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记者 李丹
当前,大数据、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及生物医药等新兴领域不断发展,市场需求快速迭代,新场景新应用持续拓展,对人才资源的要求越来越高。
人才培养不仅要实现高质量发展,更要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动态契合,做到量体裁衣。要加快塑造现代化人才培养模式,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工作机制。
高等教育优化学科专业
当前,我国已建成世界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012年的30%提升到2023年的60.2%,实现了历史性跨越。《202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4655万人,居世界第一位。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8年,劳动力素质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为建设世界重要人才和创新高地提供了有力支撑。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积极应对,不断加强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四新”建设,高等教育的学科专业与课程结构等也得到了进一步调整优化。前不久,教育部相继公布2023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2024年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设置备案和审批相关工作结果,与当前社会发展需求紧密相关的专业点大幅增设,供给相对过剩的专业点则被大幅撤销,调整幅度均为历年来最大。
通过对专业设置的调整优化,人才实现更高效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也更为契合。日前发布的新一轮教育强国指数测算结果显示,我国科学家占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比例逐年提高,目前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助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将成为强国建设稳固而持久的力量。
强基计划锚定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国家重大战略领域储备人才;卓越工程师计划集中破解人才培养与工程实践脱节突出、产教融合难问题,为经济社会发展源源不断提供高质量工程人才。
比如,有着“中国橡胶工业的黄埔”之称的青岛科技大学,率先开展卓越工程师的人才培养模式。青岛科技大学科技处处长于立岩表示,围绕材料、化工等优势学科,学校与国内橡胶轮胎、化工头部企业等联合开展“3+1+2+N”的本硕贯通培养计划。通过3年本科阶段的工科基础知识学习,学生在大四上学期经免试推荐进行硕士阶段公共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进入工程师培养阶段。完成硕士阶段课程学习的学生可以到企业或科研院所进行2年左右的专业实践和工程技术研发,企业为学生提供相应的生活补助。
这种产教融合模式,既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又能确保学生的生活待遇。为进一步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学校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还包含第四个阶段,也就是N年的跟踪反馈阶段。毕业生进入企业工作后,学校还将持续关注他们的工作和发展情况,以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要紧密结合。
职业教育融入发展大局
在山东职业学院动车组实训中心,动车组检修技术专业大一学生张家硕注视着眼前的大屏幕,同时有规律地踩动脚下踏板……他们正在上实训课,模拟开火车。
山东职业学院党委书记赵凤文介绍,作为培养轨道交通技能人才的高职院校,山东职业学院与国铁济南局、青岛地铁等企业,以及山东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合作,共同成立了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学校通过订单预选、“2+1”和“1+1+1”提前植入培养等方式,实现超50%学生入学即入职、学习即上岗、毕业即就业。这种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也为满足企业用人需求提供了有力保障。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不仅需要大量拔尖创新人才、战略科学家、卓越工程师,更需要源源不断的能工巧匠、大国工匠。这些技能人才还需不断适应产业升级带来的对于技术技能、知识结构的更高要求,不断磨练自身能力、适应产业升级需要。
在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海斯曼数字酒店(实训中心),“顾客”通过语音指令即可操作各种酒店设施,还可自助办理入住、退房,机器人GRO能24小时提供送物服务……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学院院长冷雪艳介绍,这里是学校的生产性实训基地,真实还原了酒店服务的多元化场景,集合了当前最先进的酒店数字化功能。
该学院副院长王光健表示,他们的目标不仅是教会学生熟练操作智能系统,还要培养真正的酒店运营管理人才。
据统计,我国目前有1万多所职业院校、3000多万名在校生,蕴含着巨大的人力资源红利。如何释放红利、激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潜力,还需要在更广阔的领域进行布局。《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一体两翼”战略布局,“一体”指的是探索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新模式,“两翼”即推动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让产教融合型企业牵头,让企业深入参与到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将促进职业教育真正围绕产业需要来办学,服务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继续教育健康有序发展
近来,全国多地夜校火热开启,“开课即满”“一座难求”,上夜校成为不少年轻人下班后的新活动。除了夜校这种非常实用的继续教育方式外,不少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支持龙头企业与高校、职业学校共同组建学校、科研机构、上下游企业等共同参与的跨区域产教融合共同体,这种共同体主要开展委托培养、订单培养和学徒制培养,面向行业企业员工开展岗前培训、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为行业提供稳定的人力资源和技术支撑。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培训学院党总支书记赵悦表示,2023年5月11日,在青岛市总工会支持下,青岛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其他职业院校、技工院校和企业成立了“青岛工匠学院联盟”。通过联盟的形式,进一步集成产、教、学、研各方资源,针对国家战略产业发展需求和地方经济技术的更新,培养工匠型人才,赋能职工成才成长,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工匠学院已开展职工赋能培训超过115期,培训人数达5.2万人次。
数字化赋能也为职业继续教育提供了更加便捷的途径。2022年,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升级改造,职教板块新增了“企业资源”“工匠精神”等专栏,2023年新接入虚拟仿真、在线精品课、专业教学资源库等2.8万个。
类型多样的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模式,为职工持续学习、成长提供了强大助力。《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要建立健全多形式衔接、多通道成长、可持续发展的梯度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未来,不同阶段、不同教育类型将实现顺畅转换。既可选择升学,也可选择就业,还可以先就业再升学,学生能够根据兴趣、能力和自身发展情况在就业和升学中实现多次选择,企业在职职工也能获得更多再学习、再提升机会。
本文链接:http://www.gihot.com/news-8-5208-0.html经济日报:多类型教育塑造高质量人才
声明: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