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见习记者 闫硕 北京报道
今年的9月29日是第25个世界心脏日,这一节日的设立旨在提高民众对心脏健康的重视。随着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剧,中国心血管疾病患病率持续上升,瓣膜疾病已成为我国最为常见的心脏疾病之一。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心血管病患病人数约3.3亿,其中约有2500万人受到心脏瓣膜病影响。
研究显示,心脏瓣膜病变的风险从60岁左右开始升高,在75岁以上人群中每八位就有一位患有中重度瓣膜疾病。未来,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瓣膜疾病患病率还将进一步升高,预测将于2025年增加至4020万人,成为我国面临的突出健康挑战。
由于瓣膜疾病症状无特异性,公众对疾病及疗法认知不足,相比庞大的患病人群,心脏瓣膜病误诊漏诊率较大,很多患者未能及时诊断和治疗,因而严重影响了治疗效果及预后,进一步加重了疾病防治负担。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副院长,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医师郭应强教授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在老年性退行性心脏瓣膜病患者持续增加的情况下,早诊早治是关键。从基层社区医院层面看,主要通过设备的普及、人员的培训,以及在一些健康管理的适当阶段加入心脏专科检查项目,就可以达到比较好的效果。”
南京鼓楼医院心脏外科执行主任周庆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近年来,随着医学的高速发展和对疾病发病机制认识的不断深入,针对心脏瓣膜病的创新治疗方案不断涌现,将朝着更微创、更耐久、更个体化的方向发展。
“对于瓣膜患者来说,一个成功的手术,不仅需要医生在治疗过程中考虑患者的情况,更需要患者以对自我健康负责的态度积极主动地与医生沟通自身意愿,共同确定最终治疗方案。”周庆说。
数据显示,目前,全球大概有2亿多人患有心脏瓣膜疾病,每年死亡人数大概有260万。当前我国65岁及以上症状性重度主动脉瓣狭窄(AS)患者接近200万人。若得不到及时治疗,重度AS患者的两年生存率仅为50%,五年生存率仅为20%。
实际上,在我国的2500万心脏瓣膜病患者中,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已经患病,接受治疗的比例较低。《2022年中国心血管外科手术和体外循环数据白皮书》显示,中重度主动脉瓣疾病患者的总体瓣膜手术治疗率仅为47.1%。
“退行性改变是衰老的一种表现,我们其实并没有太多有效的方式进行预防。”郭应强表示,现阶段可及性的技术或者方法,更多的是早期发现、合理干预,以得到更好的远期效果。发现和诊断心脏瓣膜病并不难,理想状态下,社区医院也能进行规范化的心脏彩超筛查。因为检查设备和技术能够普及到基层,心脏彩超本身的检查费用比较低,而且无创,对病人没有损伤。
郭应强进一步表示,对于50岁以上的人群,在体检的时候应该将心脏超声检查纳入其中,更早地发现心脏瓣膜疾病。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当前业内对社区医生的培训往往只在心血管疾病预防层面,一些社区医生很难通过相关设备准确发现或判断疾病。
周庆也认为,提高基层医院心脏超声诊断水准,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即使是在比较发达的东部,百强的县级市内,心脏瓣膜疾病整体的知晓率、就诊率和治疗率都不是特别高。
“我们并不能把患者过度集中在高水平的医院或医学中心,这样既满足不了病人的需求,也大大加重了医疗机构的负担。应当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把医疗资源充分地利用起来,逐步提高不同层级医疗机构的医疗水平,为更多患者服务。”郭应强补充道。
此外,进一步强化患者对疾病及治疗理念的科学认知,提升其自身在诊疗全过程的参与程度也成为提高临床获益的又一关键。
在此基础上,临床对患者全生命周期管理可以被更好推进。周庆表示,对于心脏瓣膜疾病的全生命周期管理,首先在有高危因素时就需要进行干预,其次有结构性损害时,需要控制高危因素,延缓疾病进展。已经到达手术指征的患者要积极寻求治疗。此外,术后患者要对心脏康复做长期自我管理,避免各种对心脏有损害的行为及生活方式,还要定期随诊。
爱德华生命科学大中华区高级副总裁兼总经理钟顺和指出,心脏瓣膜病作为一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且可能危及生命的疾病,其患病群体庞大,治疗需求迫切。近年来,微创、介入等创新治疗手段在全国的覆盖率逐年提升,也为患者带来了更多的治疗选择。
周庆介绍,上世纪50年代,心脏外科有了第一次飞跃,即体外循环,这样可以完成体内的植入手术。本世纪有了第二次飞跃,出现了瓣膜疾病微创技术,让患者有机会脱离体外循环。然而,微创只是一种方式,选择微创手术一定不能以牺牲治疗目的为前提。
周庆进一步表示,目前常用的微创手术主要有以下方式,第一种是小切口心脏手术,这类手术和常规开胸手术没有太大差别,都需要经过体外循环,不过可以通过改变切口减少组织创伤。第二种是经导管瓣膜手术,这类手术脱离了体外循环,并且能够把瓣膜放在合适的位置,高龄和高危患者能获得非常好的效果。此外,还有经导管二尖瓣的修复手术,对于高龄和高危病人来说,也可以获得较好的效果。
当前,国内已上市多款心脏瓣膜创新产品。其中,爱德华的SAPIEN 3是首款在华上市的外资TAVR产品,也是目前国内唯一获批上市的球囊扩张式经导管主动脉瓣膜系统。根据公开信息,目前SAPIEN 3瓣膜已成功落地全国27个省市的112家中心,累计在全国应用超2000例,手术成功率达98.7%。
事实上,随着新型介入技术和器械的发展,患者受益人群已经发生了变化。郭应强指出,微创、介入技术最开始面向的是70岁及以上不能耐受外科手术的病人,最新的指南把要求降到70岁以下,外科手术低危患者也同样可以接受这类手术。这正是因为其稳定的效果,能让更多患者从术中获益。
业内普遍认为,在治疗方案制定过程中,应从全局出发,重视“患者参与”在治疗中的作用,在医患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对患者的预期寿命、个体情况、生存质量等进行综合考量,制定符合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治疗方案,实现患者最大获益。
例如,对于年轻瓣膜疾病患者来说,首次植入生物瓣10~15年后,尽管不需要终身服用抗凝药,但有可能面临瓣膜衰败问题,需再次植入新的瓣膜,因此第一枚瓣膜的选择还需考虑短期效果及长期预后,确保患者未来仍有机会接受治疗,实现更长生存。
“当下瓣膜疾病越来越复杂,在治疗过程中,不仅需要患者的参与,还需要多学科团队,特别是心脏内外科医生团结协作,才能为患者带来最佳的治疗效果。”郭应强说。
本文链接:http://www.gihot.com/news-7-16515-0.html心脏瓣膜疾病负担持续加重,如何破解管理难题?
声明: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