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参考报》4月29日刊发文章《原创成果频出 多方加力布局未来产业》。文章称,在裸眼3D空中成像机器人前实现无介质交互;与逼真的仿生人形机器人实时问答;通过对话搭载大模型的“会务智能体”高效了解会议信息……今年的中关村论坛年会参会体验可谓“未来感”十足,一项项原创科技成果连番“炫技”的背后,未来产业正加速照进现实。业内人士表示,当前我国未来产业处于创新活力、辐射能力、综合实力实现大跨越的关键阶段,政府机构、行业企业等多方正加力布局,下好未来产业“先手棋”。
“不仅画面显示在空中,手指还能悬空点击互动,感觉自己在演科幻电影。”走进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两台名为“小关”的空中成像机器人前正有不少人围观讨论。当记者走近看到,半透明影像立马浮现在眼前,伸出手指朝着空中的图标点击、拉大、缩小,图像竟能跟随记者手指的动作而发生变化。
“这是负折射平板透镜,我们所看到的空中成像都是基于这块核心材料,它将画面负折射到了空气中。再加上我们自主研发的单边红外传感器,就可以实现无介质人机交互。”在机器人身旁,安徽省东超科技有限公司品牌总监许干江向记者展示着这块神奇的材料,将空中成像背后的“黑科技”娓娓道来。
据介绍,东超科技自主研发的无介质可交互空中成像技术打破国际垄断填补国内空白。在医疗卫生、智能座舱、民生工程、智慧家居、展览展示等领域,这项新型显示技术可广泛应用,市场空间超万亿元。
作为未来产业十大创新标志性产品之一,新型显示的原创成果落地应用让人们看到了未来产业的巨大前景。事实上,在本届中关村论坛年会中,类似的原创成果频频亮相。例如,“北脑二号”填补国内高性能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空白,量子云算力集群综合指标进入国际第一梯队等,一系列成果正折射出未来产业加速培育之势。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情况下,我国未来产业处于创新活力、辐射能力、综合实力实现大跨越的关键阶段。”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刘文强说。
今年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围绕技术供给、产品打造、主体培育、丰富场景、支撑体系等方面,加强对未来产业的前瞻谋划、政策引导。
工业和信息化部高新技术司副司长柏杰解读《实施意见》时指出,到2025年,我国未来产业部分领域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到2027年,未来产业综合实力显著提升,部分领域实现全球盈利,关键核心技术取得巨大突破。
当前,国资央企、多地政府机构、相关科技企业等各方针对未来产业的布局正逐渐清晰,支持力度持续加大。
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委员、副主任苟坪在近日举行的第二届“国企发现与发明论坛”上表示,国务院国资委全力以赴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形成“9+6”体系化布局,出台“一揽子”政策举措,启动实施战略产业焕新行动和未来产业启航行动,启航企业培育行动。
地方层面,北京市紧密围绕人工智能、6G、元宇宙、类人机器人、氢能、新型储能等11个领域制定了22项针对性政策,各区也结合自身发展出台30余项政策,初步形成了市区两级紧密衔接的政策体系;上海市则在全国率先布局未来产业,设立了张江、临港、大零号湾三个未来产业先导区。
“临港结合自身产业特色,明确了未来产业集群发展的着力方向。”上海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副主任彭世权表示,两年来,临港的未来产业已经初具雏形,未来将着力推动碳化硅、氮化镓等第三代宽禁带半导体全产业链在临港布局。
相关科技企业的技术研发与落地也正不断推进。智谱AI相关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智谱AI的全链路技术都由国内团队自主研发,完全自主可控,下一步将继续坚持基础模型能力升级和商业化落地加速推进这两条路线,推动中国大模型产业全面发展。
《经济参考报》4月29日刊发文章《原创成果频出 多方加力布局未来产业》。文章称,在裸眼3D空中成像机器人前实现无介质交互;与逼真的仿生人形机器人实时问答;通过对话搭载大模型的“会务智能体”高效了解会议信息……今年的中关村论坛年会参会体验可谓“未来感”十足,一项项原创科技成果连番“炫技”的背后,未来产业正加速照进现实。业内人士表示,当前我国未来产业处于创新活力、辐射能力、综合实力实现大跨越的关键阶段,政府机构、行业企业等多方正加力布局,下好未来产业“先手棋”。
“不仅画面显示在空中,手指还能悬空点击互动,感觉自己在演科幻电影。”走进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两台名为“小关”的空中成像机器人前正有不少人围观讨论。当记者走近看到,半透明影像立马浮现在眼前,伸出手指朝着空中的图标点击、拉大、缩小,图像竟能跟随记者手指的动作而发生变化。
“这是负折射平板透镜,我们所看到的空中成像都是基于这块核心材料,它将画面负折射到了空气中。再加上我们自主研发的单边红外传感器,就可以实现无介质人机交互。”在机器人身旁,安徽省东超科技有限公司品牌总监许干江向记者展示着这块神奇的材料,将空中成像背后的“黑科技”娓娓道来。
据介绍,东超科技自主研发的无介质可交互空中成像技术打破国际垄断填补国内空白。在医疗卫生、智能座舱、民生工程、智慧家居、展览展示等领域,这项新型显示技术可广泛应用,市场空间超万亿元。
作为未来产业十大创新标志性产品之一,新型显示的原创成果落地应用让人们看到了未来产业的巨大前景。事实上,在本届中关村论坛年会中,类似的原创成果频频亮相。例如,“北脑二号”填补国内高性能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空白,量子云算力集群综合指标进入国际第一梯队等,一系列成果正折射出未来产业加速培育之势。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情况下,我国未来产业处于创新活力、辐射能力、综合实力实现大跨越的关键阶段。”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刘文强说。
今年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围绕技术供给、产品打造、主体培育、丰富场景、支撑体系等方面,加强对未来产业的前瞻谋划、政策引导。
工业和信息化部高新技术司副司长柏杰解读《实施意见》时指出,到2025年,我国未来产业部分领域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到2027年,未来产业综合实力显著提升,部分领域实现全球盈利,关键核心技术取得巨大突破。
当前,国资央企、多地政府机构、相关科技企业等各方针对未来产业的布局正逐渐清晰,支持力度持续加大。
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委员、副主任苟坪在近日举行的第二届“国企发现与发明论坛”上表示,国务院国资委全力以赴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形成“9+6”体系化布局,出台“一揽子”政策举措,启动实施战略产业焕新行动和未来产业启航行动,启航企业培育行动。
地方层面,北京市紧密围绕人工智能、6G、元宇宙、类人机器人、氢能、新型储能等11个领域制定了22项针对性政策,各区也结合自身发展出台30余项政策,初步形成了市区两级紧密衔接的政策体系;上海市则在全国率先布局未来产业,设立了张江、临港、大零号湾三个未来产业先导区。
“临港结合自身产业特色,明确了未来产业集群发展的着力方向。”上海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副主任彭世权表示,两年来,临港的未来产业已经初具雏形,未来将着力推动碳化硅、氮化镓等第三代宽禁带半导体全产业链在临港布局。
相关科技企业的技术研发与落地也正不断推进。智谱AI相关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智谱AI的全链路技术都由国内团队自主研发,完全自主可控,下一步将继续坚持基础模型能力升级和商业化落地加速推进这两条路线,推动中国大模型产业全面发展。
本文链接:http://www.gihot.com/news-2-4630-0.html原创成果频出 多方加力布局未来产业
声明: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