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季媛媛 上海报道 俗话说“病从口入”,但你是否知道,这个口腔的第一道防线是什么?
有人做过统计:人体87%的感染性疾病都是从黏膜入侵的,当然这里的黏膜不单单是“口腔黏膜”,而是全身所有管道、腺隙、腺体内面覆盖着的“表皮”组织。完整的口腔黏膜是阻止异物、微生物进入深层组织的天然生理屏障。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认为,只要口腔黏膜保持健康,很大程度上减小了病从口入的可能性。
口腔黏膜不仅对痛觉触觉和温觉具有敏锐的感觉功能,而且还有司味觉的作用,这功能是全身任何其他组织细胞都不具有的,此外,口腔黏膜还具有温度调节及分泌的功能,位于口腔黏膜下的小睡液腺具有分泌唾液的功能,从而起到润滑、消化、保护等作用。
不过,口腔黏膜疾病目前也是屡见不鲜。口腔黏膜病是指发生在口腔黏膜上的类型各异、种类众多的疾病的总称。溃疡(“破破”)和糜烂(“烂烂”)是口腔黏膜病患者最常见的两种损害。需要注意的是,身体出现口腔破溃损害时,或许是它给身体发出的预警信号,千万别不以为然。如此,应该如何正确认识且规范化诊治口腔黏膜疾病?对此,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黏膜病科副主任(主持工作)沈雪敏。
《21世纪》:口腔黏膜病主要临床表现是怎样的?从您的临床工作来看,患者有哪些需要关注的重点?
沈雪敏:大家对于口腔黏膜病这个名称还是有点陌生的,这也要求我们需要先了解口腔黏膜的概念。大家关注口腔最多的是牙齿,牙齿以外的软组织,除去牙周组织、咽喉等部位后,剩下的都是口腔黏膜病医生管理的范畴。如果口腔黏膜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损害,我们就把它叫做口腔黏膜病。
口腔黏膜病的种类非常多,常见的疾病包括复发性口腔溃疡、口腔白斑、扁平苔藓等。另外,还有一大类就是全身性疾病在口腔黏膜的表现。例如,贫血患者会在早期出现口腔黏膜损害。
从发病率来讲,有些口腔黏膜疾病发病率较高,例如口腔溃疡。不少人会有反复发作的口腔溃疡,对于这一疾病,不少患者也缺乏认知,认为只要自己忍一忍就可以恢复,不愿前往医院就诊。通常情况下,对于经久不愈的溃疡或糜烂,建议患者前往口腔黏膜病科进行规范化诊治。
《21世纪》:您刚刚提到反复发作的口腔溃疡,针对这一疾病大家选用的治疗手段也是自行药疗,擦一擦就结束。您觉得,哪些情况需要去医院做规范治疗?在药物选择上又有哪些需要关注的方向?
沈雪敏:口腔溃疡是口腔黏膜疾病中常见的一类。通常,口腔溃疡分为良性和恶性两类,恶性溃疡就是肿瘤性疾病了,而良性溃疡也有一些判断标准,主要表现为能够实现自愈,呈现周期性发作的特点。如果几个月偶尔发一次,完全可以自己使用局部药物进行治疗,当然,哪怕不治疗,这类溃疡也会自行慢慢愈合。如果溃疡发作频率非常高,两次发作中几乎没有间歇期,这种情况非常折磨人,建议前往医院进行治疗。
《21世纪》:您刚刚提到口腔溃疡也有致癌的风险,从疾病症状出现到癌变的过程是如何进行的?
沈雪敏:谈到口腔溃疡跟癌变之间关系,并不是让患者引起恐慌。口腔溃疡癌变率是非常低的。如果固定在某一处的溃疡长期不愈合,就需要警惕癌变的可能,这种情况更多见于老年人。如果是老年人口腔中有坏牙齿,残根残冠会导致创伤性溃疡,如果没有及时的把创伤因子去掉,这种情况是比较危险的,需要警惕。
《21世纪》:在疾病管理方面,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建议,以避免口腔溃疡反复发作?
沈雪敏:复发性口腔溃疡最折磨人,它的诱发因素其实有很多,比如工作压力等。基于此,特别建议一些青少年孩子要注意饮食均衡,及时调整生活方式,不要熬夜。如果日常生活中发现吃了某种食物使得溃疡明显加重,可以适当的注意。目前,口腔溃疡基本以预防为主,需要从生活中出发,提前做好疾病预防。
《21世纪》:您如何看待目前口腔黏膜这一疾病在大众中的认知?
沈雪敏:口腔黏膜科对于大众而言,既熟悉又陌生。对于患者来讲,针对口腔黏膜疾病目前大多以口腔溃疡这一疾病为主,而针对这类疾病,大多患者的处理方式都以“忍一忍就过去了”为主。但一个简单的溃疡也可能演变成一种复杂的疾病,病人千万不要以疼痛来作为疾病好转的唯一指标。这也使得多学科诊疗模式(MDT)显得较为关键。上海第九人民医院长期以来一直在开展MDT,诸多科室的医生会综合分析疑难患者的病情,给患者做进一步诊疗的意见,制定综合疾病管理方案。
例如,有个全口糜烂伴有白色网纹的患者,从临床表现和口腔病理上看非常符合口腔扁平苔藓的诊断,但按照规范化治疗后,完全无改善,就需要考虑是不是有全身隐匿性疾病,我们组织了多学科联合会诊,发现盆腔部位有肿瘤,给予了积极治疗,通过和其他学科一起合作,给患者提供了最合理的治疗方案。
《21世纪》:如何推动口腔健康认知的进一步提升?
沈雪敏:口腔健康与全身健康之间的关系,是近几年中华口腔医学会在倡导的一个主题,这也要求我们与患者进行良好地沟通,通过我们的耐心解释,帮助患者实现健康最大获益。
当然,这也要求医生有较为广泛的知识面,要懂得内科学、口腔病理学、检验学等方面的知识。其实,我们黏膜科医生更加愿意被叫做口腔内科医生。要做好口腔黏膜病医生其实很难,医生需要考虑做哪些辅助检查,如何判断患者的检查结果,是否有系统性疾病因素的影响,如何制定治疗方案等。不仅仅靠一个人的力量,还需要多学科来配合帮助。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找到正确答案为患者制定好的治疗方案,患者得到很好的疗效,会让我们倍感成就感。
《21世纪》:您觉得,目前口腔黏膜疾病还有哪些需要关注的方向?以及需要重视的问题?
沈雪敏:建议复杂性的口腔黏膜疾病以医生诊断为主,避免患者自行诊断用药。我们可以通过视诊和触诊进行初步诊断。如果黏膜原来是柔软的,突然它变硬了,肯定就要注意,原来是正常粉红色的黏膜,它变成白色的或者变成鲜红色的,肯定也有问题。我们专科医生用眼睛和双手可以初步排查,发现疑似问题,然后再做进一步检查。
随着我们的生活水平以及认知结构不断发生改变,大众对于系统性的健康问题的重视会越来越明显。所以,我们也希望通过科普宣传让口腔黏膜专业知识更加普及,让越来越多的人重视这一疾病。人作为系统性的生命,健康状况必须要重视,人就像一台机器,有时候螺丝松了可以自己拧一拧,但还是需要专业人士定期整体保养,这一点非常重要。
本文链接:http://www.gihot.com/news-7-353-0.html专访上海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黏膜病科副主任(主持工作)沈雪敏:口腔黏膜病不是小问题,有可能是大病征兆
声明: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