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季媛媛 上海报道 12月4日开盘后,药明生物大幅下跌,在暴跌23.79%后临时停牌。上午10时49分,药明生物发布公告,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暂停买卖,以待刊发可能构成公司内幕消息的公告。
与此同时,整个港股CXO板块集体重挫,截至收盘,康龙化成跌超14%,凯莱英跌近11%,泰格医药跌近10%,药明康德跌近9%,金斯瑞、昭衍新药跌超6%,维亚生物跌超4%。
此次大跌主要源于药明生物披露的一则信息。据药明生物方面透露,受生物技术融资影响,行业在未来两年预期个位数增长。由于新冠收入快速降低,药明生物方面评估,整体收入包含新冠已是高基数,在达成行业2倍增速的情况下业务表现或将不及预期。尤其是D端新增项目数减少导致3亿美元收入的减少,以及M生产收入递延带来1亿美元收入降低,而这也是今年不及预期的主要原因。此外,药明生物指出,投资于全球产能以支持未来增长。这些全球基地的产能爬坡导致2023年毛利亏损1亿美元。新产能爬坡、以及收入增速放缓均将导致公司利润下降。
基于药明生物的业绩研判和预期,不少业内人士对此指出:CXO企业的高速增长态势已然一去不复返。
有券商医药行业分析师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从今年A股CXO企业发布的三季度财报数据可以看出,不少企业遭遇业绩阵痛期,营收、利润双双下滑。这也是由于,在过去的三年中,由于新冠疫情催生了大量的疫苗及药物的研发需求,也为CXO企业的业务增长提供了增量的需求。但随着新冠订单需求的逐渐褪去,CXO行业的增长更多将回归行业本质,增长主要来源于医药行业持续不断的研发投入。
“从当前医药行业的市场环境来看,自去年以来国内生物医药行业面临资本寒冬的冲击,融资出现困难,此外,生物医药企业本身也面临着同质化严重,创新驱动力不足的问题。受到内外部环境的影响,生物医药研发投入动力不足,如此,CXO行业出现利润下降也是自然。”上述分析师说。
随着新冠疫情渐行渐远,失去新冠大订单项目加持的CXO企业,“后遗症”逐渐暴露出来。
据凯莱英披露的财报显示,公司今年前三季度营收63.83亿元,同比下滑18.29%,归母净利润22.1亿元,同比下滑18.77%。若剔除新冠大订单影响,前三季度营收同比增长24.51%。小分子CDMO业务实现收入55.65亿元,同比下降22.01%,若剔除新冠大订单影响,同比增长25.45%,其中,来自跨国制药公司收入同比增长66.51%,新兴业务实现收入8.13亿元,同比增长21.05%。
单从第三季度的业绩来看,凯莱英实现营业收入17.62亿元,同比下滑36.41%,归母净利润达5.24亿元,同比下滑46.6%。
凯莱英业绩的下滑似乎可以预料,据凯莱英发布的历史公告显示,2021年11月至2022年2月,凯莱英先后获得3份大订单,分别涉及金额4.81亿美元、27.2亿人民币、35.42亿人民币,合计金额约93.62亿人民币。在凯莱英拿下三个大订单后,市场上就有不少担心其业绩不能持续增长的声音。实际上,凯莱英在2022年业绩爆发后,2023年上半年的业绩已经出现回落趋势。2023年半年报显示,凯莱英营收和净利较去年同期分别减少8.33%、3.09%。而在第三季度,业绩仍继续下跌。
同样遭受新冠“后遗症”的还有博腾股份。2023年前三季度,博腾股份营收达30.37亿元,同比减少41.79%,归母净利润实现4.52亿元,同比减少71.36%。报告期内,博腾股份已签订单项目数(不含J-STAR)592个,同比增长32%;实现交付项目数448个,同比增长35%。服务API产品数144个,同比增加17个;API产品实现收入3.39亿元,同比增长31%。新签制剂订单金额1.44亿元,同比增长211%。
面对营收、利润的双双下滑,博腾股份表示,在报告期内,公司前期收到的重大订单去年同期交付较多,导致收入同比下降;截至报告期末,博腾股份公司人员总数为5263人,人力成本费用较去年同期有所增加;与此同时,随着公司的部分研发中心、生产基地于2022年下半年陆续投入运营,公司的运营费用及固定资产折旧较去年同期也有所增长。
此外,博腾股份布局的新业务还未产生正向利润贡献,其中,小分子制剂CDMO业务、基因细胞治疗CDMO业务、生物大分子CDMO业务分别减少归母净利润0.71亿元、0.65亿元及554万元。
至于药明生物,尽管并未披露三季度财报,但根据其半年报开业看出,药明生物新增项目数有所下滑,且中国区市场表现不如去年。根据财报数据显示,2023上半年新增项目数为46个,而去年同期为59个。中国项目占比不足两成,中国区业务占比更是从去年的第二跌至第三。
针对CXO板块业绩增速放慢甚至出现负增长的现实情况,药明生物CEO陈智胜此前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药明生物过去10年平均收入增长60%以上,利润增长80%以上,在行业是个奇迹。现在,药明生物还是会有非常好的增长,在CXO行业中依旧有两三倍的增速。至于CXO板块大部分公司增速都在放慢,甚至是负增长,主要是周期性调整的市场反应所呈现的结果。
2023年是医药行业转型之年。一方面,生物技术融资放缓带来的短暂影响导致今年新增项目比去年明显下降;另一方面,CMO项目中长期增长确定性强,然而短期会面临项目收入延期问题。如何应对这一系列的挑战也成为一众CXO企业需要面对的现实性问题。
对于药明生物而言,D端和M端两个预料之外事件则被认为是影响2023年收入和利润的主要原因。根据药明生物披露,在药物开发 (D)方面,药物开发业务端收入增速低于预期,主要由于,在下行周期中公司2023年目标新增120个项目显然过于激进;生物技术融资放缓导致新增项目减少。比去年减少40个新项目意味着约3亿美元收入的减少。
在生产(M)方面,生产收入端下降主要由于,今年下半年的主要意外是由于监管机构批准滞后,3个来自大药企的重磅药延期,影响约1亿美元收入;新冠生产收入2022年占比约35%,今年非新冠项目填补了大部分新冠收入空缺,因此今年生产收入基本持平。
受到D端和M端事件的影响,不少业内人士认为,药明生物面对的市场挑战或将推动部分订单流向竞争对手三星生物,而随着三星生物在全球加速崛起,将对药明生物造成冲击。特别是今年以来,作为国内CDMO龙头的药明生物在二级市场市值已缩水80%,如果再加上外部的竞争冲击,药明生物业绩高增长的“黄金期”或渐行渐远。
不过,上述券商分析师也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两家商业模式并不一样,三星生物服务的客户大多是以CMO订单为主。不仅如此,最近三星生物遭FDA点名,这也对其口碑及订单会造成一定的影响,甚至会导致客户/潜在客户的流失。反而利好药明生物。
根据公开信息,FDA在今年8月和9月对三星生物位于韩国的生物制剂工厂进行了为期10天的检查,检查人员发现该工厂存在数据完整性问题。基于此,近日FDA公布一份483表格,这是FDA检查官对医疗器械企业进行检查后发给该公司的缺陷清单,也称为现场观察报告(Inspectional Observation)。
该483表格指出,自2013年以来,三星生物的该生产基地的制造科学分析技术(MSAT)实验室对数据完整性的控制 “不足”。FDA表示,其在2022年9月发现MSAT实验室存在缺陷时,三星生物直到同年10月中旬至次年1月中旬才陆续告知订单客户企业。另外,三星生物的质量部门未确保其生产设备在经过验证的状态下得到维护和使用,据检查,企业存在生产场所天花板端口脱落、门破损、装货坡道码头密封件缺失等问题。
“因而,综合来看,对于药明生物而言,后续市场影响并未来源于订单外流,更多的还是需要看大环境的市场影响,而这也不是药明生物一家企业面对的挑战,是整个CXO及创新药市场皆需应对的难题。”该分析师说。
不可否认,过去两年对于生物医药行业而言是一个“寒冬”。医药魔方数据显示,2022创新药I级市场融资额为393亿元,同比下降36%。二级市场上,港股和A股医药IPO的总募资规模也从2021年的789亿港元和893亿元骤减至93亿港元和783亿元。投资者采取了更加审慎的态度,导致创新药企的融资难度加大。同时,医药生物上市公司的市值持续下滑,新股上市后破发现象频繁出现。
不过,也有药企高管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对于“寒冬”的理解有不同定义,如果把时间放在过去的五年里,确实是“冬天”。但是如果把时间轴放在三十年、甚至更远来看,现在绝对不是“寒冬”。再者,既然被称之为“寒冬”,一定会有大潮退去的时候,这个时候才可以看出谁在“裸泳”,谁在真正创新。
陈智胜此前在行业论坛上也表示,每个行业都存在一定的周期,但是医药行业与经济周期的关联性却不强,因为医药行业是由未满足的临床需求驱动的。无论是肿瘤、老年痴呆,还是罕见病,只要疾病还没有被彻底解决,医药行业就一直会蓬勃发展。
“在医药行业一定要乐观,不管现在的环境是‘冷冻箱’还是‘冷藏箱’,近一两年行业可能面临大环境的挑战,但这些挑战都是暂时的,只要未满足的临床需求存在,就会在隧道里看到光。”陈智胜说。
本文链接:http://www.gihot.com/news-7-60-0.html跌超20%临时停牌!药明生物“带崩”港股CXO板块,黄金赛道已走到头?
声明: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