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 见习记者 闫硕 北京报道
备受关注的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迎来新进展,DRG/DIP 2.0版上线。
近日,国家医保局发布《关于印发按病组(DRG)和病种分值(DIP)付费2.0版分组方案并深入推进相关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DRG/DIP付费方案进行了新的部署。
原则上,2024年新开展DRG/DIP付费的统筹地区直接使用2.0版分组,已经开展的应在2024年12月31日前完成切换准备工作,确保2025年起各统筹地区统一使用分组版本,提高支付方式规范统一性。
据国家医保局医药管理司司长黄心宇介绍,DRG/DIP付费于2019年启动试点工作,2022年,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国家医保局启动2022-2024年支付方式改革三年行动计划。截至2023年底,全国九成以上统筹地区开展了DRG/DIP付费。26个省份已实现省域内所有统筹地区全覆盖。
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金春林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随着新技术、新治疗手段的出现,DRG/DIP 1.0版分组方案与当前临床实际情况有很多出入,有必要对其进行改版。更新后的方案将有利于医疗机构和药企,能够推动医疗工作回归医疗本身。
“DRG/DIP 2.0版的方案强调了特例单议机制、基金预付等制度,此前各地其实已经有不同的探索,本次更新只不过是再将其进一步制度化。此外,新方案还对重症医学、血液免疫、肿瘤等13个学科,以及联合手术、复合手术问题进行了优化完善。”金春林说。
值得关注的是,二级市场上,据同花顺消息,7月25日,DRG/DIP概念股低开,塞力医疗竞价跌停,万达信息、国新健康、思创医惠、久远银海等纷纷低开。
医疗战略咨询公司Latitude Health创始人赵衡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医疗信息化市场规模其实并不大,产品价格低,同时全国又有600家信息化厂商,市场竞争激烈。此次DRG/DIP 2.0版的推出对医疗信息化行业来说其实没有什么利好。
今年是支付方式改革三年行动计划的收官之年。随着改革深入推进,现行DRG/DIP分组中有少数组别已经不适应临床发展。
因此,调整后的DRG/DIP 2.0版被适时推出。据介绍,调整后的2.0版DRG分组,包括核心分组409组、细分组634组,重点调整了临床意见集中的13个学科,细化了资源消耗较高的分组。2.0版DIP分组,包括核心病种9520种,能够覆盖95%以上的出院病例。
黄心宇表示,DRG/DIP支付方式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分组方案是非常重要的技术支撑,但是与之配套的支付政策体系在某种程度上说可能更为重要。也因此,《通知》在发布最新DRG/DIP分组方案的同时,还用了较大篇幅提出多种配套机制。
值得一提的是,为尽可能覆盖临床实际情况,DRG/DIP 2.0版设立了特例单议机制,对因住院时间长、医疗费用高、新药耗新技术使用、复杂危重症或多学科联合诊疗等不适合按DRG/DIP标准支付的病例,医疗机构可自主申报特例单议。
实际上,在DRG/DIP支付方式改革之初,技术规范中就提出了特例单议机制,但各地的申请条件、评议规则、数量比例等都不太相同。本次《通知》提出特例单议数量原则上不超过DRG出院总病例的5%或DIP出院总病例的5‰。
“这个数量应该可以满足医疗机构的实际需求,能部分解决收治危重病人致使医院亏损的问题。这是对医疗机构和药企释放的重大利好。”金春林说。
此外,DRG/DIP 2.0版还设立了预付金制度。《通知》明确各地医保部门可根据基金结余情况,向定点医疗机构预付1个月左右的预付金。
这是由于在推行DRG/DIP付费的过程中,存在一些医院和科室遇到入不敷出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各地积极探索,预付基金方案由此产生。据统计,目前全国有超过60%的统筹地区探索对医疗机构实行预付。
如四川省从2021年起建立医保基金预付制度,2023年共预付省内20个统筹地区2345家定点医疗机构结算费用51亿元;陕西省提出每年初可向定点医疗机构预付1.5个月的预付金。此外,南京市则是根据医疗机构上年度住院医保月平均结算额确定预付基金,并于次年1月拨付到医疗机构。
金春林表示,不难发现,此前各地标准并不一样,预付程度不一。新方案进一步将预付金制度化,并提出了具体方案,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医院的现金流压力。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以往很多地方将医保支付标准与医务人员绩效考核挂钩,患者如果超过相应的支付标准,医院则可能对医务人员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
而此次《通知》明确表示,医疗机构不得将DRG/DIP病组(病种)支付标准作为限额对医务人员进行考核或与绩效分配指标挂钩。
“医生不用去考虑经济的问题,不用再‘一手拿手术刀,一手拿计算器’,这样才能让医疗工作真正回归到医疗本身。同时,对于规范医疗行为也有一定的作用。”金春林表示,DRG/DIP 2.0版本的推出还会对医院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对一些大医院,像重点发展骨科、血液科等原先亏损较多的医院,未来情况应该会有好转。
DRG/DIP支付方式的推进需要使用更多数据和信息化设施,促进了医疗信息化行业的快速发展。从市场规模看,东北证券预计市场容量在140亿元以上,其中二级医院约80亿元,三级医院约60亿元。
根据HC3i数字医疗网统计,三级医院上线DRG/DIP信息系统费用约100万-200万元,二级医院建设费用约50万-100万元,则院端改造空间近百亿元,此外已实现付费的医疗机构还存在系统运营维护需求,相关订单有望随政策推进加速释放。
随着DRG/DIP 2.0的上线,DRG/DIP概念股出现大涨,一度涨超10%,不少企业表示迎来发展新机遇。
7月23日,万达信息在关于DRG/DIP 2.0政策交流的电话会议上表示,在医院端,目前为止覆盖率远不如政府端,空白区较大,市场存在大量机会,增长空间显著。未来,政府端和医院端合计的市场规模将达到百亿级别。
东软集团7月24日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DRG/DIP 2.0政策的发布,将带来局端升级和院端配套等市场机会,并有望助推医疗信息化行业整体发展。
然而,7月25日,DRG/DIP概念股低开,塞力医疗竞价跌停,万达信息、国新健康等纷纷低开。
一边是巨大的市场规模,一边是改革新方案落地,为什么还会出现概念股低开的情况?
对此,赵衡表示,医疗信息化行业的市场规模其实并没有太大,虽然我国有3万多家医院,但其实大部分都是一级医院,有些可能连手术都没有,而是以门诊为主,不需要这些系统。二级和三级医院加起来不过就1万家,相关产品价格本身又不贵,厂商挣不到什么钱。此外,虽然政府端也会采购相关产品,但价格同样很低。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我们可以发现,头部厂商DRG/DIP业务其实多处于亏损状态。而此次DRG/DIP 2.0的推出对行业发展其实没有什么利好。相比而言,国外医疗信息化市场发展较好,这是因为厂家将产品卖得很贵。”赵衡说。
国金证券指出,截至2022年底,我国已有206个统筹地区实现DRG/DIP支付方式改革实际付费(共395个统筹地区),其中按DRG/DIP 付费的定点医疗机构达 52%,则约有73%的医疗机构尚未完成DRG/DIP付费。
本文链接:http://www.gihot.com/news-7-14958-0.htmlDRG/DIP 2.0版上线:概念股低开,新版改革方案利好了谁?
声明: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上一篇:中外医疗器械合作关系逐渐形成:加速获取创新产品,推动临床应用“本土化”
下一篇:医保各项工作总体平稳有序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