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李德尚玉 实习生胡耀丹北京报道 林业碳汇是减缓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在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不久前闭幕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8次缔约方大会(COP28)上,以林业碳汇为主的生态系统碳汇再次受到广泛关注。COP28形成的决议中提出,要加强努力,在2030年前停止和扭转毁林及森林退化。
随着《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试行)》的陆续发布,种种信号表明,我国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市场即将重启。2023年10月,生态环境部正式发布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的首批项目方法学,包括造林碳汇等四个领域,相关产业端已在摩拳擦掌、谋篇布局。
多名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的业内人士认为,除了造林碳汇和红树林修复以外,还有很多林业碳汇方法学等待开发。作为CCER的重要项目类型之一,业内认为未来林业碳汇将迎巨大发展机遇。但是,不清晰的权属、不明确的标准与方法学、不够充分的激励和保障机制,是金融机构在林业碳汇上踌躇的主要原因。想要提升金融机构信心,加速入场并提供丰富的绿色金融产品,除了需要进一步解决上述问题,还需要相应地完善和规范林业碳汇项目的设计、开发和核证,切实核算出可交易森林项目的碳汇量。如此,林业碳汇才能进入碳市场变现,实现市场化。
2023年10月24日,生态环境部制定发布了造林碳汇(含竹林)、红树林修复、并网海上风电、并网光热发电共4项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
与2017年运行的CCER方法学相比,新版造林碳汇方法学做出了做了一些修订,进行了升级完善。
“现在形成的版本相比之前的方法学更加集中,使用范围上有所增加,适用于乔木、竹子、特灌造林等几个类型,在一些适用条件如额外性、权属、造林过程中技术措施上进行了一些限制。”近期,在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自然保护研究所、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以及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联合举办的研讨活动上,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自然保护研究所研究员、新版CCER造林碳汇项目方法学第一主笔人朱建华介绍。
针对林业碳汇发展,朱建华进行了预测,“这要看自愿碳市场的需求和主管部门的决定,未来可能做一个大的森林经营方法学,也可能参照VCS(Verified Carbon Standard,核证减排标准)的做法做一些关于森林保护、减少采伐、森林质量提升方面的方法学,例如退化林修复、次生林改造等更具体的方法学。我们希望有更多支撑林业碳汇发展的项目方法学出台。”
具体来看,朱建华认为新版CCER造林碳汇方法学整体有五方面的变化。
首先,新版方法学在核算方法上优化了区分碳库或排放源的算法,并提供所有缺省参数,项目业主和审定核查机构可以参照缺省参数进行项目文件设计、实施和减排量核算。
其次,基于真实性、保守性原则,新版方法学突出了很多具体做法。比如,考虑到了造林活动造成土壤有机碳损失的过程,没有考虑把木产品再放进计算范围之内。此外,基于潜在的自然灾害和人为损害的风险,还增加了非持久性风险的扣减率等。
“对业主来讲可能有一些损失,但是从我们总体市场碳汇量真实性、可靠性来讲提供了一些保障措施。”朱建华说道。
此外,新版方法学在“额外性”上做了比较大的改进,增加了免予额外性论证的项目条件。凡符合在年均降水量400毫米以下的地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或属于生态公益林这三种条件之一的造林项目,均可免予额外性论证。
朱建华表示,这对业主来说是好事,可以省掉很多繁琐的额外性论证举证环节。同时,新版方法学还增加了很多关于审定核查的要点,让项目业主、审定核查机构对证据资料、审定核查内容的认知更明确,有助于项目开发效率提高、降低成本。
最后,在生物多样性方面,方法学虽然没有对造林的技术措施、树种选择进行明确规定,但在方法学适用条件中对造林地块类型、原有植被移除、火烧和土壤扰动等活动的限制,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碳汇项目开发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也遵循了CCER项目应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据了解,目前碳汇项目开发仍较少关注到生态效益,尤其是在CCER等以履约为主的市场中。业内认为,出于履约需求购买碳汇的企业对生物多样性效益的认可度和需求不足,以及缺少权威的生物多样性效益量化标准是主要原因。
值得一提的是,获得《气候、社区及生物多样性标准》(CCB标准)认证的碳汇项目能够获得市场溢价,鼓励了对具备减缓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兼具社区发展等多重效益的林业碳汇项目开发。
“碳中和这个领域,不仅要实现我们国家的碳中和目标,实际上还包括未来每一家企业、每一个区域碳中和目标的实现。为了实现国家、区域和企业碳中和目标,需要考虑生态系统碳汇作为碳中和最后一公里的解决方案,这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压舱石。”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副秘书长侯远青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这些需要我们来共同努力,马上行动。
目前,包括林业碳汇在内的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NbS)正在成为全球关注热点。
2019年,我国在联合国气候峰会上提出,希望把涉及森林碳汇、海洋蓝碳以及农食系统当中相关减排增汇的一系列方案纳入其中。作为减缓气候变化重要的途径之一,NbS亦在COP28上受到广泛关注。 目前,我国已将NbS纳入国家治理、气候行动和气候政策的相关工具。助力林业碳汇增长已势在必行。
在上述研讨活动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自然保护研究所首席科学家刘世荣表示,综合IPCC(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和UNFCCC(《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信息,森林碳汇潜力提升有四大途径:保碳、扩碳、增碳和碳资源化利用。
其中,保碳措施主要是保护现有森林生态系统,减少毁林和森林退化;扩碳措施为造林,主要是人工造林、国土绿化等;增碳措施为再造林、退化林改造和森林经营管理;碳资源化利用措施主要是通过生物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并生产利用木质林产品。
刘世荣介绍,在保碳方面,我国已经提出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在扩碳方面,我国推进了大规模国土绿化,现在又提出科学绿化,以水定绿;在增碳方面需要很多技术措施,要对树种配置、选择、经营等进行研究,尊重自然规律,此外以竹代塑也有着广泛发展空间,未来可以利用大量的生物能源作为建筑等领域的材料。
“据联合国环境署2023年发布的报告,森林增汇的平均成本为每吨30-50美元。”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张洁清向21世纪经济报道介绍,全球森林碳汇平均价格,只有2-10美元,可是要造林增汇的成本远远高于它,这中间有着巨大差距,价格远远不能覆盖成本。
林业碳汇融资市场近年来经历了较快的发展。 据张洁清介绍,2015年之前,自愿减排市场是林业他会融资的主力,2015年后,随着全球气候行动的加速,尤其是碳定价机制的加快,管制减排市场下的林业碳汇融资规模快速上升。2017年到2019年,全球管制市场下的林业碳汇融资规模已达到了2.336亿美元,超过了总融资规模的50%;自愿减排市场的林业碳汇融资规模达到了3972万美元,占总融资规模的8.9%。
“没有资金支持,气候变化的减缓、适应就无法真正实现。”张洁清强调,面对巨大的资金需求,仅靠公共资金是远远不够的,而非公共资金的其他金融形式是关键解决方案之一。
林业碳汇要实现增长,既要依赖于科学的技术配置,又要依赖于金融机制为其提供帮助。在成本与回报之间的巨大差距下,绿色金融成为了林业碳汇发展的重要支持工具。权属问题、不够充分的激励和保障机制,是金融机构在林业碳汇上踌躇的主要原因。想要提升金融机构信心,加速入场并提供丰富的绿色金融产品,还需要建立一套明确、完善的林业碳汇相关方法学。
为解决权属问题,2023年9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方案》(下称《方案》)提出,支持符合条件的林业碳汇项目开发为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并参与市场交易,建立健全能够体现碳汇价值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在金融方面,《方案》提出,将林权交易服务等纳入绿色金融支持范围,加大对林业贷款的支持力度。商业银行林权抵押贷款不良率高出自身各项贷款不良率3个百分点(含)以内的,可不作为监管部门监管评级和银行内部考核评价的扣分因素。
目前,我国在绿色金融领域处于领先地位。2015年,《生态文明体系总体方案》里明确提出绿色金融的概念,随后一系列包括央行《绿色金融指导意见》在内的文件,为绿色金融建立了完善的发展思路、管理体系。
不过,张洁清向21世纪经报道记者指出,我国绿色金融市场规模虽然很大,但主要集中在银行,以绿色信贷为主,其他的金融工具参与有限。
“在CCER没有启动的时候,大家都知道森林很重要,森林碳汇也很重要,但是它没有被名正言顺地赋予价格,银行不太愿意投资。CCER市场启动后,我们相信未来金融机构,包括非银金融机构,参与林业碳汇会有更多的动力。”张洁清说。
CCER启动后,绿色金融支持林业碳汇依然面临挑战。
张洁清认为,首先,未从法律层面明确林业碳汇的权属。方法学中明确必须权属明晰才能对它进行定价,权属不说清楚金融很难介入。 其次,绿色金融产品不丰富,服务机制不健全。方法学不完善,价格也难以厘清,金融机构就越没有动力参与,也不会积极开发金融产品。最后,激励和保障机制不足,需要一些鼓励政策来让金融机构参与到这个市场中来,才能确保金融真正支持林业碳汇的发展。
“在初期,政府的一些激励和保障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小的市场慢慢培育起来。市场壮大以后,很多事情市场自然会给你答案,市场越活跃我们的事业发展也越好。”张洁清说。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此前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借鉴国外经验,我国可以考虑在国内推出林地REITs。作为权益型REITs的底层资产,其有一个独特的优点,就是在有预期正常的回报之外,还可以有一个不那么确定的权益性收益部分。这个对各方高度关注但尚未正式开闸推开的林业碳汇来说,尤其适合推出林地REITs,允许市场有想象空间。
鲁政委介绍了我国推行多层次碳市场的可行性。第一层次是国际层面承认的碳汇,遵循国际上的方法学,可以用于国际碳抵消。第二层次是国内认可的碳汇,可以在国内进行碳抵消。第三层次是区域性的碳汇,只能进行一定区域内的碳抵消。通过多层次的碳市场,既可以倡导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更可以发挥主体功能区的比较优势,建立其区域之间的市场化利益补偿机制,有利于缩小东西部发展差距,促进公正转型。
本文链接:http://www.gihot.com/news-1-7194-0.htmlCCER重启催生林业碳汇市场化机遇,权属、标准等问题待解金融机构仍踌躇观望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