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发现多难得,就像从大海里捞起两颗珍珠。”谈及自己最新发表的论文成果,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副教授张曾华如是说。
这两颗珍珠,一颗是白矮星,一颗是超冷亚矮星。它们“相伴而行”,是极为罕见的双星系统。这一发现不久前发表在英国《皇家天文学会月刊》上。
与双星系统的相遇,颇有戏剧性。直到现在,张曾华提起当时的发现过程也觉得“不可思议”。
录屏是个好习惯
2023年3月,在为南京大学本科生开设的早期科研课程中,张曾华为3名本科生讲解如何使用巡天数据库来发现宽距双星系统。
其间,张曾华想给学生做个示范,临时决定用盖亚巡天数据星表搜索白矮星+超冷矮星的宽距双星系统。这类双星的两颗伴星同时诞生,其中,超冷矮星伴星可以作为年龄基准。它们具有相同的银河系轨道,因此可以通过共有自行(角速度)发现它们。
张曾华使用了TOPCAT虚拟天文台软件对100秒差距(即326光年)以内的天体进行了双星交叉匹配,找到了3000多对具有相同自行和距离的宽距双星。
为了找出其中的白矮星+超冷矮星的双星系统,张曾华将这些双星放入赫罗图中做筛选。赫罗图显示的是天体光度-温度参数空间,可以很好地区分白矮星与超冷矮星。在赫罗图中,天体分布呈现上亮下暗、左热右冷的特点,其中白矮星序列在高温低光度的左下角,超冷矮星在低温低光度的右下角。
使用TOPCAT可以将星表绘图可视化,并可以和星表交互。在筛选超冷矮星时,张曾华信手圈出赫罗图中右下角的几个符合条件的“红点”。其中一个因为位置偏僻差点被忽略,张曾华在画圈时,堪堪将它纳入。
将这几颗超冷矮星候选体与已知的褐矮星的星表进行比对后,张曾华发现,其中有颗超冷亚矮星是他之前研究过的。不会这么巧合吧?超冷亚矮星本身很稀有,而这颗的轨道还那么特别,它竟然还有颗伴星?
“是个双星吗?它是个双星?”张曾华一遍又一遍地问自己,声音中带着点兴奋的颤抖。谁能想到随便一搜,就遇到科研“爆款”!
张曾华一边给学生继续讲解,一边寻找双星的证据:
自行非常大,符合!
两颗星的自行相同,没错!
这时的张曾华并没有被数据冲昏头脑,依然保持怀疑。他甚至还在和学生们调侃,说不定它们的间距非常近,是同一个源,那么就不可能是双星。
“哦?18个角分,不是很小。”这两颗星的间距让张曾华收起调侃的态度,严肃起来,“我们进一步验证一下。”通过检查发现,这颗疑似的伴星也确实是落在赫罗图的白矮星序列上。这样就能排除两个目标源是同一颗星的可能性。
通过检查对应星图,双星系统的可能性不断增加。他将2010年和2015年观测图像切换,两颗星的共有自行轨迹非常明显。这就确认了它们是一个白矮星+超冷亚矮星宽距双星系统。
以上的一切都被视频记录了下来。张曾华为方便学生们课后复习,每次上课都会录屏,没想到却录下了如此具有纪念价值的时刻。
在视频中,确定双星系统的那一刻,张曾华不由自主地发出一声欢呼,对学生笑着说:“这个可以写篇论文了。”
真的是随手就搜出了双星系统吗?
是,也不是。
与“老友”重逢
事情要从2018年说起。
那一年,张曾华在巴黎文理大学/巴黎天文台做博士后阶段的研究,他以前在英国的同事Leigh Smith博士发现了一颗自行极高的超冷亚矮星——VVV 1256-62,希望张曾华帮忙对其进行光谱分类。虽然张曾华建立了最新的L亚矮星光谱分类系统,但由于当时观测的光谱信噪比较低,流量矫正不对,因此很难给出准确的光谱型。
随后,张曾华用欧洲南方天文台在智利建造的大型光学望远镜——甚大望远镜,拍摄了VVV 1256-62的连续的光学—红外光谱,确认了它的光谱型是 L3 subdwarf (sdL3), 限定了它的温度和金属丰度。
“太阳附近的大多数恒星和太阳具有相近元素丰度。但亚矮星的碳和铁等重元素的含量要少得多。其中温度最低的被称为超冷亚矮星。”张曾华解释说。
根据新测量的径向速度和欧洲盖亚天体测量卫星观测的距离和自行,张曾华与同事计算出它的银河系轨道。相关成果于2019年发表。
“当时,Smith主要使用多次观测的2微米波段的红外图像解算的自行星表,发现了VVV 1256-62。它是星表里3亿多颗天体里自行最大的。”张曾华告诉《中国科学报》。
因为这份缘起,所以张曾华这次给本科生讲解时“随手”搜的就是VVV 125-62所在的区域,并且意外发现在VVV 1256-62旁边,有一颗与它自行相同的白矮星。它们组成一个双星系统VVV 1256-62 AB。这颗早先被发现的超冷亚矮星是这个双星系统的次星,名字也被改为VVV 1256-62 B。新发现的白矮星则是主星,被命名为VVV 1256-62 A。
“VVV 1256-62 A在2微米波段非常暗,所以上次几乎没有被探测到,错过了宽距双星系统的发现。而且,这颗白矮星主星处在银盘附近,背景星很拥挤,因此光学波段的盖亚空间天体测量卫星2018年发布的第二版星表也没有收录它。直到盖亚有了足够长时间的观测,在2022年发布的第三版星表才解算出它的自行和距离。”张曾华解释说。
超冷亚矮星,即贫金属(氢氦之外的元素)的超冷矮星,是诞生于宇宙早期的稀有天体。由于它们温度低、光度低,很难被望远镜探测到,也就很难被研究刻画。目前已知的L亚矮星不足百颗,宽距双星系统更是稀有。
2019年,张曾华发现了首个L亚矮星双星系统。“那是唯一的L亚矮星金属丰度基准星,我们对这个冷亚矮星+超冷亚矮星系统进行了后续观察研究,今年用韦布空间望远镜观测了次星的红外光谱,还用VLT观测主星和次星的光学红外光谱。”张曾华表示。
这一次是他发现的第二个L亚矮星双星系统。“也是觉得有些意外,毕竟双星系统那么罕见,而且这次发现的白矮星+超冷亚矮星所在银河系轨道还这么特殊。”
跳一曲银河华尔兹
宇宙浩渺,星辰无限。
为探测这些天体,人类修建各种设备,观测记录数十亿天体的信息及其变化。这些星体有些亮度高,有些速度快,会被很快捕捉并发现,而那些亮度低、速度慢的则需要长时间方能捕捉到变化。
这次张曾华发现的VVV 1256-62 AB双星系统就是在5年时间跨度中,因为变化轨迹“明显”最终被确认。而被捕捉到的光,是从距离地球250光年外的地方发出,历经人类的250年,抵达地球,被望远镜记录。
“做天文的观测发现,如同‘大海捞珍珠’,运气有时候会起作用,但是数据和观测资源、合理规划策略和有效的操作方法,都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是做天文学的理论研究,必要的知识技能,以及把握研究方向和寻找科学问题的能力更重要,运气基本起不到作用。”对于此次发现,张曾华如此总结。
在2023年发现VVV 1256-62 AB双星系统后,张曾华找到不同方向的科学家,帮忙进行白矮星年龄等信息的分析。
前述3名本科生中,有的帮忙计算了银河系运动速度,有的用张曾华介绍的方法继续搜寻褐矮星双星系统,并且已找到了约几十对褐矮星双星候选体。因为各自的贡献,他们也成为这篇论文的共同作者。
找到了主星白矮星,也为科研人员研究其超冷亚矮星伴星提供了帮助。“超冷亚矮星的温度随时间变化,我们又无法测量其年龄,所以难以研究刻画。但是我们能较准确地限定白矮星的年龄。因为双星是同时诞生的,所以有了白矮星的年龄,也就知道了超冷亚矮星的年龄。这样的年龄基准星,对我们研究贫金属超冷大气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比如校正和改进超冷大气模型。而超冷大气模型可以用来研究刻画气态系外行星的大气。”张曾华解释说。不仅如此,这项研究结果还会对恒星的形成与演化等领域产生影响。
在张曾华后期制作的双星轨迹运动视频中,白矮星和超冷亚矮星在约翰·施特劳斯“第二圆舞曲”的伴奏下,跳起“双星”华尔兹,穿越了时空,展现在人类眼中。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93/mnras/stz2196
https://doi.org/10.1093/mnras/stae1851
本文链接:http://www.gihot.com/news-8-9873-0.html给本科生上课的意外收获!南大副教授感叹“不可思议”
声明: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上一篇:减少皮肤感染,试试微电流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