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具有固本培元、凝心铸魂的重要作用。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立场、重要地位、使命任务、基本要求,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价值引领和根本遵循。五年来,中国医科大学在中共辽宁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的指导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3·18”重要讲话精神,强化“马院姓马、在马言马”的鲜明导向,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切实推进“大思政课”建设。
加强组织领导,明确思政课重要地位。学校党委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党政领导班子带头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学校出台《中国医科大学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实施方案》《关于成立中国医科大学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中国医科大学思政课教学创新中心工作方案》《中国医科大学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工作方案》等文件,全力做好全校“大思政课”建设的统筹协调工作。学校召开党委常委会会议、校长办公会议、现场办公会等专题会议,研究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重点工作,解决实际发展问题。
学校党政领导班子带头推动思政课建设,带头联系思政课教师,把思政课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党委书记、校长在新生入学初讲授开学第一堂思政课,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学校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二级学院党政负责人以“形势与政策”课程为切口深入思政课堂,面对面为学生讲授思政课。学校紧密围绕《关于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意见》、中国医科大学高质量发展“八大工程”和“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扎实推动马克思主义学院内涵式发展。在学校的坚强领导下,马克思主义学院聚焦学校中心工作和学院主责主业,扎实推进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和思政课改革创新,形成了“以红医精神培养白衣天使”的教学特色,获评第二批辽宁省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培育单位。
(图1 时任校党委书记宫福清教授讲授“形势与政策”课程)
(图2 校党委副书记、校长王振宁教授到马克思主义学院现场办公)
(图3 迎接第二批辽宁省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现场考察)
坚持引育结合,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于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学校严格按照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要求,选优配强高水平思政课教师队伍,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350的比例,核定专职思政课教师岗位。近年来,通过博士直聘、公开招聘、校内转岗、校外引进等方式扩员增容,不断优化学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加快壮大学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学校确立了培养思政“名师”、写作“名笔”、宣讲“名嘴”、学术“名家”的“四名”队伍建设目标,着力建设一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思政课教师队伍。
学校积极组织思政课教师参加各级宣传、党校、教育等部门组织的示范培训,利用寒暑假赴复旦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修基地开展实践研修培训活动,邀请校外教学名师进行教学展示与经验交流,充分学习借鉴兄弟院校思政课建设的成功做法和先进经验,切实增强我校思政课教师躬耕学术、教书育人的业务能力,不断为办好讲好思政课加油、充电、蓄能。学校组织思政课教师开展“讲好党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参观沈阳市劳动模范纪念馆、“品‘六地’文化,强育人使命”参观辽沈战役纪念馆等实践活动,开拓教师视野,丰富教学素材。学校建立“传帮带”制度,一对一帮扶青年思政课教师成长发展;实行新教师试讲制度,要求试讲合格再上讲台;落实集体备课制度,统一规范教师讲课教案、课件,着力夯实思政课教师的理论功底和教学技能,切实提高思政课教师业务素质。思政课教师队伍人才辈出,拥有辽宁省优秀教师、辽宁省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工作室、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青年人才、沈阳市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等称号。
(图4 马克思主义学院赴复旦大学开展实践研修培训活动)
(图5 马克思主义学院赴华南师范大学开展实践研修培训活动)
(图6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赴辽沈战役纪念馆开展实践活动)
推动改革创新,增强思政课育人实效。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学校严格按照教育部要求加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为核心的思政课程群建设,开设《红色卫生文化概论》《医学史——实践育人的红医传承》等“红医”特色课程,组织编写《红色卫生文化概论》教材。强化“红医”育人特色,在思政课教学中有机融入习近平总书记致中国医科大学建校90周年重要贺信精神、辽宁“六地”红色文化、红色校史等相关内容,依托思政开放课堂、数字化实践教学、理论宣讲等实现“红医”元素的育人功能。努力探索实践教学,围绕新时代的伟大实践,充分挖掘辽宁“六地”红色文化和校史资源,深入开展红色资源专项调查研究,系统梳理红色卫生文化相关文物资源,开展征集老一辈红医战士、杰出校友的感人故事,开展老校友访谈、校史资料查找收集等工作。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构建志愿服务常态化、项目化、特色化工作格局,将课堂设在“三下乡”“返家乡”等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一线,全面提升育人效果。
加强课程思政引领,在全校范围内开展课程思政“手拉手”集体备课130余次,编著《医学课程思政案例集》,促进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组织召开全国医药类高校“大思政课”建设研讨会,各兄弟院校充分交流互鉴、深度融通合作、广泛凝聚共识,为医药类高校提升思政课质量和育人效能提供新思路。探索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规律,和东北育才学校召开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联盟筹备会议,共同开展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加强合作交流,发挥区域协同作用。强化教学质量管理,严格落实集体备课、教学督导、同行听课、集中命题等制度,规范教学档案管理,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目前,学校有6门思政课获评辽宁省省级一流课程,荣获辽宁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三等奖1项,省级教学比赛获奖16项。
(图7 学校已出版的教材和案例集)
图8 开展“弘扬大爱精神 践(行医者使命”缅怀无语良师思政教育活动)
(图9 开展全国医药类高校“大思政课”建设研讨会)
(图10 中国医科大学和东北育才学校召开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联盟筹备会议)
(图11 辽宁省教学成果奖获奖证书)
强化科研支撑,打造“大思政”育人格局。学校坚持教学引导科研、科研支撑教学的学术导向,成立中国医科大学思政课教学创新中心、中国医科大学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中国医科大学网络思想政治中心,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和资源,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设立专项课题,提供平台支撑,全力服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研究。学校牵头成立了由33家单位组成的红医联盟,推动红色卫生文化研究深入开展。学校积极宣传党的创新理论,成立“红医”理论宣讲团,五年来开展校内外理论宣讲300余场次,被中宣部评为2022年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学校校史馆为辽宁省、沈阳市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22年入选全国首批“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为辽宁唯一入选高校。学校获批中国科协首批学风传承示范基地、沈阳市红医文化思政研究中心,在思政课教学中充分发挥校史馆、生命科学馆等实践基地的育人功能,生动传播红医文化和科学家精神。
在学校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下,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依托各类平台,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以及思政课改革创新等深入开展理论研究,五年来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1项,中国科协学风建设资助计划项目3项,省级课题立项37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项,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奖·成果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学院教师出版的专著《伟大的事实——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现代化发展》被光明网评介,《大道人心,卓然自立——孔子思想的四重境界》等多篇理论文章在《光明日报》发表并被《新华文摘》转载。
(图12 中国医科大学校史馆)
(图13 中国医科大学生命科学馆)
(图14 专著《伟大的事实——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现代化发展》)
(图15 学校教师在《光明日报》发表理论文章《大道人心,卓然自立——孔子思想的四重境界》)
(图16 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获奖证书)
办好、讲好思政课,马克思主义学院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中国医科大学将始终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政治坚定、技术优良”的办学方针,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前沿阵地和重要堡垒作用,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思政课建设质量,着力打造学生喜爱的思政“金课”,为培养更多“情系人民、服务人民、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仁心医者”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本文链接:http://www.gihot.com/news-8-3323-0.html踔厉奋发促改革 立德树人育“红医” ——中国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纪实
声明: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