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前,我的发小曾忧心忡忡地问我,他是不是很丑?我十分吃惊,那时候我完全没有“美丑”概念,甚至觉得,“美丑”难道不是女生才应该关心的事吗?我对他说:你不丑啊。实际上内心想说的是,你真有点丑,但作为朋友,丑得刚刚好,我最愿意接受的那一种。
此事当时就结束了,然而他的问题以及由问题带来的焦虑像病毒,深深植入我的意识,甚至是潜意识,让我不得安宁。
我少年时期焦虑的是外表,那时候我几乎不认可我的一切。身高是不够的,鼻子不高挺,人中太浅,下巴没有别人的长。后来我担忧的是健康。不知哪一次体检,我偷窥到自己的肺部好像有一大片阴影,而医生似乎没有给我说实话,于是我开始自查与“肺癌”相关的疾病、保养以及治疗信息。父亲死后,我又突然发现,我们这个家族的男性,除了死于战争、非命,大部分死于肝病,而我嗜酒成性——这也恰恰是他们至死不渝的爱好。有一年,我连续做了六次肝功能检查,虽然没有印证我的担忧,但是我相信:我只是查早了点,而那个玩意依旧在潜伏,或者在路上。
中年后我顾不上这些了,因为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平庸。“平庸”是一种可以被分解的压力,比如不够优秀,不被人尊重,得不到自己应该得到的东西……这些指标还可以细分,比如别人比你更优秀,而这个“比”几乎是方方面面。我以为通过努力可以解决,很快就发现,努力只能带来新的对手和比较对象,焦虑是永恒的。有位前辈曾对我的这个状态很不解,他说,你们有什么可以焦虑的。我心说,得得,我要是像您那样优秀也不焦虑。葛红兵老师看得很准,说,你呀,就是心重,遇事不会甩锅,失败只从自身找原因,这是内耗。他为了安慰我,补了一句:其实我也是这样。
有一段时间我对我的学生也不满意。在一次“受伤”后,我去求助王鸿生老师。王老师问我,学生能吃不?我说能吃;王老师问,学生能睡不?我说能睡;他又问:心理健康吗?我说,可健康了,怼得我一愣一愣的,这不找您来了。他说,那你还焦虑什么?年轻导师的问题,就是非要强行改变学生,而每个学生各有自己的路。这句话我熟啊,因为葛老师也曾经说了相似的话,叫“人各有命”,我也用这句话解决了不少问题。那一刻,我似乎明白不少,但似乎还有一点没有“打通”:我的“命”是个啥呢?
我曾写了一篇小文,叫《职业、事业与志业》,大意是,职业是自己搞饭吃,事业是带领大家一起搞饭吃,而志业是哪怕自己饿着肚子也要为大家搞饭吃。葛老师赞同我的想法,说,我们做创意写作是这样,做华文创意写作协会,做《中国创意写作研究》也是这样。这有点“自讨苦吃”,但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了同路人、知己,找到了自己甘愿付出的事业,又是一桩很幸福的事情,而“回报”就是事情本身。“至于你呢”,他说:“还是继续做一个忠厚的人吧……苦乐甘甜都会来源于此。”
四十不惑,我却“惑”得一塌糊涂。好在我五十岁开始赶趟了,我得愉快地接受自己的“天命”,当然也不是全部,甚至不是大部分,我要接受的是:忠厚就忠厚吧,虽然再也不能“智慧”“圆通”“会办大事”了,但也不曾蝇营狗苟,而是始终坚守了本心;平庸就平庸吧,虽然不曾风光,但也始终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一路上又与那么多优秀的人相随。
慢慢地接受自己,并善待它,这虽是一个日渐衰老的过程,但也是一个终身成长的过程。“成为自己喜欢的样子”,应该是我们最后的倔强和希望了。
本文链接:http://www.gihot.com/news-1-2948-0.html晨读 | 许道军:一点点接受自己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下一篇:夜读 | 虹影:我与诗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