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如何做好科技金融这篇大文章、提升金融服务科技创新质效,备受社会关注。中国人民银行、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国家外汇局近日联合印发的《关于扎实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的工作方案》提出,推动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全面提升科技金融服务能力、强度和水平,为各类创新主体的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全链条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
深入了解科技企业的研发特点和资金需求,是做好科技金融服务的基础。科技企业的研发路径可简单概括为“从0到1,从1到N”,也就是说,它要将自己在实验室里的想法转化为成型的产品,再将产品转化为具备市场前景的商品。不同阶段的研发风险不同,资金需求不同,金融服务的路径与方式也不同。
科技企业需要接力式、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从0到1”的阶段俗称“烧钱”阶段,风险高、回报不确定,更适合股权融资介入,如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私募股权投资等。“从1到N”的阶段,风险有所下降,回报确定性增加,在继续发挥股权融资作用的同时,可跟进债务融资,以银行信贷资金为代表。当科技企业走向成长期、成熟期,部分企业完成上市,创业投资退出,资本市场成为融资主渠道,长钱问题得到解决,尽管此时的银行信贷资金依然不可或缺,但主要用于缓解企业的短期流动性困难。
创业投资切忌“短视”。创业投资具有“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特征,更加适应种子期、初创期和成长期科技型企业的融资需求。可以说,没有创业投资的支持,科技创新的效果将大打折扣。但是,由于受考核机制、经营理念等因素制约,目前部分创投机构存在短视倾向,资本快进快出、长钱不长,被投资的科技企业被迫快速盈利,不利于从根本上形成核心竞争力。接下来,要优化创业投资基金管理,改革完善基金考核、容错免责机制,健全绩效评价制度,让长期资金更有耐心与耐力。
银行信贷要创新模式。我国的融资体系以间接融资为主,仅靠直接融资难以撬动大规模的科技金融服务。但是,科技创新具有高风险、高回报特征,不适配银行信贷资金的低风险偏好,怎么办?面对堵点,不是不可为、不能为,相反,应对好了就是新机遇,解决好了就是新突破。目前已有部分银行创新服务模式,顺着供应链,按照补链、强链的思路开展探索——如果初创期企业已得到供应链链主的孵化,那么说明该企业具有投研能力与市场前景,信贷资金就具备了进入的可行性,风险也在一定程度上可控。
资本市场要优化多层次功能。金融服务科技创新,资本市场责任重大,它具有把创新的风险特性、资金对风险的承受能力结合起来的独特功能。当前,需重点关注创投基金的退出机制问题。接下来,要拓宽退出渠道,优化退出政策。其中,可充分发挥沪深交易所主板、科创板、创业板和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区域性股权市场及其“专精特新”专板功能,拓宽并购重组退出渠道;与此同时,加快解决银行保险资产管理产品投资企业的股权退出问题。
在金融接力服务科技创新的过程中,各个环节并非相互割裂,而是相互配合、相互补位。接下来,金融系统可完善常态化投融资对接、信息共享、创新试点、风险分担和防控等配套机制,寻找、拓展合作空间,形成科技金融服务生态圈。(作者:郭子源 来源:经济日报)
本文链接:http://www.gihot.com/news-9-1791-0.html科技金融需要接力式服务
声明: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