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周潇枭 北京报道 2月27日,由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举办的“当前财政经济形势研讨会暨2023年‘企业成本和地方财政经济运行’调研成果发布会”在京举行。
财科院课题组对外发布《2023年企业成本调研报告》《2023年企业成本指数报告》《2023年地方财政经济运行调研报告》三个报告,并邀请相关专家现场研讨。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表示,财科院的调研报告显示在降成本方面出现一些积极因素,比如民营企业融资成本在下降,税收成本在下降,营商环境的改善推动制度成本有所下降。
针对环保成本上升的问题,刘世锦认为,从积极的角度来说,是推动企业支付过去应该支付、却未支付的环保成本,实现外部成本的内部化,给全社会带来更高的绿色收益。针对人力成本上升的问题,总体来看,影响效应是积极的,因为我国消费占GDP比重偏低,住户收入水平占国民收入比重偏低。国际上有研究显示,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左右,住户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会上升,中国的发展符合国际趋势规律。
刘世锦表示,这几年国际上的公共风险在明显上升,背后原因包括地缘政治冲突、大国博弈等,这些带来企业成本的上升。过去谈国内政企关系比较多,现在存在全球范围的政企关系问题,像外国政府对相关企业发起的制裁,这些制裁毁掉了企业间的合约、破坏了原有的财产关系,原有的预期难以维系。这几年,大家不得不承认全球化在某些方面是退步的,原来认为随着全球化深入带来全球分工体系细化——这方面是减少的,对企业而言很现实,就是增加成本。随着全球价值链的重构,有些供应链可能就断了,有些供应链发生问题,供应链风险带来的成本上升也是显而易见的,而且这些变化短期内难以改变。
刘世锦表示,国内宏观政策不稳定,带来了一些成本上升。这几年一些监管政策的调整,对相关行业的企业造成较大影响。有些地方政策的出台及调整,随意性比较强。部分地方存在“运动式”减碳的行为,这些都会给企业造成非常实际的成本。
刘世锦表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但是,即便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后,有些政策依然存在反复,是否考虑出台协调机制来确保宏观政策的一致性。现在追求的高质量发展,应该遵循原来讲了很多年的套话——行政性办法是迫不得已的,尽可能多用市场和法律的办法。现在出现的一些问题,背后没有高深的道理,也没有挂在空中摸不着的逻辑,其实就是常识,要恢复常识。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如何推进高标准市场经济,如何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如何推动高质量发展,积累了很多经验。当前的高质量发展,就是要推动人均GDP水平在1万美元提高到3-4万美元,把此前的发展规律搞清楚,刚才提到的很多问题可以避免。
本文链接:http://www.gihot.com/news-1-12971-0.html刘世锦:提高国内宏观政策稳定性,尽可能多用市场和法律的办法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