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上海交通大学鼓励学生在专业上积极创新 本报记者 陶磊 摄
近日,教育部发布最新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增设24种新专业,同时有一批老旧专业被剔除。
随着高考填报志愿临近,高校纷纷加大专业调整力度,一个又一个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着眼未来高科技发展的专业学科进入今年的本科招生名录。然而这样的调整却出现“上热下冷”状况,高校动作大、步子快,作为生源输送基础的高中却反应迟缓,对高考生往往缺乏必要的生涯规划指导。此种状况如不加以迅速改变,将不利于我国新型创新人才的培养。
专业设置更趋理性
上海师范大学数理学院教授李昭祥这学期是给英语师范专业、英语非师范专业的6个班级上数学课。“这是上师大的特色,学英语、中文、历史的,大部分文科专业学生都必修高等数学。”李教授说,“教材是学校自编的,适合于文科生学习,难度比理工科的高数要低一些,微积分、线性代数等都会涉猎,但主要是讲授数学思想,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思维能力,也希望感性认识比较强的文科生能多一些理性思维。上高数课自然少不了要做计算题,同学们还学得挺努力呢。”有位法学专业学生说,每周都盼着李老师在课堂上带着大家“玩”数学,探究数理逻辑的奥秘,这让文科生受益匪浅。
上师大算是在专业调整、学科设置上“觉醒”比较早的高校。逼文科生学高等数学,目的就是拓宽他们的知识结构,让他们成为既精“文”又略通“理”的新型人才。此次教育部公布的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增设、撤销、调整共涉及3389个专业布点,数量之多为历年之最。其中,新增布点1673个、撤销布点1670个,数量基本持平。从学科门类看,工学、教育学、经济学等学科门类的专业点增加数量位居前三,工学所涉专业点1322个,占比39%。这些都表明高校在专业设置上更趋理性了。
在本市的高校招生专业调整方案里,理工农医类专业招生占比进一步提高,以期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更匹配。上海市教育考试院负责人在解读教育部有关专业调整政策时说,此轮专业设置和调整还主动瞄准区域需求,充分体现高等教育要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优化布局结构上做好先行先试,引导地方高校增设智能制造工程、新能源汽车工程、智慧农业、智能采矿工程等区域重点产业发展急需专业并强化学科的交叉融合。以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为引领,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新增交叉工程、健康科学与技术、智能视觉工程、工程软件等新专业,支持高校增设一批智能建造、网络与新媒体、虚拟现实技术等专业点。
新专业新学科落地
教育部和本市的专业政策调整文件下发不久,多所高校迅速行动,一些新专业的设置已经落地。其中,电子信息材料、软物质科学与工程、大功率半导体科学与工程、生物育种技术、生态修复学、健康科学与技术、智能视觉工程等24种新专业,被普遍认为会在今年的高考招生中成为抢手的“香饽饽”。
上海交通大学日前宣布,今年招生“上新”两个新专业:化学生物学、健康科学与技术。化学生物学专业对接国际学术前沿和热点,顺应当前化学、生物学及分子医学的交叉融合发展趋势,致力于培养生命健康领域的复合创新型领军人才,不断探索生命领域的未解难题,针对重大疾病开发新的化学研究工具和治疗方法。健康科学与技术专业面向人类健康全生命周期,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技术与生物信息、基因技术、预防医学、运动转化医学等知识内容的交叉融合,研究生物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卫生因素等对居民健康预期寿命的影响规律。
华东师范大学提出,本科专业调整要以需求为导向,服务国家战略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加大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建设,加强新工科、新文科专业建设。对不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招生、培养、就业不理想的专业进行调整,不断提高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契合度。华东师大教务处处长周先荣教授介绍,近几年全校停招了18个专业,新设了两个专业,目前的63个本科专业里,约九成是一流专业。
“近三年,上海师范大学接连停招了保险学、文化产业管理、投资学、电子商务、编辑出版学、产品设计、摄影等11个专业,尤其2023年一年停招7个专业,调整力度之大,在学校70年的办学历史上从未有过。”上师大相关负责人介绍,学校的专业设置紧密对接上海现代化产业体系和急需紧缺领域,锚定上海重点发展的三大先导产业,构建“基础+应用”复合培养体系,形成新兴交叉学科专业群。
瞄准就业调整专业
“此次专业调整还突出了就业导向。进一步强化就业与专业设置间联动,推动各省结合本区域产业发展实际,梳理出就业率相对较低的专业223种,为高校调整专业结构提供了重要参考。进一步压实高校主体责任,明确要求高校对就业率过低、不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要谨慎增设,及时调减。”上海市教育考试院负责人说。
瞄准就业调整专业,这样的思路将持续影响高校办学内涵的重新定位与可持续发展。
在上海中心J酒店105层上课,是上海商学院上海洛桑酒店管理学院本科生都必须经历的“教学时间”。上海商学院校长吴忠说:“把课堂从学校搬到酒店,沉浸式学习岗位知识,这必将推动校企无缝连接,助力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培养。”“根据制作工艺,国内的茶叶可分为绿茶、红茶、黄茶、青茶、白茶和黑茶……”酒店管理211班林玉洁同学在茶艺课上与老师侃侃而谈,这得益于之前在西郊宾馆的实习经历,让小林提前接触到不少有关茶艺的知识。
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办起了“紫砂陶技艺的传承与创新——葛韬紫砂艺术工作室”,手把手地传承紫砂壶制作的独门绝技。葛菡禄深得父亲真传,现在是学院陶瓷专业的讲师、紫砂工艺课程负责人。她说,为了对接服务国家和上海市的文化发展战略,工作室以紫砂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承为实践主体,传授国家非遗项目紫砂制陶的技艺。校党委书记许涛介绍,紫砂艺术工作室引进了紫砂传统制陶技艺、刻绘装饰、紫砂雕塑创作等方面的多位“高精尖”人才及行业内专家,必将拓宽陶瓷专业人才培养的宽度和深度,提升专业人才的培养水平和科学研究水准,同时还可以丰富上海高端陶瓷市场的供应品种,推动陶瓷产业的兴旺发展。
本报记者 王蔚
【延伸阅读】
无缝衔接大学课程高中还可以做更多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那就是从教育部到高校正在热火朝天地推进专业调整,但基础教育的高中学段却对此颇为“木知木觉”。
有高中老师向记者坦言:“我们其实不太关心大学设什么专业、各个专业的培养方向是什么,与高中教师没啥大关系。我们只在乎学生能在高考时考多少分、有多少学生上了本科线、有多少学生能考进985高校和211高校。越是名牌高中越关心清北复交的录取率,至于每个学生进了什么专业,所学的专业会不会被淘汰,几乎没有高中教师会操那个心。”
当然,也有的高中办学理念比较超前,校领导也对学生今后的职业选择特别上心,且落实到具体的教育实践之中。
“如何兼顾大学选择人才的标准来调整高中的教育教学?对教师来说,这样的思考和交流会拓宽教育视野;对学生来说,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的无缝衔接,对学生今后求职的长远规划和整体设计都有着重要意义。”川沙中学校长王珏说起了一名叫谢夏伊的同学,曾获“浦东小院士”称号,在初中完成了一篇数学小论文,获得了特等奖,这让她一下子有了信心。到高二时,小谢同学由学校推荐进入华东师大地理实践工作站做小课题探究。她一开始想从事地理信息工作,但在课题研究中发现,绝大多数资料都来源于国外的卫星,于是又将专业方向对准了卫星设备,选择了电子信息专业。王校长说,这个例子十分生动地说明,课题研究催生了朦胧的专业意向,或者是朦胧的专业意向催生出了课题探究。慢慢地,同学们脑海中朦胧的专业意向就会变得更加具象化了。2019年,川沙中学成立“学养书院”,将大学一流专业师资力量引入中学。目前“学养书院”分设“丽娃中文讲堂”和“上科大同济科学讲堂”。大学教授和学者每周进校为学生开课,希望通过提前体验大学课程,拓宽高中生的认知和思维。这些大学教师还承担着指导学生课题探究的重任,让学生自由地找到自己的“赛道”。
本报记者 王蔚
【记者手记】
人工智能时代基础教育必须求变
优化招生结构,引导高校加大理工科招生比例。这是这一轮高校专业设置调整的一个鲜明特点。说白了,就是“减文科、增理科”。大学专业学科的这种“转向”,意义是十分深远的。
近年来,文科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是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更好更多的就业机会通常要求更高的STEM知识和技能水平。然而,现在的各地高考大多采用“大三门加小三门”的模式,即语数外三门必考科目,再加上偏文或偏理的三门选考科目。毋庸讳言,相比于物理、化学,历史和地理学起来要相对容易些,这也是在一些高中里文科生多于理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对于相当一部分高中学校来说,眼光往往只会盯着总分和录取线,至于学生考文科还是考理科,并不在他们的工作考核指标体系里。
“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今天,获取知识、获取信息的渠道发生了变化,学习的时空也在发生变化,我们的基础教育必须也要跟着作出一定的改变。”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尹后庆上周末在浦东新区特级教师、特级校长论坛上发问,中小学为这样的变化作好准备了吗?答案恐怕并不乐观。
本报记者 王蔚
本文链接:http://www.gihot.com/news-1-15584-0.html教育部公布本科新增二十四种新专业 高校“动作快”专业上新 高中“反应慢”指导乏力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