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缴翼飞 巴库报道 11月11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9次缔约方大会(COP29)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开幕,并通过了新的全球碳市场标准,这是各国通过碳信用交易实现其气候目标的关键一步。
中国碳市场已平稳运行3年多,电力行业作为率先纳入碳市场的市场交易主体,目前是否已做好全球化准备?近年来,我国电力行业低碳转型成效如何?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COP29现场专访了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常务副理事长杨昆。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常务副理事长杨昆,记者缴翼飞/摄)
《21世纪》:“启动全球碳市场”是今年COP29的高度关注点之一,我国电力行业率先纳入全国碳市场并且已平稳运行3年多,目前是否已做好全球化准备?
杨昆:中国碳市场年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约51亿吨,自2021年7月启动以来就是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既体现出中国利用市场机制实现政府对发电行业的碳排放控制要求和低成本减碳的探索与努力,也为全球碳市场发展提供了中国经验。
经过三年多平稳运行,电力行业积极参与全国碳市场(发电行业)建设和实践,在以市场机制实现低成本减排的行动中取得有效进展。
一是电力企业碳减排和碳交易认识和行动力显著增强。进一步完善了碳排放管理制度体系建设,提升了企业碳排放和碳资产管理水平;为了提高数据的准确性,纳入全国碳市场的发电企业基本上都开展了元素碳实测。
二是电力行业单位发电量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2018-2023年,单位发电量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8.8%,单位火电发电量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2.4%。
三是全国碳市场价格发现机制作用初步显现。随着政府部门对配额的不断收紧,碳价格由启动时的每吨48元上涨至每吨100元左右。碳价的波动区间与锚定作用,为企业做好减排战略和市场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
四是技术创新和绿色低碳技术方面不断提升。推动了存量煤电节能改造、供热改造、灵活性改造和煤电低碳化改造。加大煤电掺烧绿色能源,开展碳捕集、封存与利用技术研发、示范与应用,降低了单位发电量碳排放水平。
五是碳市场要素的范围进一步拓展。目前碳市场允许企业使用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抵销5%的应清缴配额量,在第一、二个履约期,发电企业已累计使用超过3600万吨CCER进行配额清缴抵销,进一步扩大了降碳的技术和资源优化的范围,促进了电力行业和全社会共同降低减碳成本的努力。
随着中国碳市场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碳市场逐步成熟,将逐渐扩大行业覆盖范围,不断丰富交易主体、交易产品,增加市场的多样性。碳市场建设是国际气候治理的重要内容,我们希望全球碳市场在坚持共同但有区别责任的原则下,推动能源电力转型国际交流与合作,在碳市场机制互通、国际碳定价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共同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力量。
已建成全球最大清洁发电体系
《21世纪》:“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推进能源革命,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提高能源供给保障能力。近年来,我国电力行业低碳转型成效如何?
杨昆:近年来,电力行业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坚持降碳减污、节能提效、结构优化、技术创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电力供应系统和清洁发电体系,截至9月底,中国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17.9亿千瓦,占总装机容量比重达到56.5%。终端能源消费电气化水平不断提高,过去十年,碳排放强度下降超35%,超额完成向国际社会承诺的碳排放强度下降目标。
目前,中国已经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电力供应系统和清洁发电体系,电力结构持续优化。截至8月底,中国包括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发电在内的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为12.7亿千瓦,比10年前增长了10倍,约占全球的40%。节能减排成效也十分显著。十年来,累计淘汰煤电落后产能超过1亿千瓦,火电机组平均供电煤耗下降了19克/千瓦时,火电度电碳排放强度下降了68克/千瓦时。
同时,相关装备技术不断创新。风电机组、光伏电池、新一代核电、特高压输电等领域装备技术不断突破,支撑了新能源发电高效消纳和电力系统稳定运行。市场机制也在不断完善。电力市场化交易规模持续扩大,2023年全国市场化交易电量5.7万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61.4%。
《21世纪》:未来应如何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
杨昆:未来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应重点推动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要不断增强电力供应保障能力。合理规划建设保障电力系统安全所必需的调节性、支撑性煤电,因地制宜建设调峰气电,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统筹水电开发和生态保护。以特高压和超高压为骨干网架,推动主配网协调发展,提升电力系统安全运行和综合调节能力。
二要积极推进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坚持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在西部北部地区推动沙戈荒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建设,在中东部地区推动分布式新能源就地开发,保持新能源装机每年新增1亿千瓦以上规模。适应新能源大规模发展要求,需要大幅提升系统调节能力,加快抽水蓄能、新型储能和煤电灵活性改造;积极培育虚拟电厂、车网互动等新业态新模式。
三要以更强举措推进能源电力科技创新。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强电力与算力的融合应用,推动多端特高压柔直、长周期新型储能、氢能等领域前沿技术工程示范和规模化应用,加快构建自主可控的现代能源电力产业体系。
四要持续推进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健全完善电力市场对高比例新能源发展的适应性,推动供应侧绿色电力生产,鼓励用户侧绿色电力消费。畅通碳—电市场价格传导,开展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和电池法研究,推动绿电绿证国际互认。
《21世纪》:在全球能源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出海正在成为国内电力企业尤其是新能源企业谋求新增长点的重要战略,当前中国电力企业出海的情况如何?
杨昆:目前,中国已经先后与9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能源合作机制,与30多个能源类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建立了合作关系。成功投资运营11个国家和地区的14个能源网项目,建成32条与周边国家的跨国输电线路。近十年来,中国主要电力企业在国外工程承包合同额累计达到3760亿美元,海外投资达到1060亿美元。光伏组件、风力发电等装备和关键零部件出口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市场份额不断提升,为推动世界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作出了积极贡献。
从中长期来看,综合中国电力企业的市场开拓能力、成本控制能力,中国光伏、风机设备的性价比优势,以及在国际市场上决策机制、管控模式、合作方式等方面的优化,中国电力企业境外新能源发展将会不断加快,市场占比也将持续提升。借助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源网荷储一体化、水火风光储一体化、“新能源+”等各种电力业务方面的能力优势,中国企业新能源项目海外基建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投资机遇。在新能源领域,中国电力企业对外投资的光伏、风电等项目已初具规模,遍布东南亚、欧洲、大洋洲及拉丁美洲等区域,不仅推动了当地能源结构绿色转型,也为中国企业打开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21世纪》:在全球能源行业发展新形势下,电力企业出海应如何更好地发展?
杨昆:面对全球能源行业发展与转型的新形势、新特点,中国能源电力企业要积极适应能源转型的特点和高质量发展要求,为推进国际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中国方案”。
一是加强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与合作。加强大型风电、高效率光伏、光热等技术创新,推动先进核能、新型储能、氢能等领域前沿技术不断取得新突破。推动先进信息技术与能源产业深度融合,加快培育能源新业态、新模式。积极推动风电、太阳能发电、智慧电网等项目落地,加强清洁能源技术和标准体系国际衔接互认。
二是不断提高国际化经营管理能力。面对愈加难以预料的国际形势,中国电力企业海外发展面临着更多的压力和不确定性,要不断提高国际化经营管理能力,建立高素质国际人才队伍,优化全球范围资源配置,提升企业在全球电力发展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三是重视与“一带一路”国家合作共赢。发挥中国在产业链、品牌、机制、产品、服务、融资等方面的优势,发掘“一带一路”能源电力合作新动能,为共建绿色“一带一路”做出新的贡献。
本文链接:http://www.gihot.com/news-1-38587-0.html专访中电联常务副理事长杨昆:中国电力行业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已建成全球最大清洁发电体系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