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城市更新报告⑦【上篇】丨“口袋公园”焕新生
新民晚报“上海时刻”出品
上海城市更新报告⑦【下篇】丨“诗与远方”在门口
口袋公园,是依城市道路、商业街区或居住区等建设的,具有景观赏识、游憩服务、文化展示等功能,并能彰显上海城市风貌特色的小型开放绿地。它选址灵活、面积小、尺度人性化,土地使用性质具有兼容性,以公共绿地居多,部分由防护绿地改建,也有拆违建造的及单位附属绿地打开共享的。
“十四五”起,上海开始建设口袋公园。其间,相关部门充分吸收多年来上海打造“春景秋色”“群落结构调整”等经验,确保景观品质。
图说:黄浦区商船会馆花园是一座古典园林式口袋公园
在上海,一百个转角邂逅的小公园,就有一百段“前世今生”的故事。
有些,曾掩映在单位高墙下,终日深藏不露,从未想过有一天会揭开面纱;有些,曾是红火一时的市场商铺,在时代洪流中日渐没落,成为尴尬空间;有些,曾是街区普通的转角、违建遍地的夹弄、高架桥下的灰色空间,灰头土脸,无人问津,甚至藏污纳垢……
在“城市更新”的语境下,这些拥有不同记忆的土地,各自经历涅槃,最终汇成了同一个名词——口袋公园。
2021年和2022年,本市新建改建口袋公园160座。2023年,新建改建口袋公园86座,超额完成今年任务。根据规划,到2025年,全市将建成300座以上的口袋公园。
小而美,巧而精,凭弹丸之地即可为城市添绿,不用大拆大建便能为百姓共享,口袋公园正艰难摸索超大型城市“见缝插绿”的路径。
美,已难能可贵,更重要的或许是这些小公园“串珠成线”的本事。它们如同一颗颗曾经蒙灰的“珍珠”,被发现、被点亮、被激活、被串联,最终带动一片片街区绿了起来,让城市成为“建在绿中”的大公园。
绿意的泼洒,在上海注定不易。拥挤,是超大城市共同的标签。太多的空间留给了高楼大厦,抠出“边角料”所做的城市更新才更显弥足珍贵。碎小空间的激活,不仅提升了城市的活力,也逆转着城市老去的速度。人们必须改变钢筋水泥林立的现状,才能将这片飞速发展却略显逼仄的土地,打造成生态宜居的模样。与此同时,建造之后的管护之难,同样考验着城市管理者的智慧与格局。
绿地打开的心路,功能迭代的本意,管理维护的难题,未来航向的探寻……连日来,我们探访一个个口袋公园,听数十位参与者讲述一个个故事,希望探求城市与人、与动植物融合共生的路径。我们甚至前往小区里的“生境花园”,聆听“升级版口袋公园”的种种,感受绿色、野趣、生态与人居更亲密无间的连接,探讨它们可否成为被全市复制借鉴的未来。
希望这些故事,能发现你我参与的足迹,能引发社会共治的思考,能探明城市建绿的方向。
拆建的故事 整改补绿 盘活“家底”
见缝插绿、拆违补绿、拆墙改绿……在上海的中心城区,要造动辄上万平方米的大公园,难之又难,于是,利用各种“边角料”地块,或拆或改,打造“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口袋公园,成了为“城市画布”涂上绿色的首选。
图说:景色怡人的漕溪花园是徐汇区拆违所建面积最大的一处口袋公园
小市场的转身
初冬暖阳下,漕溪路地铁站3号口边,工人们正从卡车上搬下一盆盆花。待合适的时机到来,这些花草就将被种进“漕溪花园”,装点来年春天。
沈维奕是附近金谷园居民区党总支书记。自小区门口这个小公园开工建设以来,他三天两头关心着进度,打听着里面驿站的用途。“开放后,如果能让居民活动活动,老年人跳跳舞,那就好了!”他充满期待地说。
拆违建市场 建口袋公园
漕溪花园,是徐汇区通过拆违所建的面积最大的一处口袋公园。与上海许多个拆违建成的公园一样,它的诞生过程跌宕起伏。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块土地曾是上海铁路钢窗厂厂房,2003年改建为2层楼的仓库综合用房,建筑面积3706平方米,2004年起租赁给上海靓妆市场。在很多上海人的记忆中,靓妆市场红火一时,百余个小商铺售卖着琳琅满目的化妆品、服饰、家居用品,烟火气十足。
随着时间的推移,徐家汇周边大型商场开始聚集,地处漕溪路交通枢纽的靓妆市场人气渐弱,而在建筑外围和规划红线外,这些年又陆续建起了共计1000多平方米的违法建筑,影响通行安全和周边居民生活。在沈维奕的手机中,还保存着一些老照片。照片画面上只见道路上机非混行,违建紧邻小区,夹弄里围墙已开裂,商户还搭棚围天井做饭烧菜,油烟和噪声令居民不堪其扰。
2021年,租赁合同即将到期时,相关部门认为市场与周边区域发展不匹配,加之市场的临时建筑许可已严重过期,须予以关停、拆除。为此,华泾镇、漕河泾街道办事处、区土储中心、区城管执法局、区市场监管局、区消防支队、漕溪实业公司组成了靓妆市场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组,啃起了“硬骨头”。
漕河泾街道管理办副主任霍西翔,就是工作组的一员。他回忆道,2022年1月底贴出关停公告后,光对小商户的补偿、退款、清退工作,就花了很大力气。“开始小商户们不理解,心理落差很大,我们就设工作点接待,又挨家挨户做工作。当时路口有家奶茶店是违法建筑,老板身体不太好,情绪很激动。信访办和工作组多次做她的工作,最大限度为她争取利益,最终完成清退。”他说。
开方便之门 迎活动驿站
总面积达4779平方米的建筑被拆除后,徐汇区借此契机又对高架桥下较为混乱的空间进行了梳理,规范了地铁周边的停车问题,并将地铁站边的道路拓宽至11.5米。规整后的土地如何使用?建口袋公园成了最佳选择。
公园就建在小区门口,聆听居民意见必不可少。徐汇区绿化管理中心绿地管理科洪增彬回忆说,当时邀请了金谷园居民代表商谈,大家对“开门”的呼声很高。原来,这里是小区到地铁站的必经之路,但有一堵围墙阻隔。如果不留“方便之门”,居民上下班乘地铁必须绕行,相比“直穿”要多走10分钟。“小区约1800人,老年人占28%,出租率达33%,无论是老人还是上班族都希望开边门。”洪增彬回忆道,此外居民还提出多种“彩色”植物,银杏、樱花是被提及次数最多的。
就这样,一处日渐衰败的市场,变成了关乎民生的公园,而重获新生的公园回报给市民的,也远远超出了生态的范畴。
几个月后,6200平方米的漕溪花园“长”了出来。园内栽种了几十棵银杏和樱花,缀以八仙花、月季和大片草坪。秋有黄金叶,春有樱花雨。崭新的铁艺围墙上,开出了一扇能刷门禁卡进出的小门,小区居民出入畅通无阻。
公园中叠加的功能,更令大家期待。木结构的“清风驿站”已经收尾,不日将交付给周边社区。今后,市民园艺中心、林长议事厅、党群服务中心或居委会的部分活动,都可以在这里举行。驿站外的空地,预留了电源线,今后如有需要,也可成为早餐柜、咖啡吧等轻餐饮的驻扎地,大家乘地铁上班还能顺路买个早餐……
“从出家门到走进地铁站,以前要绕行、等红绿灯,现在少花了10分钟。”家住金谷园16号楼的汪涛开心地说,“以前是脏乱差的违法建筑,如今是能休闲散步的公园,生活环境也改善了很多,我们太满意了!”
图说:音花园以“音”为主题,老人们歇脚最爱的廊架设计以风琴为原型
洗车场的蜕变
同样由“拆”而建的,还有胶州路安远路路口的音花园。这座以“聆听自然之音”为主题的公园曾获得2021年“沪上最美街心花园”称号。它的背后,也有一段少为人知的拆建故事。
寻合适用地 补绿化“家底”
透过静安区绿化与市容管理局副局长宫明军的办公室窗户往外看,上海市中心规模最大的“拆落地”项目——蕃瓜弄小区旧住房改建工程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目光从这场宏大的“城市更新”收回,宫明军心中也有一个建口袋公园对街区进行“微更新”的故事。
2019年,静安区正为完成“十三五”绿化建设目标而冲刺。“传统规划的绿地该建的都建完了,这就倒逼我们思考是否能创新绿化发展,让‘边角料’用地美起来。”他说。
与规划局联手排摸后,三块用地落入了宫明军的眼中,后来的音花园就是其一。这一地块位于曹家渡街道和江宁路街道交界处,这两个街道绿化“家底”都很薄弱,但又是人口密集区域,居民对环境改善有很大的需求。
“当时我们从规划局了解到,这块是城市社区用地,之前旧改动拆迁后,先建了一处临时洗车场,兼具停车之用。既然短期内未必派得上用场,完全可以先‘绿’起来,为市民先服务起来。区建管委也觉得,增加绿化是好事,因此绿化市容部门、建管委、规划局紧密合作,决定搬迁停车场。”宫明军说。
图说:由洗车场拆除建成的静安区音花园,让市民在城市中“聆听自然之音”
“磨”设计方案 听自然之音
地拿到了,设计却费尽心思。方案“磨”了至少五轮,最终确定了“音”的主题,代表音乐,更代表“聆听自然之音”。
静安区绿化管理中心办公室负责人李文霞介绍,公园最具创意的设计是广场上那组高低错落的喇叭装置,凑近喇叭口,你会听到五种自然界的声音,包括鸟鸣啁啾、流水潺潺等,清新而治愈。这个设计的初稿是儿童乐园中常见的传声筒,后来决定在娱乐功能外融入自然教育。此外,园内设置台地水景,孩子们可以感受水声。园路则用黑、灰和白三色石材铺装,形似五线谱,体现出音乐的灵动。老人们最爱的廊架则以风琴为原型,通过不同曲面的变化展现韵律之美。
“我们住在胶州路,周边绿地比较少。这里本来是停车场,现在变成小公园,来的人很多。我们家小朋友基本每天都来,通过认识植物感知季节的变化,草坪、花朵、小石子都是她接触自然很好的载体。”市民曹女士说。
与企业共建 破传统之义
“音花园”的破茧重生,也有社会多元化参与的力量。在公园靠近安远路一侧,有一棵榔榆和丝棉木共生的“双生树”,高度达13米,冠幅达10米,不仅树形优美,更难得的是自然双生,在上海公共绿地中实属罕见。
这棵双生树的认建认养者,就是紧邻公园的外资企业玫琳凯。宫明军还记得,在与玫琳凯沟通拆除洗车场建造口袋公园时,他说了一句话,打动了玫琳凯公司的党支部书记,连称“一定要为公园的建造做些什么”。“当时我说,其实我们从事的都是‘美的事业’,你们做化妆品,让人更美丽,我们是‘城市美容师’,让城市更美丽。”后来,中方的想法也得到了玫琳凯公司美国总部的支持,不仅认购了这棵双生树,还与绿化部门签署了5年的认养协议。
这段“美美与共”的佳话,被做成立牌竖于双生树前。“公园造好后,玫琳凯告诉我们,以前客户来公司都是直接被领进楼里去的,现在会先带客户参观一下音花园,讲讲企业对城市公益事业的贡献。”宫明军说。
不仅如此,企业还参与到音花园的管理维护中。玫琳凯会定期组织支部党员,做些志愿服务,清理垃圾,维护秩序,真正实现了政企联动、多元治理。宫明军感慨地说:“从建设到管理,全社会的资源通过这个小花园形成纽带,被调动参与进来。因此,音花园比传统意义上的口袋公园更有意义。”
打开的故事 “挖潜”共享 双向共赢
老城区人口密集,能用来建绿的土地有限。如何“挖潜”?将单位附属绿地打开让市民共享,成为颇具上海特色的一个思路。据市绿化部门2020年以来的调研,全市建成区范围内有单位附属绿地的超过500家单位,其中绿地一面以上临街的超过300家,具备开放共享潜力的附属绿地数量可观。然而,打开与退界仅靠权属单位“发扬风格”远远不够。面对私密空间的敞开、办公秩序的侵扰,任何一家单位都会有顾虑。单向的利益让渡必须变为双向的共赢,才能让单位有更多获得感,从而愿意敞开心扉和围栏,将锁起来的绿意和空间“让”给市民。
图说:在复兴中路瑞金二路路口的民防苑,路过的行人细细打量可以传声的空袭警报器 杨建正/摄
门口“长”出花园“百年天使”亮相
周五下午,复兴中路上的黄浦区卢湾二中心小学放学了,四年级的金哲安和小伙伴们风一般冲进街对面的民防苑。笑闹声伴随着寒风中打转的梧桐叶,缓缓降落在这个街角。
“这里很好玩,有很多讲民防知识的东西。”小金一边说,一边按下灰色喇叭上的几个按钮,不同的警报声轻轻响起——鸣36秒,停24秒,反复3轮,是预警;鸣6秒,停6秒,反复15轮,是空袭警报;平缓鸣响3分钟,是解除警报。见孙子如数家珍,坐在长凳上晒太阳的康女士有些惊讶:“我们一直关照他们不要乱动这些设施,怕弄坏了。”“我们没玩过——才怪!”孩子们哄堂大笑。
小金意犹未尽,又介绍起了园里的其他设施。“铁门上有小玻璃窗,可以看到历史上的空袭照片。紫色跑道上印着火箭、坦克,还有民防设施的图案。”
小金的同伴小海(化名)家住思南路,他的外婆韦文兰说:“这是孩子放学回家必经之路,公园没造好前放学就直接回家了,现在会让他们玩20分钟。现在的小孩没有整块时间可以运动,放学路上出点汗也是好的。”
这个由复兴中路、瑞金二路围合而成的公园,虽然仅有1848平方米,但在全市面积最小的黄浦区,却是一片不可多得的绿荫。这里曾是上海市国防动员办公室(原市民防办,以下简称“国动办”)的配套绿化,2020年打开建口袋公园,成为本市首批单位附属绿地开放共享的试点,也是黄浦区的首次尝试。它的“变身”,意义非同一般。
在黄浦区绿化管理所副所长朱晓君的记忆中,“当时上海刚开始倡导单位附属绿地开放,鼓励各区寻找合适点位。复兴中路是衡复风貌区的重要板块,我们就在沿线寻找资源。当时这里是一整块封闭绿化,内侧有高栏杆与办公区域隔开,市民看得见、走不进。”
带着初步方案,黄浦区绿化部门与市国动办取得了联系。让他们惊喜的是,预想中的“吃弹皮弓”并未发生。通过几次讨论,对方的回应居然很积极,在细致了解配套绿化共享理念后,与黄浦区绿化市容局达成了共建共享共管的共识。“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时提出‘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我们也秉持‘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对开放非常支持。”市国防动员办公室直属宣教中心展馆科副科长邵雯俊说。
“转变理念”是最难的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这一步跨出后,事情就顺利得多。考虑到国动办内部的管理安全和办公秩序,设计方将步入式通道与内侧栏杆拉开了安全距离,并在步道和栏杆间栽种了较浓密的地被和半人高的中层灌木,通过植物种植疏密、空间布局调整,进行“软隔离”。
此外,围墙的“退界”也是打开中值得赞许的一个亮点。朱晓君记得,原来的分隔栏杆偏外侧,此次为了将全域配套绿化都开放给市民共享,围栏也向里侧退了一段距离。
民防苑打开2年后,在3公里之外,徐汇区绿化管理中心绿地管理科科长曾俊,也正在奔波寻找合适的“螺蛳壳”来“做道场”。在寸土寸金的天平片区北侧,1000平方米以上的公共绿地很少,成为绿化“盲点”。如何“扫盲”?他瞄上了上海体育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体科所”)附属绿地,寻思着能否“说动”他们向市民开放。
图说:打开后的丽波花园里,“沉睡”多年的“小天使”沐浴着冬日暖阳
衡复风貌区内的建筑和花园往往大有来头,丽波花园也不例外。它始建于1928年,曾是法国东方汇理银行董事长伦顿的私家住宅,后分别供上海棋社和体科所使用。虽然花园里绿树参天、喷泉潺潺,但市民从未一睹真容,连“小天使”雕像也背对着马路,正脸都瞧不见。
经多部门沟通,绿化部门和权属单位终于见面了。第一次上门拜访前,绿化部门做足功课,主动让体科所列“需求清单”。“当时,我们最大的顾虑主要是隐私和安全问题。”体科所党总支书记金宇峰说,作为半涉密单位,体科所承担着本市反兴奋剂检测工作,经常有国家级运动员出入。花园一旦打开,人员、检材的安全和正常的办公秩序,会不会受到影响?
为此,绿化部门邀请3家设计公司做了6套方案,有彻底打开的,也有半开放的,就连栏杆高度都纠结了很久,最终选择了“柔性分割+技防措施”。方案中,1800平方米的绿地向市民打开,200平方米的绿地保留为“私人空间”,之间用1.3米的镂空栅栏及植物隔开,公共区域与办公区域间留有缓冲,打消了业主的后顾之忧。
元旦前,拆除围墙;春节后,正式开放。绿地里“沉睡”近百年的“小天使”苏醒转身,伴随着春花吐蕊,向市民露出了笑脸。
树形象促科普 开放确实“值得”
通过合理的方案设计,让单位有更多获得感,是单位配套绿地打开的原则和“秘诀”。
引导市民关注、支持、参与人民防空,一直是国防动员部门的重要工作。随着民防苑的建成开放,宣传普及人防知识又添新的阵地。设计方案中将人防历史知识和防护科普知识巧妙嵌入,既还绿于民,也寓教于乐。
“当时单位领导多次召开专题会,带领各部门一起研究设计方案,最终确定将‘鸣走藏消’的人防知识,通过步道、迷宫、警报装置等各种有趣的方式展现出来。”哪怕已过了3年,邵雯俊对参与方案设计的情景仍记忆犹新。“鸣”区域,展示了辨识防空警报信号的知识。“走”区域,根据防空袭叙事线索,将飞机、炸弹、紧急疏散、掩蔽等行为或者元素的图案印刻在地面,吸引、引导游人。“藏”区域则还原了民防工程中的防护密闭门,植入观看条,人们可以看到民防工程空间布局影像。“消”区域则以橱窗盒的方式展示了民防知识海报。今后,市国动办还打算在公园里设置指示牌,将对民防知识有兴趣的市民引流至仅几步之遥的“上海民防科普教育馆”。
“体科所”的“收获”更多,绿化率增加、品质提升、功能空间的“不减反增”是最大的亮点。通过减少广场面积、调整位置等方式,公园建成后,不仅停车位增加约50%,绿化率更是提升约2%。
针对原本较差的绿地景观,改造时保留了当年造园留下的大树,补种了紫薇、木绣球、槭树等植物,并用宿根花卉替代草花,景观效果与生态性提升了,养护成本却降低了。
更令业主惊喜的是公园设计中融入了人文历史的匠心。栏杆上,特地增加了“体科所”的名字和奥运会标识,嵌入运动元素。园中还放了象棋桌,常有市民会在这里下下棋。
“现在花园的通透性更好,不仅能让更多市民共享美景,员工办公时看到外面的景色也觉得特别好。本来管道堵塞的喷泉,也修缮并恢复了功能。公园里还增加了很多和体育有关的设计。这些都让我们感到,开放是值得的!”金宇峰说。
加速建章立制 启航三年计划
随着民防苑、体科所、华东政法大学长宁校区、上海音乐学院汾阳路校区等点位的先行探索,上海单位附属绿地开放共享建口袋公园按下了“加速键”,一系列规章制度相继出台。
2022年11月,《关于机关、企事业等单位附属空间对社会开放工作的指导意见》发布,提出遵循“能开尽开、分类指导、安全有序、分批推进”原则,至“十四五”期末,推进100个以上的机关、企事业等单位附属空间对社会开放,开放空间约100万平方米,改造成35个以上的口袋公园。当年,共完成21处、19万平方米的附属绿地开放,改建而成的口袋公园达10个。
2023年,《上海市单位附属绿地开放共享建设技术导则(试行)》发布,鼓励单位在绿地权属和用地属性不变的基础上,通过围墙(围栏)拆除、退界等方式实现开放,为全市附属绿地开放共享提供了技术标准。
今年,本市绿化部门和规资部门共同开启了三年行动计划,今年计划建设40处以上单位附属绿地开放共享项目,包括上海文史研究馆、长宁图书馆、上海体育场、金山供电公司、奉贤区政府等。
灵动的生命力,随着原本被“养在深闺”的绿地的打开,一点一滴注入城市街头。
管养的故事 多方共治“智助”相辅
千辛万苦建起口袋公园,却只是一个开始。
“建还是容易的,围起来一两个月就造好了。但后期的管护、运营,才是真正的难关。”浦东新区绿化管理事务中心绿化科负责人杨乾坤的话,或许代表了所有人的心声。
电瓶车停放穿行,谁来管?设施频出问题,谁来修?宠物破坏花草,谁来劝?……作为街头24小时开放的公共空间,某些口袋公园的单位面积客流量甚至比大型公园都大,需要管理者赋予更多智慧和耐心。
图说:由二十四名居民组成的志愿者队伍每天在乐山绿地轮流上岗,绿地里的儿童游乐场维护得更好了
公共秩序维护 市民园长架起“桥梁”
公共秩序的维护,是很多管理者提到的困境。原本这些地块封闭而人少,一旦建成公园,拆围墙、铺园路、装设施,人就被引来了。
例如音花园,公厕管理员说,改建后日均公厕人流量就达约1000人次,快递员、外卖员、买菜老人都是高频使用者。公园又紧邻餐饮街,夏天有不少人买了夜宵到公园来吃,长凳前的地面油渍斑斑,管理部门买了好几种清洁剂都很难清除,头痛不已。
全天开放的口袋公园对宠物、帐篷、风筝、儿童自行车等似也“无法可禁”,设施、绿化极易受损。“宠物特别喜欢刨花草,刚种下去的地被,第二天矮枝就被刨断了。”浦东新区三林城乡建设发展有限公司绿化养护部项目经理倪文瑜无奈地说。经费也是一大问题。口袋公园养护经费参照一级绿地标准,一个两三千平方米的口袋公园每年养护费仅十多万元。原本仅需对绿化做养护,改建后还要覆盖保洁、安保、设施维护等,“如果全天派人看守,至少要4个保安轮班,10万元光保安工资都不够”。
更何况,改建公园后,绿化品质比原本以草坪为主的绿地大大提升,养护也更“吃人工”。尤其是以植物为特色的公园,养护费翻个倍都不够。比如浦东的花木月季园,种有38个品种、1.2万余株月季,但月季是出了名的“药罐子”,娇贵难伺候,至少要请一个有经验的老师傅,再配足够的养护工才行。
图说:“吾佳园”是首批聘用“市民园长”的口袋公园之一
尽管如此,各区仍在积极想方设法,应对管理之难。今年初,浦东首批30名口袋公园“市民园长”上岗,创全市之先河。凌兆五村的吴朝曦就是其中一员。见到老吴时,他正在“吾佳园”巡园:“一天最少来两次,上午八九点和下午三四点,这两个时间段人多,看看绿化情况和设施情况,再问问居民有什么需求。”
老吴原本住在城隍庙那边,1995年动迁后搬来此地。6年多前退休后,他加入居委会,热爱绿化的他组织了一支8人的“吾佳绿化园”志愿者队伍。“吾佳园”原来是块绿地,设施老旧,绿化郁闭,改造时调整了绿化增加光照,升级了避雨廊亭和健身设施,还增添了绿道。连吾佳园的名字也是居民取的,“吾”代表“我”,也是“五村”谐音,“佳”代表“家”,意思就是“我家门口的公园”。
被推选为市民园长后,老吴的职责“一是沟通桥梁,二是帮助管理”。刚开园时,垃圾桶放在入口处,离居民楼很近,老吴就把居民意见反映上去,及时调整了位置。有时,居民老远见他就说“老吴,健身广场有盏灯坏了”,他就会连忙去查看、上报。看到不文明行为,他会劝阻,居民也听得进。
“口袋公园主要接待周边居民,所以街道一般邀请居委干部或威望较高的居民来担任园长。聘期一年,先进行岗位培训,年底考评,有进入退出机制。”杨乾坤说,口袋公园建成后,在社会秩序管理方面面临较大难题,和街镇、百姓的沟通也较欠缺,通过“市民园长”机制的建立,能适当弥补不足。
目前,浦东纳入城市公园名录的口袋公园有30座,今年预备再纳入18座,明年计划再建11座区级口袋公园和34座镇级口袋公园。到2025年底,浦东36个街镇都将拥有自己的口袋公园,“市民园长”的身影也将出现在每个公园。
探索共治共管 地方标准明年出台
“共治”已经成了不少口袋公园探索的方向。和浦东一样,上海多区的口袋公园,都渐渐从绿化部门“一家管”,升级为绿化部门、属地街镇、社区居民、周边企业多方参与共治。
徐汇区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局长龙佼告诉记者,区内所有已建成的口袋公园都与属地街道签订了绿地管养责任书,明确各方责任分工。占地约5600平方米的乐山绿地周边,65岁以上老年人多,公共空间又少,建好后一跃成为“网红会客厅”,日人流量与面积大十多倍的徐家汇公园相当。为此,24位乐山新村居民组成“游乐员”志愿者队,每天轮流上岗,制定文明游园守则。在志愿者的努力下,一批新座椅、图书和健身设施被安放在园中。“乐山周边,现在这个小公园环境最灵了,锻炼设施、散步跑道、儿童游乐,应有尽有。”居民王伟明竖起了大拇指。
黄浦区也拓展了管理模式。区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副局长顾芳表示,部分口袋公园正结合“一街一路”打造,如复兴中路、南昌路、局门路等沿线的公园均与街道共建,专业养护由绿化部门负责,保洁安保由街道志愿者、商业联合体等提供。还有一些区如长宁,临街口袋公园中的保洁,由原本只负责街面保洁的环卫部门“带”掉。
市绿化管理指导站技术指导科科长李向茂表示,部分口袋公园建好后,保洁、治安等管理压力陡增。目前,各区在积极探索创新管理模式,联手社区、企业、街镇共治共管,多方面保障口袋公园景观质量。
受制于管护的掣肘,口袋公园该何去何从?能否迎来新的转折?作为百姓使用率更高的公园,未来口袋公园如何实现“更可达、更均衡、更公平”?植物特色和历史文脉又该如何相融共生?
记者获悉,上海正进行着标准、布局、管理等多方面“储备”,希望能为口袋公园的未来指明航向。
标准的建立尤为重要。2021年,本市出台《上海市口袋公园建设技术导则》,对口袋公园的定义、面积、植物配置、设施设备等给出了框架。但在这些年的建设中,陆续发现了一些问题,亟待通过地方标准的出台来更新、明确、规范和固化。“比如,中心城区和郊区用地紧张程度不同,那么1000平方米—8000平方米的面积限定是否可以放松?这样市区几百平方米的弹丸之地也能更好利用。又如,大小不同的口袋公园,在设施选择上是否可有必选和备选之分?有些仅具游憩功能的口袋公园,要不要设置健身设施、充电设施、厕所等?座椅旁的乔木是否应设置标准,达到夏天遮阴的功能?”李向茂透露,新标准现已完成初稿,明年将会编制完成。
管理部门还在建立“一园一档”,将口袋公园基本资料、地址、面积、植物种类、设施数量等的数据和照片收集录入,作为长效管理可回溯可参照的数据。
开展多项调研 智慧手段辅助管理
抛开“使用”谈设计,总是不切实际的。口袋公园的设计不应一味追求方案最优解,而应回归真实人群,体察生活习惯和诉求。为此,市绿化管理指导站开展了不少科研课题、市民调查,希望找到更符合社情民意的“贴心”路径。2021年,指导站与市住建委科技委共同开展了《基于“人民城市”理论的城市小微绿地更新策略研究》软课题,从供给侧角度对口袋公园的空间分布特征、供需匹配及后续使用情况进行评估。在分析了202块口袋公园(小微绿地)后,从布局原则、分级规划管理更新思路、优化提升策略、规范管理保障机制等方面提出了更新建议。
市民问卷调查则针对景观、环境、设施、管理及市民感知度和满意度进行调研,共回收有效样本483份。调研发现,中心城区口袋公园近70%的使用者是老人和儿童,在方位布局、使用群体等方面应更注重公平性。空间和环境层面的评价相对较低,成为制约口袋公园游憩功能的关键,而后期维护、管理和修缮等是提升居民评价的重要机会因素。
指导站科技信息科科长王本耀认为,针对管护,今后可探索智慧化手段来辅助管理:“口袋公园和传统意义上的城市公园不同,没有围墙、面积不大、人流量分布不均,越建越多后,全靠人力来管不太现实。今后,可以用环境监测设备来对环境、人群进行感知分析。一旦有人跌倒、垃圾落地、水电损坏,系统能自动报警。”
另一方案,是采用更多的无动力设施。国外公园游乐设施大多是无动力的,想看喷泉就自己踩单车,想玩水就自己压水泵。这是未来建造的发展方向,有场地条件的口袋公园也可借鉴。此外,面对市民不同的需求,今后应更多考虑功能的复合叠加。“令人略感意外的是,使用者对植物景观多样性和环境质量也很看重,未来应更注重透水排水、噪声屏障等设计。”王本耀说。
未来的故事 生境花园 一路生“花”
近日,一只名为白顶溪鸲的小鸟首次现身上海,掀起一阵观鸟热潮。吸引这只小鸟逗留的,是长宁区一个老旧小区的“生境花园”。2019年11月29日,全市首个生境花园——虹旭生境花园在长宁区仙霞新村街道虹旭二小区诞生。4年来,从1.0版升级迭代到2.0版,从一颗种子落地生“花”到整个长宁区一路生“花”,虹旭生境花园不断焕发新的生机,也见证了老旧小区走出了一条独特又可复制推广的更新之路。
大大小小的口袋公园,是否能如同“毛细血管”一样,继续向小区里“生长”?或许,“生境花园”是口袋公园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
图说:申城首个生境花园——虹旭生境花园里,可以观测到近二十种鸟类,比如歇息在花园木屋顶上的这一只
“边角料”焕新“蚂蚁”当“雄兵”
生境花园,曾是一个相对陌生的名词,指的是具有栖息地功能,能为野生动物提供食源、水源和庇护所等生存环境空间,同时又具备花园属性,具有观赏、休憩和户外休闲等功能的花园。
虹旭生境花园1.0版所在的三角形区域是一块“边角料”,曾被违建占据,垃圾成堆,居民投诉不断。“我们也觉得这个空间非常糟糕,也想去改变它。”虹旭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吴红萍说,虽然想改变,却很难形成统一意见。停车?健身?提议有很多,但不同意见更多。为此,居委会邀请社会组织、专家、区人大代表和居民代表一起头脑风暴。最终,建一个具有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的花园获得大多数人认可。但又有人担心:“花园把小鸟引来了,衣服怎么晒?鸟粪怎么办?”居委会又邀请大自然保护协会专家调研考察,专家认为等花园建好小鸟有自己的地方了,就不会来打扰人类。至于鸟粪,把反光彩带系在晒衣杆上,两星期后小鸟肯定就不来了。
大自然保护协会上海保护项目官员吴婧彬介绍,小区邻近西郊宾馆和上海动物园,生态基底良好,可以成为动物的“生态踏脚石”。基于动植物物种调查、光照条件分析,三角地以保护鸟类、传粉昆虫、黄鼬等为目标,打造了“自然栖息保护区”“互动体验区”和“自然科普休憩区”三大板块,尽量减少人类活动对动物栖息空间的打扰,又为居民提供了亲近自然的场所。
复旦大学专家团队在花园里安装的两台红外线摄像机拍摄到,这里已栖息了26种鸟类、36种昆虫、2种蛙类及4种小型哺乳动物。
生境花园为小动物们提供了休憩游玩的场所,也成了孩子们的科普教育基地和社区治理的好平台。
“我早上在阳台上一边做做操,一边看看美景,听听小鸟唱歌,还能看到小松鼠,心情特别舒畅。”家住五楼的95岁郑梅英奶奶说。作为画画达人,生境花园给她带来了源源不断的灵感,草木花鸟在她笔下栩栩如生。
89岁的王桂花特别喜欢小动物,常在生境花园里拍照发朋友圈。有一次她在小水塘旁看到一只小鸟洗澡,王奶奶兴奋地学着小鸟洗澡喝水的样子,开心得像个孩子。
还有条黄鼠狼,在生境花园安了家,花园里的红外相机拍到它喝水、觅食、跟野猫打架。一天,野猫被打伤,“生气”地搬走了,过段时间又回来了。为了普及动植物知识,居委会开设了培训班,专家告诉居民,尽量不要去投喂野猫等动物。
花园建成后,怎么维护?吴红萍介绍,“生境花园”建设过程体现了人人参与、人人享有。在居民区党总支的倡导下,一支由21人组成的小蚂蚁志愿服务队诞生,花园常态长效管理依靠的就是这些“蚂蚁雄兵”。他们用雨水回收箱里的水打扫花园、浇水,肥料则大多来自居民日常收集的堆肥。“特别感谢志愿者们四年来的坚持,把花园打理得井井有条。”在生境花园四周岁“生日派对”上,吴红萍动情地说,“我们每年看似给花园过生日,其实是给所有志愿者过生日。”
探索新模式 经验可推广
今年,在1.0版花园附近,又有一块闲置空地被打造为虹旭生境花园2.0版,成为“无忧谷”综合空间里的一抹亮色。
“它以两棵树为依托,我们叫两棵树的浪漫,包括一棵树的自然展厅和一棵树的自然舞台,让人和自然有效衔接。”2.0版设计师、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可持续生态设计中心主任助理康燕介绍,1.0版只有400多平方米,生境内容更多,公共空间较少。2.0版利用最前端靠近人活动和道路区域,以休憩休闲、自然科学科普和艺术展览功能为主,后端保留植物绿色空间,也为动物保留了栖息之所。“1.0版让人靠近自然,2.0版让人享受自然,通过这个空间活化居民需求。”康燕说。
不过,升级也带来了不小的压力。1.0是相对封闭的空间,来的多数都是辖区内居民。升级后成为24小时开放的街区花园,游客已辐射到周边,甚至还有其他街道的居民。“我们成立了党建大联盟,联合了周边所有能联合的单位。老百姓觉得哪些不到位,就在大联盟群里提出来,讨论方案,逐步改善。运营‘无忧谷’的第三方也很重要,多方力量参与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吴红萍说。
在吴婧彬看来,大部分生境花园的建造是比较顺利的。“经过几年运营,最大的难点在于后期运维,如何组织各方持续投入。”她说,“我们联合生境花园的发起单位长宁区低碳中心,希望组建平台调配资源,帮助一些先天条件不理想的社区更好地运维花园。”
虹旭生境花园的探索,也引起了官方注意。长宁区城市更新和低碳项目管理中心主任冒勤表示:“我们调研后认为,无论从生物多样性功能的提升上,还是从社区功能和生物多样性功能的融合上,这个全新模式具备推广复制的价值。”
2022年起,长宁区启动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规划和生境花园行动方案。“结合空间规划进行布点,基本上能通过生境花园达到连点成线、连线成面。未来整个长宁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能得到明显提升。”冒勤说。截至目前,长宁区已建成24个生境花园,21个在社区,2个在学校,1个在商圈。“十四五”期间,将会建设不少于30个的社区层级生境花园。“我们把生境花园作为绿色载体,融入老旧社区的城市更新工作中去,满足老百姓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
说到生境花园对城市更新的启示,冒勤认为,传统的城市绿化理念偏重植物本身,但植物多样性是为了服务动物多样性,进而服务基因多样性,所以城市生物多样性最终落脚点应是动物多样性。他建议,在未来的城市更新中,绿化打造可以更多融入生物多样性理念,推广景观生态化,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状态。
专家建言
复合叠加
上海市风景园林学会女师分会会长 顾芳
未来上海的口袋公园,有着无限可能。从有界到交界,再到无界融合,“边界”的逐渐模糊,也是“园在城中”向“城在园中”的转变。
在寸土寸金的中心城区,只要是城市“灰色空间”,都可拿来建绿,并叠加体育、艺术、人文等特色,在理念上包容开放,在功能上复合叠加。比如南昌路结合雕塑而建的“阅读花园”,融入户外书架和City Walk的概念,让“图书漂流”成为可能;“寻芳园”也是“螺蛳壳里做道场”,打开后不仅为城市添彩,还和附近咖啡馆形成了空间互联。通过点及线的生态串联,南昌路整条道路和街区都成了绿意盎然的“公园型街区”。
口袋公园与小区的紧密关联,也是值得关注的方向。口袋公园不应是一个个“孤岛”,可以结合“15分钟生活圈”将地域文化和小区特色植入其中,真正做成“家门口的公园”。口袋公园甚至还可以向空中发展。有着“花园城市”之称的新加坡和一些欧美国家,绿色建筑是一大亮点。这些建筑在设计时就已在结构、排水等方面为植物预留空间。上海也可借鉴这个思路,将行道树、窗阳台绿化、屋顶花园、墙面绿化等形成生态空间线型、片型的复合叠加。
连成网络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 王放
在我心里,生境花园有三个重要价值。第一是生态价值,生境花园给城市增加了一个个维持和提升生物多样性的绿色岛屿。第二是教育价值,不容忽视,也许现在挖掘得还不够。第三是科研价值,我们可以通过在生境花园中开展科研项目,去探索更多城市生物多样性的秘密。
我们欣喜地看到,通过生境花园的建设,生物多样性的恢复是快速的,城市的野生动物很适应人类的环境。所以当人类环境朝着好的方向发展时,他们会在第一时间作出反馈。在这个过程中,社区的凝聚力也大大增强了。
当然,生境花园也有缺陷。它们单个面积都非常小,作为野生动物栖息地是不够的,作为城市真正的生态空间也是微不足道的。我建议,能把它们连成网络,并且更大面积的绿地也能加入。
新民晚报记者 金旻矣 屠瑜
新民晚报记者 周馨 刘歆 李铭坤 张龙 摄
本文链接:http://www.gihot.com/news-1-3285-0.html上海城市更新报告⑦|中心城区“见缝插绿”新路径 口袋公园:小而美中的智慧与格局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