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张盖伦
今年3月5日,在江苏代表团审议现场,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市博物总馆副馆长宋燕向习近平总书记讲述了六朝博物馆的建设故事。这些故事,也是文博工作者守护文化遗产、传承中国文化的生动写照。
习近平总书记有感而发:“要把博物馆事业搞好。博物馆建设要更完善、更成体系,同时发挥好博物馆的教育功能。”
这句话,也让诸多文博人铭记在心。
近日,记者随“文化中国行”采访团走进位于南京市的六朝博物馆。这座中国目前展示六朝文物最全面的遗址博物馆,已在社会教育方面探索出了自己的特色模式。
六朝博物馆副馆长贺湘向科技日报记者介绍,博物馆每年举办社会教育活动近300场,推出19个系列不同主题、不同类别的社会教育课程。“在发挥博物馆教育功能方面,我们注重分众化、体系化和品牌化。”
博物馆要影响的不仅仅是儿童,年轻人、中年人和老年人也可以且应该在博物馆找到适合自己的内容。六朝博物馆根据不同受众特点,有针对性地提供不同的教育项目,也开发了成体系的专题课程。“在年轻人中,‘夜校’火了,博物馆也能成为另外一种‘夜校’模式,在节假日为更多人提供精神滋养。”贺湘说。
六朝博物馆还注重社会教育项目的品牌化和延续性,在把品牌深耕下去的同时,不断优化创新。
2023年,六朝博物馆社会教育品牌“小六学院”获评首批江苏省著名品牌,是入选单位中唯一一家博物馆。“小六学院”致力于为公众提供优质的博物馆教育服务,通过多元化的教育手段向公众科普六朝历史文化,比如,将传统节气节日与民俗手工相结合的“岁时有约”,将茶文化与六朝历史结合的“六朝茶礼”……
今年8月,六朝博物馆将迎来对外开放十周年。贺湘说,博物馆会进一步完善历史文化遗址保护利用展示体系,在社会教育、文旅融合、跨界合作等方面积极探索、先试先行,发挥好博物馆的教育职能,讲好发生在南京的中国故事。
位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甘熙宅第”的南京市民俗(非遗)博物馆(以下简称“民俗博物馆”),同样将“教育”作为自己的职责使命之一。该馆副馆长刘媛之介绍,民俗博物馆除收藏展示民俗、非遗类藏品、甘氏家族相关文物外,还通过展览、讲解、讲座、授课、活动等多角度诠释南京地区的277项非遗项目。
“甘熙宅第”房屋众多,民俗博物馆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将部分房屋用于设置南京钟、葫芦画等20多项非遗项目的“现场活态展示”工作室,还设有一间能容纳百余人观看民俗非遗公益演出的“老茶馆”。
非遗传承人是民俗博物馆的特色人才资源。博物馆根据常年驻馆的10多项非遗项目及30多位非遗传承人教师的项目特点,举办专题展览,为授课对象特别设计深度学习非遗项目的定制课,每年馆内外开展非遗教学活动300多场。“无论是青少年还是儿童,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能获得适合他们的内容。”刘媛之说。
刘媛之表示,下一步,民俗博物馆会进一步推进“非遗+文物”“非遗+红色文化”“非遗+长江文化”等特色非遗主题旅游线路和研学产品品牌建设;带领广大员工和非遗传承人扩大宣传,讲好文物故事,讲好非遗故事,传播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将继续做好非遗保护传承工作,让文物‘活’起来,让文化遗产‘活’起来。”刘媛之强调。
责任编辑: 李梦一本文链接:http://www.gihot.com/news-2-6527-0.html用好博物馆这所大学校——记“文化中国行”南京行
声明: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