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缴翼飞 实习生 岳上媛 北京报道
2024年伊始,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商务部密集召开首场企业座谈会,且均为“一把手”主持,深入了解企业家对当前经济形势的看法和真实感受,认真听取相关企业建议诉求。
根据三大部委的企业座谈会内容,2024年我国将加强现有政策执行落实,做好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政策的一致性评估;部署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中方愿与欧方扩大数字和创新领域合作,同时新一轮贸易政策措施正在研究制定,将适时推动出台,帮助企业降本增效。
1月9日上午,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主持召开民营企业家座谈会,与智昌集团、物美集团、新华锦集团、科达自控、钰鑫集团等民营企业负责人座谈交流,深入了解企业家对当前经济形势的看法和真实感受,认真听取相关企业建议诉求,持续推动解决民营企业反映的实际困难,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郑栅洁表示,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认真梳理参会企业家们的意见建议,建立好跨地区跨部门协调解决问题的机制,立足全局,举一反三,会同有关部门加大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力度;发挥好各级发展改革部门与民营企业常态化沟通交流和解决问题机制作用,认真倾听民营企业真实声音,持续解决民营企业具体诉求;梳理已出台政策并加强政策执行落实,做好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政策的一致性评估。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不断完善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体制机制,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政策咨询部综合形势室主任郭丽岩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2023年以来,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和激发民间投资积极性的政策成效加速显现,进一步激发了民营经济活力,有利于巩固经济回升向好势头,尤其是增强“进”的动能。
2023年1-11月,扣除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民间项目投资同比增长9.1%,制造业民间投资同比增长9.2%,增速连续5个月回升,明显高于制造业整体投资增速。
值得注意的是,进入2024年之后,广东、江苏、广西等省份也相继印发了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相关落实文件,截至目前,全国已有18个省份出台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相关落实文件。
郭丽岩表示,受外部环境复杂性、严峻性和不确定性上升,叠加国内周期性结构性矛盾的影响,部分民营企业仍经营困难,尤其是在拓展海外市场上遭遇了一些新的压力和挑战。要将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壮大作为重点领域改革持续深化,在市场准入、要素获取、公平执法、权益保护等方面落实一批举措。
1月10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书记、部长金壮龙主持召开第六次制造业企业座谈会,深入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部署,了解制造业重点产业链发展情况,认真听取企业意见诉求,部署推进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会上,来自装备制造领域的12家企业负责人作重点发言,介绍技术创新、生产制造、应用推广等方面的情况及经验做法,围绕强链补链、技术攻关、深化产学研用合作、完善产业生态等进行交流,提出意见建议。另有50家企业作书面交流。相关司局负责同志对企业的意见诉求现场予以回应。
座谈会强调,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一项重要任务。要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统筹推进技术攻关、生产制造、应用推广、优质企业培育等工作,加强标准体系建设,提升中试验证水平,实现“化点成珠、串珠成链”。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魏琪嘉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当前要发挥好新型举国体制对推动科技创新、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牵引作用,强化及时性、精准性、有效性。同时,更好发挥质量和标准的引领作用,优化产业政策的实施方式,提升产品质量、夯实产业基础,以此确保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
座谈会指出,要充分发挥链主企业的关键作用,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成长,培育更多专精特新企业,构建协同、高效、融合、顺畅的融通发展生态。要加强统筹协调,做好政策支持,强化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保障,及时帮助企业纾困解难,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工业和信息化部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前11个月,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营收利润率分别为11.1%、8.2%,比规上中小企业分别高6个百分点和3.1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目前不少中小企业仍面临创新不足、人才短缺的困难局面。中国人民大学国家中小企业研究院副院长孙文凯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要发挥好政府、龙头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科研院所、金融机构在创新链上的作用。在关键共性技术领域,推动龙头企业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协同创新、联合攻关,通过突破核心技术,提升工业基础能力,也要鼓励项目牵引,创造应用场景和机会,加强帮扶的计划性和针对性,优先解决产业难点痛点和基础性问题。
1月12日,商务部召开比利时企业圆桌会,陪同比利时首相德克罗访华的20余家比企业参加,这也是商务部牵头的外资企业圆桌会机制下2024年首场。
商务部部长王文涛在圆桌会上强调,这是商务部牵头的外资企业圆桌会机制下2024年首场,充分体现了中方对中欧经贸关系的高度重视。中比和中欧贸易结构是双方产业结构、市场需求和国际贸易条件等多重因素的反映,中方从不刻意追求贸易顺差,并通过进博会等举措主动扩大包括自比、自欧的进口。中方愿与欧方扩大数字和创新领域合作,希望欧方推动贸易平衡,放宽高技术产品出口限制。
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3年全年对欧盟进出口总额为5.51万亿元,占进出口总值的13.2%,其中四季度对欧盟进出口全面回暖。
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会副会长霍建国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虽然当前全球供应链重构对中欧经贸关系具有一定的挑战,但中国的产业链韧性和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仍然不可取代,跨国公司包括欧盟在华企业,仍然看好中国的巨大市场和完整产业体系,中欧间的产业链合作前景广阔。中国也应继续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大力改善营商环境,在数字经济、绿色产业、新型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与欧盟展开合作。
商务部对外贸易司司长李兴乾1月15日公开表示,商务部正在研究储备新一轮贸易政策措施,将适时推动出台,帮助企业降本增效。同时,继续办好进博会、广交会等重要展会,支持企业参加境外展会。既要开拓新兴市场,又要拓展传统市场细分领域。要以数字化、绿色化赋能中国外贸,加快培育外贸新业态新模式,支持“新三样”等绿色产品扩大出口,支持有竞争力的智慧产品扩大出口。
值得注意的是,王文涛在上述圆桌会上表示,中国新能源产业对全球和欧盟绿色转型作出积极贡献,欧方对中方的所谓“产能过剩”相关指责毫无依据。中方坚决反对欧盟对华电动汽车发起反补贴调查,希望欧方支持中方优质新能源产品为全球减排作贡献。中方一贯认为,企业在经营和投资决策中会自主判断和管理风险,政府干预过多迫使企业“降依赖”,反而会带来更多不确定性和风险。
“我国电动汽车之所以能够出口到欧洲市场,是因为品牌、技术、质量,而不是依靠所谓的低价。”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WTO研究院院长屠新泉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新能源汽车是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的主要方向,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大潮未起之时就已经牢牢盯住了这一领域,把握住了这一机遇。中国新能源汽车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中能赢得一席之地,根本的原因在于产品竞争力以及企业不断追求创新的内生驱动力。
本文链接:http://www.gihot.com/news-1-9841-0.html三部委召开2024年首场企业座谈会,释放了哪些信号?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