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杨仑 史诗
“加大对青年科技人才支持力度”“大胆使用加强培养青年人才”……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的话题中含“青”量十足。
在3月5日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分组讨论中,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丁洪认为,科研经费更应该向创新能力而不是头衔倾斜。“现代科技的主力军呈现年轻化的态势。比如在人工智能、大模型等领域,他们的成果震撼了全球。而这些团队的许多成员都非常年轻。”丁洪说。
一直以来,丁洪都非常关注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今年,他带来了关于优化研究生招生机制和提高研究生待遇的提案。
“做科研是为自己的事业奋斗,千万不要认为是为老师工作。”这是丁洪对每位研究生都会说的一句话。他认为,青年科研工作者成长的根本动力,是对科研持续而强烈的热情,导师的责任就是保护好这份热情。“我们团队很多重量级成果,都是主要由博士生完成。导师需要做的是拓宽他们的视野,提供良好的科研平台和科研氛围。”丁洪说。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谢晓亮认为,支持青年科研工作者,导师不应以权威自居,而要以当伯乐为乐,放手让青年科研工作者扛起重任,心无旁骛地完成科研工作。“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至关重要。”谢晓亮举例道,自己团队的一位青年学者非常有才华,也很有个性,执着于事业,在他做出重量级成果后,就放手让他独自带团队开展科研工作了。
“科技创新的关键是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谢晓亮说,在DNA双螺旋结构发现的过程中,有两名科学家分别是25岁、37岁。当他们的结论被权威专家否定后,却依然坚持自己的观点,不断探索并最终找到真理。这激发了谢晓亮的思考:“我们能不能容得下这样年轻的颠覆者?”
在分组讨论中,全国政协委员、大连理工大学校长助理陆安慧表示,要结合产业结构引才、留才。“东北地区振兴发展需要人才支持,我们要从事业上、从感情上、从待遇上留住科技人才。”陆安慧说。他建议,在社会层面为青年人才创造便利条件,提供更广阔的科研舞台、产业舞台,让他们发挥自己的创新力量。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台长沈志强认为,应为青年科技人才发展创造条件。他建议,一方面,进一步优化我国科研评价激励机制,以信任为基础,将更多评价权留给青年科研工作者的单位;另一方面,为从事基础研究的科研工作者“松绑”,提供更包容的发展环境,充分激发年轻人创新创造的能力。
责任编辑: 陈可轩本文链接:http://www.gihot.com/news-2-3436-0.html科技界委员分组讨论含“青”量十足
声明: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