/news-1-11502-0.html晨读 | 红孩:为青春落泪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