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联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发布了《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4)》。该报告基于详尽的数据分析,指出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中的几个突出问题:一是未成年人的AI素养普遍不足,导致AI鸿沟现象逐渐显现;二是未成年人易受网络影响,跟风模仿行为可能诱发社交焦虑、价值观混淆等心理问题;三是“青少年模式”实际使用率偏低,未能有效发挥保护未成年人的作用。此类问题是对未成年人个体能力发展、社会教育体系、家庭监护责任及网络环境治理能力的考验。
针对AI技术影响日益显著带来的挑战,可以考虑将AI素养教育融入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架构中,应遵循“以学生为中心”与“跨学科融合”的双重原则,系统性地将AI的基础知识、伦理考量及实践应用等关键要素融入跨学科课程体系之中。在课程内容设计中,需紧密围绕学生的内在兴趣与认知发展的自然轨迹,融合智能化、互动化、场景化等前沿技术元素,在课程中充分发挥AI技术的潜力,在潜移默化中实现AI使用技能和应用素养的培养。在课程教学设计层面,强化教师团队的构建与发展,通过系统化的专业培训并与高等教育机构、研究单位建立深度合作机制,提升教学团队的综合素质与专业能力。
在强化AI素养教育的同时,必须重视对未成年人内在修养与能力的培育,具体可以从人文素养、创造性思维、情感智慧三个方面着手推进。第一,未成年人需深刻理解与尊重多元文化,才能够批判性分析技术现象,形成独立的价值观念,避免技术异化导致的精神空虚。第二,重视未成年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若人才培养过分强调知识灌输和技能训练,那么人类面对复杂的未来环境可能因缺乏创新能力而陷入困境。第三,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中,未成年人需要具备自我情绪管理、同理心以及沟通能力。这不仅有助于其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还能在面对网络欺凌、隐私泄露等问题时保持冷静与理智,作出正确决策。
在社会交往与责任层面,需认真地审视并强化未成年人在社交技能、道德品质以及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培育。第一,在这个被数字智能深刻影响的时代,社交技能的范畴已扩展至虚拟网络世界。不妨将网络社交礼仪纳入课程内容,引导未成年人构建健康积极的网络社交关系。第二,个人道德品质在AI时代更显重要。学校可利用校园文化建设的力量,营造积极向上的道德氛围。通过师生、生生间的正面互动,帮助未成年人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第三,未成年人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其社会责任感的激活与强化至关重要。应帮助未成年人建立反思意识,审慎考量自身互联网应用行为对他人以及整个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可通过加强青少年网络伦理教育,引导其持续提升数字责任意识与素养,以合宜化的网络行动参与到社会建设与发展之中。
“青少年模式”是一种针对青少年群体而设计的特殊内容管理与使用模式。针对该模式实际使用率偏低且保护效能不足的问题,需要从单一的技术与规则框架中跳脱出来,转向构建一个全面动态且青少年友好的网络生态环境,并探索建立“家—校—企—社”四维联动的教育管理体系。学校应承担加强信息素养教育的重任,通过系统的课程塑造青少年识别网络信息真伪、保护个人隐私及防范网络欺凌的能力。互联网公司等企业应深入调研青少年的网络使用习惯、兴趣偏好及潜在风险,以技术创新为青少年提供更有效的保护方案。社会层面则需要政府从宏观视角出发,提升“青少年模式”的实效性与可持续性。家庭的配合与支持对于“青少年模式”的有效应用至关重要。家长应积极了解并信任“青少年模式”的积极作用,避免通过其他途径规避该模式的约束,在家庭环境中努力营造一种支持青少年健康上网的良好氛围。
在数智时代,如何应对未成年人网络运用问题,尚存不少现实挑战。家庭、学校、企业、社会共同携手努力,青少年才能以更加智慧、勇敢和担当的姿态,走向美好的未来。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
本文链接:http://www.gihot.com/news-8-8277-0.html积极应对未成年人网络运用新问题
声明: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上一篇:做有文化的木书签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