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店生意不好做了?
记者 唐唯珂
曾今被誉为“弯腰捡钱”的便利店生意也不好做了。
“去年开了一家便利店,一年的租金、水电、人力等成本加起来超过了30万元,而营业额却仅勉强维持在40万元左右,利润率极低。” 广州天河区一位便利店店主李先生(化名)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在折扣店的冲击下,他的店铺销售额直线下滑,现在不得不考虑转型或关闭。
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便利店年销售额达到了4248亿元,同比增长10.8%,门店规模突破32.1万家,同比增长7.0%。从数据来看,便利店行业在国民经济增长和政策支持的背景下有着强大的市场潜力。但同时,2023全国便利店客单价总体有所回落,便利店单店单日营收为4698元,同比2022年下降2.0%。
行业整体在增长,但个体店铺赚的钱却变少了。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名誉会长,CCFA研究院首席研究员裴亮表示,便利店的核心价值是“便利”,消费者愿意为“便利”付高价。但随着美团、京东等即时零售的兴起,便利店的时空便利性正在被迭代。消费者追求性价比,便利店也不能置身事外。既要提供便利性的商品和服务,又要有实惠的有吸引力的价格。“既要”、“又要”显得有些“贪心”,但站在消费者立场,满足既要又要的高要求,才能得到他们的青睐。
竞争激烈
按照经营模式分类,国内的便利店主要可以划分为连锁便利店与非连锁便利店。连锁便利店包括7-11、罗森、全家等日系便利店,以及美宜佳、便利蜂等本土连锁便利店。非连锁便利店主要是夫妻店、个体店等。
连锁便利店行业的品牌众多,从业者之间展开了全方位的较量。不管是头部企业还是中小品牌,大家都在不断扩大门店规模、提升服务质量、降低商品价格,以此来抢夺市场份额。在一线城市,便利店之间的竞争尤为激烈,相邻店铺之间为了争夺顾客,频繁推出促销活动,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
数据显示,从2019年到2022年,中国便利店总店数从13.2万家增长到30万家,新增16.8万家。要知道,直到2017年,我国便利店数量才刚刚突破10万大关。也就是说,这几年新开设的店铺数量就已经超过了过去几十年积累的总和。
一线城市容量见顶,便利店企业就开始向三四线城市甚至县城加速布局。以国内某二线城市为例,近半年来,该地区便利店的数量增长了近20%,但与此同时,关店率也达到了惊人的15%。
河南某个小县城的便利店店主悦悦在今年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现在这条街上,除了我们这家便利店,又新开了3家。县城里繁华地段的居民区、楼前楼后小区内,甚至300米的距离内就能开出3、4家便利店。”
除了对家的竞争,这些便利店企业在下沉过程中还要面对来自本地商超、大量的夫妻店等多方面的竞争压力。不少店主反映,由于租金、人力等成本的持续上涨,以及市场竞争的加剧,他们的经营压力越来越大,利润空间被不断挤压。
低价冲击
以低价为核心卖点的量贩零食店,或者叫折扣店,正在对便利店行业发起前所未有的冲击。根据《2024年中国便利店发展报告》,68%的便利店认为零食折扣店对门店销售影响较大或很大。
折扣店怎么就抢了便利店生意了?凭借自身的销售体量,零食折扣店能绕开中间环节,直接与上游品牌商对接供货,集中采购降低成本。此外,现在的折扣店多采用现代化、数字化管理,实现商品的高周转、低库存,降低经营成本。从大环境来看,零售业普遍存在着产能过剩。这让很多消费品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
总之,这些因素的最终表现就是折扣店的产品相比便利店有着明显的价格优势。而从需求角度看,现在处于全球经济的下行周期,尤其是又经历了疫情,国民的消费决策越来越趋向理性。平替、低价、性价比成为了主流的消费趋势。特别是低价饮料、零食等品类,被折扣店抢先分拨了资源。便利店的销售额大幅下降。
江苏某便利店从业者朱女士(化名)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便利店的某品牌饮用水售价为4元,而零食折扣店兴起以后,其价格直接降到1.8元,最后导致便利店不得不跟着降价。
折扣店降价也能赚钱,因为它成本压得够低,但便利店就不一样了。
现在开一家便利店的成本越来越高了。以45-60平的本土连锁便利店为例,投入约在25-30w之间,不含铺货、门店押金转让之类的费用。日系便利店要更贵一些,它们对加盟店面积的最低要求在60平米及以上。以加盟一家711为例:5-15万元的加盟费、5-15万元的装修费、5-10万元的设备费、5-10万的保证金。只这些加起来的总额通常就在20-50万元之间了。
而在广州这样的一线城市开一家便利店,年租金可达30万元,加上人工、水电、商品采购等成本,一年的总支出接近100万元。营业额方面,受访的便利店店主表示,月均营业额在20万元左右,净利润率仅为5%。
高昂的成本使得便利店一般需要保持25%以上的毛利率,才能够维持盈亏的平衡。这就让便利店很“难受”,在同样的商品上,不打折争不过折扣店,但是降价了又赚不到钱、甚至亏钱。原本不愁卖的商品逐渐开始滞销。
要实惠 更要便利
怎么把价格降下来?打造自有品牌是一种方法。自有品牌商品能够直接由便利店控制生产、销售等环节,避免了传统商品需要经过的多个中间环节,从而降低了交易费用和流通成本。
裴亮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产品生产端的产能过剩为零售企业开发自有品牌提供了双重契机:一是购买产能的门槛和成本低,二是厂家为消化库存,营销投入大,价格虚高,为自有品牌的低价格提供了空间。
“每一天便利店按照这个逻辑,从高频购买的价格敏感型产品入手,采用ODM方式开发自有品牌的啤酒和浓香型白酒,品质过硬,价格极具竞争力。采用OEM方式开发酸奶,由知名厂家贴牌生产,但价格降低了20%。这些新品推出之后,顾客反响积极,销售额超出预期。”裴亮说道。
除了变得比以前实惠,更重要的是找回便利。如果便利店无法为消费者提供便利价值,消费者就没理由接受高于其他零售渠道的价格。现在很多便利店都意识到了这一点,社区便民服务正成为便利店行业主攻的方向之一。
便利店不仅能销售商品,还能提供多种便民服务,发展“便利店+”模式,如代扣代缴、代收代发、打印复印、快递收发、水电燃气缴费等。
某社区便利店的经营者张老板(化名)通过为社区居民提供24小时自助打印服务,为便利店带来了可观的客流量。“我发现我们这边打印店离社区很远,许多居民往往有需要的时候,无法及时满足打印需求。”张老板表示:“不仅解决了居民们的打印难题,还不需要花钱请人,同时为我的小店带来了巨大的客流量,收入都增加了不少,真是一举三得。”
“便利店+早餐”、“便利店+生鲜”、“便利店+社区团购”……这些模式都有便利店正在探索。通过这些方式,便利店能够创造更多的消费触点,覆盖更多的消费时段,提高来店频次,做到既方便了居民的日常生活,又增强了自家店铺对居民的吸引力。
随着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便利店行业也需要做出改变。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和折扣店的冲击,一些业内人士认为,打造要实惠、更要便利的“折扣型便利店”或许是个好出路。其中,便利性是重中之重,从只提供商品转变为,提供其他便利性服务和多样化服务的综合社区商业服务实体,很多从业者已经在路上。
(实习生孙伟对本文亦有贡献)
本文链接:http://www.gihot.com/news-4-185846-0.html便利店生意不好做了?
声明: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