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周潇枭 北京报道 9月2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指出,要有效落实存量政策,加力推出增量政策,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此后,围绕扩大内需、促进房地产止跌回稳、提振资本市场、加力支持地方化解政府债务等,一揽子增量政策陆续出台,包括降准降息、创设互换便利、降低首付比例、提高地方债务限额等。在存量和增量政策综合作用下,房地产交易更趋活跃,资本市场情绪明显好转,9月、10月经济出现边际改善。
前三季度我国经济增长4.8%,其中一季度增长5.3%,二季度增长4.7%,三季度增长4.6%。市场机构普遍预计四季度经济有望回升至5%左右,全年5%左右的增长目标有望实现。
不过,我国经济依然面临需求不足的问题,房地产投资仍在下行通道,外贸面临的不确定性仍大,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仍需巩固。
如何看待当前经济形势?一揽子增量政策起到了什么作用?房地产市场距离“止跌回稳”还有多远的距离?10万亿元化债资金能起到什么作用?进一步提振资本市场信心还应做好什么工作?2025年如何进一步扩内需?带着这些问题,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了东北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付鹏。
(东北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付鹏,受访者供图)
《21世纪》:9、10月份经济总体向上修复,背后主要原因有哪些?预计四季度经济增速如何?
付鹏:近期经济数据表现尚可,主要来源于两方面因素推动。第一是“金九银十”的季节性因素作用,工业生产和消费作用叠加带来经济数据的部分好转。第二是政策预期发力,在国庆节前中央大力出台多项政策举措,极大地提振了实体与市场信心,对经济改善起到一定推动作用。
《21世纪》:目前,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稳楼市、提振资本市场等一揽子增量政策陆续推出。一揽子政策的主要目标是什么?目前效果如何?
付鹏:一揽子政策出台后,最重要的目标是扭转此前疲软的市场预期与信心。
自9月24日开始,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五场重磅新闻发布会密集召开。9月24日,中国人民银行等三部门介绍了旨在增强资本市场活力的增量政策;10月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详细介绍了五个方面的一揽子增量政策,包括加强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扩大国内有效需求、加大助企帮扶力度、推动房地产市场稳定以及提振资本市场等;10月12日,财政部介绍了逆周期调节的财政增量政策,包括支持地方化解政府债务风险、发行特别国债以支持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补充资本、允许专项债券用于土地储备、收购保障性住房、加大困难群体的重点保障力度等;10月14日,市场监管总局等四部门介绍了助企帮扶增量政策,包括征求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意见、优化无还本续贷政策等;10月17日,住房城乡建设部等五部门介绍了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的增量政策,包括信贷规模增加、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等。这五场紧凑的新闻发布会,围绕的中心只有一个,便是响应9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的新要求,即有效落实存量政策,加力推出增量政策,进一步提高政策措施的针对性、有效性,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一系列新的增量政策都具有明确的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为了应对此前股市的震荡,多举措出台提振资本市场;为了应对经济运行中的下行压力,政策加大了宏观政策的逆周期调节力度;为了解决国内普遍存在的有效需求不足问题,政策着力扩大国内有效需求;为了帮助企业应对生产经营中的困难,政策加大了助企帮扶力度,要求各地区各部门优化营商环境,助力企业渡过难关;为了应对楼市的持续疲软,政策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采取综合性措施,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的新模式。这些政策的实施,旨在直接解决经济中的突出问题,以稳定和提升预期、恢复信心。
《21世纪》:9、10月份重点城市房地产成交更趋活跃,稳楼市政策取得积极成效。目前,降低首付比例、放宽限购政策、降低房贷利率、减轻交易税费等政策已陆续落地,货币化安置100万套城中村和旧房改造,以及专项债用于回购土地和商品房的政策还有待落地。如何看待当前房地产市场状况?房地产市场调整多时,现在距离“止跌回稳”还有多远?
付鹏: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要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特别强调了保持房地产市场稳定的必要性,相关部门推出的财税和金融等政策也对提振楼市预期发挥了积极效果。根据住建部的数据,自10月份以来,地方政府因城施策,取消或调减了限制性措施,支持居民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有效提振了市场信心,一线城市的房地产市场已经显示出全面稳定的迹象。
但是,必须认识到,在居民部门整体收入水平和实际购买力暂时没有大幅改善的情况下,不能希冀房地产市场快速全面转暖,中长期人口因素叠加短期内需因素,对房地产市场的增长也构成了一定制约。因此,稳房价是第一步,有利于重新引导财富效应的实现,构建消费的活力和信心,但涨房价还需居民收入端给予更多增长和支持。
《21世纪》:财政政策加大了逆周期调节力度。安排10万亿元化债资金,能起到什么积极作用?为何将化债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上?财政政策在扩内需方面应该如何发力?
付鹏:地方政府部门债务问题的背后是千千万万基层人员和供应商相关企业。此前,由于一些原因,地方为了增长堆积了债务,在增长预期可持续的情形下尚可构成循环;但是,增长预期一旦打破,债务问题将被放大。因此,财政政策积极落地,有助于解决企业回款难、回款少的压力,助力打破企业降本增效裁员、居民失业收入承压的负反馈循环。
同时,长期来看我国人口趋势已发生明显变化,经济增长动能也在新旧转换期间,财政政策也将逐渐增加对居民部门的支持。9月26日政治局会议中强调,“要把促消费和惠民生结合起来,促进中低收入群体增收”;10月财政部一揽子增量政策中,也提出“加大对重点群体的支持保障力度”。民生福利保障体系的完善,更能解决许多后顾之忧,助力改善居民部门的消费、生育环境等。
《21世纪》:随着一揽子增量政策的陆续落地,资本市场的情绪在明显好转。如何看待央行创设互换便利、鼓励长期资本入市、兼并重组等制度安排?提振资本市场信心是不是主要靠稳经济?
付鹏:央行创新设立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和股票回购、增持专项再贷款,为资本市场提供流动性支持;同时辅以后续相关经济政策,多管齐下打消恐慌情绪、构建良好预期,阻止市场预期减弱与市场下跌的恶性循环。
当然,政策支持是一方面,而让资本市场回暖的更重要因素依然是需要经济基本面和企业盈利的改善,真正将企业赚钱、资本市场予以正反馈的循环体系建立,让各类投资者能够成为“耐心资本”,长久陪伴企业正向发展。
《21世纪》:四季度政府债券发行需求仍然较大,比如今年2万亿元化债置换债券会加快落地。为了承接这些债券发行,货币政策是否需要加以配合?
付鹏:由于经济基本面原因,货币政策依然会持续保持支持性立场,通过宽松货币政策提供低成本的长期资金。货币政策本身并不能完全替代财政政策的作用。目前,财政存款的消耗速度相对平稳,四季度社会融资存量和人民币贷款的同比增速要想持续回升,还需要财政支出的进一步增加。根据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央行将加大货币政策调控强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信贷合理增长、均衡投放,保持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
《21世纪》:中国的外贸形势依然面临较大不确定性。如何展望2025年中国经济形势?在扩内需,尤其在促进居民增收、促进消费这块,是否有必要加大政策力度?
付鹏:信心回暖、内部预期改善、财政政策化债等,均有利于再次打通我国经济内循环,在应对外需不确定性的背景下具有重要意义。当前中国居民消费面临“疤痕效应”,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和意愿,尤其是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是刺激消费的关键。国家发展改革委指出,未来将重点实施多项政策以促进居民增收,包括确保重点群体就业稳定、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以及强化农民增收举措,以改善居民的收入预期和消费环境,从而实现消费的可持续复苏。
本文链接:http://www.gihot.com/news-1-38963-0.html首席谈经济|专访东北证券付鹏:资本市场回暖需经济基本面和企业盈利改善,提升居民收入是刺激消费的关键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