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或粗犷嘹亮或婉转悠扬的唱腔,就像柳琴戏的俗名“拉魂腔”,一下子把我的魂儿勾住了。
刚跨进腊月的门槛,老家的叔早早打来电话,告诉我:“村里一帮年轻人成立了庄户剧团,过年时要连唱几天柳琴戏,让老少爷们过足戏瘾。到时你回来过年看戏吧,品咂品咂还是不是以前的老味儿。”原来我叔是这帮年轻人聘请的艺术指导呢,我不由憧憬起来。
我的家乡鲁南郯城县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柳琴戏之乡,早年,我们村的戏班子远近有名,冬闲时节村里都要组织演上几场大戏,过年时柳琴戏演得更火爆,不仅在本村演,还常被邻村请去演,热闹闹、红火火的,一直闹腾到“正月十五挂红灯”。
柳琴戏俗称“拉魂腔”,也叫“拉后腔”“拉花腔”。唱腔一曲三折,抑扬顿挫,咿咿呀呀,韵味十足;演员表演时手持双扇,上下翻舞,左右轻飏,恰似凤凰展翅,令人眼花缭乱,配合小蹉步前后交叉,反转自如,如行云流水,翩然而来。这柳琴戏很对庄户人家的心路,人人爱听爱看,故当地民谚云:“拉魂腔一来,跑掉了绣花鞋。”“拉魂腔进了庄,茶不思饭不想。”我们家有好几位都在柳琴戏班子里,姑姑扮二头(青衣)、婶婶演小头(闺门旦),我叔插科打诨演勾脚(丑角)或毛腿子(花脸),还有我姑父跑龙套。男女老少闲时大都会哼上几段,直唱得激情难抑,豪情满怀,任何烦恼、苦累都唱没了,有了柳琴曲、柳琴调儿的滋润,庄户人家再清苦的日子也过得有滋有味。
柳琴戏的传统曲目有《秦香莲》《打金枝》《小姑贤》《喝面叶》《卷席筒》《王汉喜借年》,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喝面叶》,故事情节很简单,表现乡间聪明伶俐、勤劳朴实的媳妇教训好吃懒做、耍奸卖滑的丈夫,媳妇儿的名字叫梅翠娥,不过我们小孩子总是听成“麦穗蛾”,因为扮相俊美、唱腔清亮,就像麦地里翩翩飞舞的花蝴蝶。懒汉的名儿叫陈世铎,演得诙谐幽默,常常逗得人们哈哈大笑,一直到现在,我依然能哼唱出他的那个唱段:“大路上来了我陈士铎,赶会赶了三天多。想起东庄唱的那个戏,有几个听得还真不错,头一天唱的是三国戏,赵子龙大战长坂坡;第二天唱的是七月七,牛郎织女会天河……回家吧来回家吧,老婆子在家等着我。”
过年唱大戏戏台子搭在南场上,偌大一块场地,周边是一溜草垛儿,还有花花搭搭一层残雪。乡下娃儿扒拉几口热饭,吃了几个饺子,赶紧拎了小板凳去占场子。天一落黑儿,戏台子上三两盏嗞儿嗞儿的汽灯明光耀眼亮起来,照得人心里亮亮堂堂。紧接着,开戏前的锣鼓家什咚咚锵咚咚锵地敲起来,直敲得人心里激情澎湃,直催得老奶奶们踮着小脚儿,拄着拐棍儿,笑眯眯挪来了。锣鼓声越来越紧,响过三遍,大戏就开演了。
戏里演的什么,我那时大都记不清楚了,只记得看年戏那种美好的心情,那种热热闹闹、红红火火的氛围。庄户人家很容易被戏里的故事情节所感染,为戏中人、戏中事而悲哭而欢喜,抹下迷蒙的泪珠儿,洒下串串欢笑声……
前些年,唱戏的那些人儿已老了,俺村的戏班子散了,柳琴戏已风光不再,面临青黄不接、无以为继的境地。近年来,村里几个在上海、苏州等地打工的年轻人回乡创业,看到柳琴戏面临的困境,重新组织起来,成立了庄户剧团,聘请这些非遗传承人、老戏骨言传身教,紧锣密鼓排练、巡演,让柳琴戏进校园、进社区,为柳琴戏的传承与发展作贡献。
前不久,我回乡看望老母亲,经过村小学校旁,里面传来一阵咿咿呀呀的柳琴曲儿,吸引住了我,不由进去一探究竟。原来是庄户剧团的几位演员正在教孩子们学唱柳琴戏《拾棉花》,“叫一声姐姐你快走吧,(哎哟!我的妹妹呀!快到大树底下把呱儿拉)来到树下忙站定,俺慌忙放下一篮花……”
那或粗犷嘹亮或婉转悠扬的唱腔,就像柳琴戏的俗名“拉魂腔”,一下子把我的魂儿勾住了。(刘琪瑞)
本文链接:http://www.gihot.com/news-1-12011-0.html晨读 | 家门口搭戏台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