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通讯员 祝丽平 乾勋豪
早上7点半,一切工作准备就绪后,张学友准时发动货车,沿着湖北省孝感市孝武大道疾驰而出。
这条串联着湖陈东路、油纱路、东柏路、银柏路的运输路线,记录着无数个往返奔波的晨昏。车轮碾过熟悉的柏油路面,载着他奔赴东西湖辛安渡蔬菜基地。
基地部分蔬菜品种
基地里,翠绿的空心菜、绛紫的苋菜、玲珑剔透的西红柿、顶花带刺的黄瓜整齐堆放在一起,菜叶上还挂着晶莹的水珠。
这些菜是农户和工人们从凌晨2点开始采摘、分拣、打包好的。
张学友与工友们合力将一筐筐蔬菜搬上车,动作娴熟而默契。
将最后一筐蔬菜固定好后,10点左右,小货车满载着新鲜的希望返回首衡城。
张学友与农户们合力将空心菜搬上货车
车厢里,各种蔬菜散发着清新的气息,混合着泥土与露水的味道,这是独属于清晨的馈赠。
张学友用袖口蹭了蹭额头的汗珠,眼角的笑纹里盛着晨光——这是今天他的基地里产出的第一车新鲜蔬菜,要赶在午市前,把这份新鲜送到千家万户的手中。
转型:突破产业链困局,抢占源头先机
曾经的张学友,在武汉从事蔬菜批发。尽管生意稳定,却始终处于产业链被动位置。
“既然能卖菜,为何不能自己种?”这个念头在他心底悄然生根。
2023年11月,孝感首衡城的开业成为关键转折点,他果断租下6个档口。
张学友档口上的各种蔬菜
随着市场的蓬勃发展以及对行业的精准判断,他将目光投向东西湖区。
依托这里肥沃的土壤优势与孝感首衡城便利的物流优势,与农户合作共建近千亩蔬菜基地,专门种植瓠子、黄瓜、番茄等架菜以及小青菜、苋菜、空心菜等时令叶菜,开启从代卖到自产自销的转型之路。
将打包好的西红柿搬上车
“从被动接货到主动掌控,品质、供应与利润都有了保障。”基地里,智能灌溉系统定时喷洒出细密水雾,这些“吃”着有机肥长大的蔬菜,茎秆匀称、叶片油亮、口感鲜甜,日均1万斤的供应量不仅征服了孝感首衡城的采购商,更搭乘冷链物流远销拉萨,成为横跨3000公里的“鲜蔬传奇”。
带动:千亩基地里的乡村振兴密码
晨光中,10多位农户穿梭在菜垄间,指尖翻飞间,成捆的空心菜迅速码放整齐。
四十多岁的王启直起腰,用袖口擦汗:“以前四处奔波卖菜,收入不稳。现在只管种植,把品质搞好,不愁销路。”
张学友的基地像一台“乡村振兴引擎”,四季轮作的种植模式创造了稳定就业岗位,而“基地+农户”的合作模式更激活了周边土地的潜力。
农户现场分拣、打包黄瓜
“我们的蔬菜绿色无公害,自产自销既能灵活调整种植品类,又能减少中间环节,实现农户、商户、消费者多方受益。”张学友介绍道。
在孝感首衡城的统一渠道下,“种植——分拣——销售”的完整闭环已然形成。
农户钱包鼓了,城市餐桌丰富了,产业链的每个环节都绽放出活力。
深耕:从“卖菜人”到“新农人”的进阶之路
站在田埂上,张学友望着连片的蔬菜大棚,眼中满是憧憬:“下一步,我计划扩大种植面积,引进先进技术,丰富种植品类,让更多优质蔬菜走上百姓餐桌。”
这位曾经的批发商,如今已蜕变为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位于辛安渡的蔬菜基地
“让土地产出更高价值,让更多乡亲共享产业发展的红利。”这是他心中所想。
在孝感首衡城,像张学友这样的“转型先锋”正不断涌现。
这座华中农产品交易中心,正通过政策扶持、技术赋能、渠道搭建,培育出一支“扎根土地、面向市场”的新农人队伍,让产业链延伸的每一环都成为乡村振兴的动力源。
首衡城蔬菜区鸟瞰图
从凌晨2点的菜地到灯火通明的孝感首衡城蔬菜交易区,从单打独斗的批发商到联农带农的产业带头人,张学友的故事是首衡城商户向上生长的缩影。
五一劳动节,我们致敬每一位像张学友这样的劳动者,他们用智慧与汗水激活土地价值,描绘出一幅现代农业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的美好图景——这片土地的“活”,正是中国农业蓬勃发展的生动写照。
(图片由通讯员供图)
本文链接:http://www.gihot.com/news-1-46300-0.html从批发商到种植能手,湖北汉川张学友让千亩土地“活”起来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