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7月22日15时44分将迎来大暑节气。大暑,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元代吴澄所编《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
“万瓦鳞鳞若火龙,日车不动汗珠融。”此时节,消暑、养生成为生活的主题,古人们也努力通过营造更舒适的居住环境来对抗气温升高带来的不适。
古代也有“空调房”,这就是“凉屋”和“自雨亭”。凉屋通常建在活水边上,用水车把活水抽到屋顶,顺着屋檐流下来,周而往复,流水就会带走整个屋子的热量。这种水车叫做“扇车”,在抽动活水的同时,还能驱动屋里的风扇轮子转动,送出凉风。这种机械装置巧夺天工,堪称中国最古老的“空调”。
“自雨亭”的规模比“凉屋”小些,但纳凉的原理是相同的。刘禹锡曾用“千竿竹翠数莲红,水阁虚凉玉簟空。琥珀盏红疑漏酒,水晶帘莹更通风”描述了这种水亭的特色。利用机械将冷水输送到亭顶的水管中贮存,然后让水从房檐四周流下,形成雨帘,从而起到避暑降温的效果。
虽不比“自雨亭”的雅致,百姓家的“空调井”在纳凉上也有妙计。这种“空调井”在安徽的西递古镇至今仍可见到。在室内的地下,挖出一个深坑,然后盖上一块有孔的石头板。人往这块中间有通气孔的方石板上一站,就能感受到一股股沁凉的空气冒出来。其实在石板之下,是个一两米见方的空间,有效利用了常年恒低温的地气与屋内热空气形成温差对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房间内保持凉爽。
图片来源:西递村官网
此外,搭凉棚也是一种传统的避暑方式,它利用遮阳布或植物来遮挡阳光,创造出一个凉爽的空间。每年农历四五月间,天气渐热,北京城的殷实人家就开始搭设凉棚了。凉棚一般比四合院的房檐高出二尺,在庭院中投下阴凉。更讲究的人家,凉棚下还要设置花架,用于种植葡萄或紫藤之类的遮阳植物,顶不济也要种些葫芦,让天棚内生机盎然。
凉棚不仅为普通民众所喜欢,也是宫中的避暑利器。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长春宫的凉棚烫样,立体地表现了宫中凉棚的形制,并以文字注解凉棚各处的尺寸、材料名称等。
这凉棚设计的实用性极强。不但四面都有通风采光的窗子,起脊屋顶也划分为十组巨大的天窗。每组天窗设置两层卷帘,下部为芦苇编的“卷箔”,拉起可直接看到天空,放下又能遮蔽日光。卷箔之上是油布帘,平时在屋脊高处收着,逢雨天放下,成为防水盖顶。这一切机关都在三、四层楼的高空,靠地面上的人用长绳拉拽,得以舒卷,且能做很细微的光线调节,非常巧妙。
大暑已至,秋天的脚步也不远了。让我们重新拾起古人总结的避暑智慧,在这盛夏中获得一丝清爽,这在今天也正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一种宝贵策略。
原图提供:视觉中国 新华社
设计:杨凯
文案:李梦一
资料来源:黄卫《一只早飞千年的鸟》、文史知识、北京日报等
责任编辑: 冷媚本文链接:http://www.gihot.com/news-2-9775-0.html7月22日大暑:万瓦鳞鳞若火龙
声明: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