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韩利明 上海报道 在全球制药领域,3D打印药物被称为“制药奇点”。弗若斯特沙利文曾发布《药物3D打印行业报告》(下称“《报告》”)指出,药物3D打印是可见的最有能力改变药物制造的下一代技术,可应用于以小分子药物为主导的固体制剂领域。其中,全球小分子药物市场规模预计于2025年增长至11813亿美元。
相较于传统制药方式,3D打印药物拥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但自2015年,美国FDA批准首款3D打印药物上市以来,该市场一度处于沉寂状态。直至日前三迭纪宣布与BioNTech SE达成合作协议,3D打印药物再次成为行业焦点。
三迭纪创始人、CEO成森平博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解释,“2015年,Aprecia公司的抗癫痫药物Spritam获得FDA上市批准,意味着3D打印药物获得监管部门认可,在注册法规通道上是畅通的。而之后行业一直处于冷清状态,实际上是因为没有生态。”
“3D打印药物行业正处于新兴期,企业要走完技术、产品、商业化全链条,需要时间且充满挑战。因此必须要有分工,特别是像3D打印药物属于多学科融合的系统工程,打印设备、剂型设计、辅料研究等环节都需要做创新研究。分工协作后,可以降低创新企业的进入门槛,行业也能快速发展。”成森平补充。
现阶段,对于3D打印药物行业的创新企业而言,如何拥有足够的现金流以维持企业研发及发展?距离产品大规模商业化还有多久?均是待解之题。
在制药行业的历史发展中,尽管制药流程和成本已有优化,但其缺乏灵活度,不一定与药物开发或多元化的临床需求相兼容。而药物3D打印具有高度的灵活性,且生产过程是数字化、连续化的,具有变革现有设计、制造和使用药物方式的潜力。
据成森平介绍,3D打印药物技术赋予药物独特的三维设计,带来了创新的药物递送、药品开发和生产模式。具体来看,递送方面,3D打印药物技术可以通过简洁工艺实现精准释放;药物开发方面,通过数字化制剂开发方法,提高开发效率和成功率;生产方面,通过连续化生产保证药物产品质量,实现更高质量和更低成本。
但在开发和应用方面,3D打印药物仍面对较大的挑战。《报告》指出,在技术开发方面,尽管目前市面上有多种商用3D打印机,但大多很难直接“迁移”到制药上。需要从0开始,为满足制药要求和药品法规而开发专用设备,还需对制药工艺和药物剂型设计进行辅料研究,对药物三维结构新剂型的释放机制进行体内外研究和验证。
在技术应用方面,由于3D打印药物使用全新的制药技术,对于3D打印药物公司,需走通特定国家的法规路径保障产品未来实现商业化。成森平解释,“3D打印药物行业发展方向包括规模化生产和个性化制药,其中,规模化生产在研发、生产、商业化流通和目前的监管路径一致;而个性化给药的法规通道尚不清晰,但个性化给药对设备要求比较低。”
走通法规通道是个性化制药需要突破的障碍之一,同时药物商业流通的体系也亟待改变。
《报告》显示,目前,美国和欧洲的法规部门通过与药企合作,积极探索个性化制药的指导原则,助力新技术解决患者因个体差异而产生的不同临床需求。预计在接下来的10至20年,个性化制药时代将会来临。整体而言,药物3D打印将会在规模化生产方向较早成功实现商业化。
在规模化生产方向,例如跨国药企(MNC)默克已进行探索,其发起一个药物3D打印创新项目,目前通过药物3D打印技术生产临床试验用药,未来计划用于规模化生产,数据预测在临床I-III期,制剂开发时间减少60%,制备药物所需的原料药减少50%。
记者注意到,在药物使用方面,3D打印药物也在发挥其效用。全球首款3D打印药物Spritam具有内部多孔的结构,可实现迅速崩解,解决吞咽困难的临床需求。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市Riverhills神经科学中心的神经学家Marvin H. Rorick III博士曾强调,坚持用药是一项挑战,让患者选择按医嘱服药对于控制癫痫非常重要。
目前,3D打印药物技术在片剂、胶囊、植入剂、小分子、多肽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未来有新的公司进入到这个领域,还是广阔的蓝海。”成森平表示。
在制药行业,新技术从发现到临床应用,需经历数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试错、改进和发展。自1996年全球第一家药物3D打印公司成立以来,行业经历20多年的发展,3D打印药物已从科学假想变成现实。
如今,药物3D打印凭借数字化、个性化的制造方式,为占据药物市场半壁江山的固体制剂的发展注入新动力和新模式。目前,药物3D打印行业内公司在技术路线上并不相同,各有其技术偏好,并沿着其各自的商业发展方向进行开发。
有业内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药物3D打印公司可以走biotech模式,通过‘自主研发+合作研发’模式实现商业化,也可并行走CRO模式,为需要开发高难度制剂的创新药或高度差异化的改良型新药的药企提供解决方案。”
但在成森平看来,CDMO或者CRO属于通用技术,通过收取服务费和管理获得营收。相比之下,3D打印药物技术属于专有技术,其特点在于独有,在市场上难以找到替代方案,有很强的IP保护。
现下,生物医药行业尚笼罩在“资本寒冬”中,随着国内创新药企高质量发展,与跨国药企达成合作协议,通过BD项目为创新药企提供现金流成为趋势。
“创新药企目前还不具备打造全球性药物的能力。而MNC具备全球临床、全球注册、全球销售的能力。站在全球视角,创新药企需要通过与MNC合作把创新产品输送出去。”成森平解释。
日前,三迭纪与BioNTech SE达成研究合作与平台技术许可协议,共同基于3D打印药物技术开发口服RNA药物。根据此次合作协议,三迭纪将获得1千万美元的首付款,并有望获得总金额超过12亿美元的产品开发、注册和商业化里程碑付款,以及未来潜在的分级销售特许使用费。
但对于三迭纪而言,3D打印药物行业还没有落地商业模式的企业,作为行业第一家,合作价格合理性显得至关重要。成森平分析,“目前三迭纪的合作名单中还包括了默克、礼来、勃林格殷格翰等国际药企巨头,合作过程中,总体感觉还是比较公平的。”
“MNC有不同的标准去评估合作标的。”成森平认为,关键在于合作阶段及给MNC提供的价值,“如果是新分子,阶段越往后,创新药企投入越多,风险越低,MNC给到的首付款也越高。此外,技术、产品能够给对方提供多大的价值,对其未来发展能够产生多大的收益,这些都将影响合作定价。”
“每家公司都这么难的情况下,还有没有能够让公司持续发展下去的一些策略,根本点还是创新能力。”据成森平介绍,三迭纪在今年开始涉足仿制药业务,“仿制药业务是短期回报性的,给公司带来的是技术的规模化应用,由此获得的现金流又能反哺后续的新药研发,形成良性闭环。”
本文链接:http://www.gihot.com/news-7-16074-0.html机遇与挑战并存,3D打印药物距大规模商业化还有多远?
声明: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上一篇:守护好孩子的明亮“视”界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