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苏晓洲 陈泽国
持续暴雨倾盆,河湖水位猛涨……近期国家防总启动防汛应急响应,湖南、安徽、江西等长江中下游省份,打响了防汛抗洪大会战。巡堤除险、救护群众、转运物资……防汛抗洪往往是一场持久战,参战者需要较长时间保持充沛的体力和良好的精神状态。记者多年来采访到不少一线抗洪人员,发现他们在实践中摸索出穿“大套靴”、带“小物件”、用“土办法”、洗“懒汉衣”等招数,简单易学,却大有用处。
穿“大套靴”
抗洪抢险,经常需要蹚水、踩泥。一位有30多年防汛经验的“老水利”,总是提醒大家要穿好“大套靴”(塑料高筒雨靴),将长裤管扎入靴筒。
“老水利”说,抗洪抢险现场的河沟湖汊、荒草丛,这些地方存在感染血吸虫病等风险。即使不是血吸虫病高发区,洪涝灾区积水中,可能混杂着垃圾、粪便等物。腿、脚上如果有伤口,或者在蹚水行进中受伤,很容易因为细菌入侵引发疾病,轻则肿痛难忍,重则引起发热等症状,严重时会危及生命。
带“小物件”
在抗洪抢险一线,“护堤人”需要长时间在大堤上日夜坚守,关注水情、排查险情。一位抢险队员向记者展示了他们随身的“小物件”:
“驱虫壶”。防汛抗洪“大敌”之一,是成群结队的蚊虫。如果没有防范被蚊虫叮出大包,不但痒得钻心,还容易染病。买来小巧便携的塑料喷壶,将驱蚊花露水掺些水灌入其中。在周身喷一喷,再辅助擦点风油精,大多数蚊虫一旦靠近,往往被呛得四散奔逃。
“纳凉扇”。手掌大小的便携小电扇,充满一次电能用上很长时间,能伴随“守堤人”对抗炎热。一旦小电扇电量耗尽又找不到地方充电,还有备用的尼龙布小扇,摇一摇,也有消暑的功效。
“吸汗巾”。抗洪抢险难免经常汗如雨下,用干纸巾擦汗,一包、一卷可能很快用完;最好用的是单张独立包装的湿纸巾,擦了汗,拧干;用少许饮用水浸湿,拧干,可重复使用。
“小手电”。充电聚光可调照射距离和光斑面积的手电筒,既能探路,又能查险,还能切换“闪烁”档,充当应急联络工具,遇险时甚至能用于求救。
用“土办法”
在防汛日益机械化、信息化甚至智能化的今天,“水利前辈”们传下来的很多“土办法”依然非常实用。
“传音梆”。在抗洪一线大堤上,时而能听到竹梆敲击声在夜空中久久回荡。先敲一下,两秒钟后再连敲两下,表示安全;连续猛敲,就是发现了险情,周边的抢险队员听到声音就会赶来。“传音梆”用一节楠竹制作,有宽约5毫米、长约25厘米的发音缝,两头封闭。对汛期“滨水人家”来说,险情出现,梆子声是警报器;大堤安全,梆子声是安眠曲。
“蝉翼图”。一位老水利工程师是抗洪一线的除险“智囊”。他曾经随身携带一方“手绢”,展开竟是一幅“堤垸河道图”。他介绍,这种地图用尼龙绸制作,薄如蝉翼、轻若无物,抗皱防潮、不易褪色、便于携带。即便不慎粘上了污泥,在水中荡涤几下,很快就能晾干使用。
“醒脑凳”。在抗洪前线防洪棚里,极少见到床,多是木质“冷板凳”——有方凳,也有条凳,供轮换下来的巡逻队员们短暂休息时使用。防汛队员介绍,坐硬板凳能让人稍事休息恢复精力,同时也尽量保证“坐而不睡”,保持头脑清醒。
“断魂香”。汛期洪水深处的芦苇荡、茅草丛、杨树林里蚊虫成群,有防汛队员在小镇集市买来一种一尺来长、十分粗壮、长得“土里土气”的燃香,点起来烟味重、烧得久,散发出来的气味让蚊虫一熏就蔫。
洗“懒汉衣”
洪灾期间,辗转于大堤、防汛棚、险情现场之间,暴露在烈日炙烤或者狂风骤雨之下,换洗衣服是个大问题。
一位“老应急”分享了他的洗衣经验:将换下来的衣服放入桶中,注满水,放上洗衣粉或者沐浴露甚至洗发液,将衣物在水中捏几下让它们浸透。几分钟后,将衣物在桶中揉几下,提出拧干;再浸湿,再拧干……重复三次;之后换一两遍清水,将之前的操作重复两遍,衣服就算洗完了。洗完的衣物,挂在通风处晾干;如果追求速干,还可将衣物用干毛巾裹住拧一把再晾。
“带不多的换洗衣物,基本能够满足长时间一线抢险的需要。洗出来的衣服穿在身上,还有些香味呢!”“老应急”不无得意地说。
防汛一线十分艰险,借助实践中摸索出的这些招数,就算暴风雨来得再猛烈,办法总比困难多。
责任编辑: 王倩本文链接:http://www.gihot.com/news-2-7834-0.html逆险抗洪,这些“小物件”“土办法”大有用处
声明: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