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柯称
通讯员 吴江龙 吴柳青
“大家好,我是土生土长的湖北人!”2月5日上午,武汉大学刘胜院士团队研发的“天问”人形机器人,这一开场白逗乐了现场观众。
当天是蛇年新春第一个工作日,湖北省在洪山礼堂南广场举行“楚才”系列人形机器人展示会,10款人形机器人集中展示。其中,武汉大学带来了“天问”一号和二号两款机器人。
“天问”一号和现场观众握手
现场,“天问”一号走向观众挥手致意,进行了自我介绍,并完成了握手、递话筒等人机互动展示。项目具体负责人之一、武汉大学工业科学研究院兼微电子学院副教授李淼介绍,“天问”一号有38个自由度,其“灵巧手”的自由度就有7个,能如人手般抓握和操作物品。灵巧手是人形机器人最能体现技术复杂度的核心零部件,目前天问灵巧手正在小批量量产。
据介绍,“天问”得名于《楚辞》中屈原的千古名篇《天问》,既象征着武汉大学对科技创新永无止境的追求,也寄托了团队对未来科技发展的无限憧憬。“天问”于2024年3月18日正式立项,整体聚焦“大脑、小脑、感知、躯干、四肢”等关键部件,开展人形机器人整机制造集中攻关,当年6月完成样机组装、启动联调联试,如今已熟练掌握走、跑、跳等基本技能。
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动力与机械学院院长、武汉大学工业科学研究院教授刘胜介绍,该项目集聚了武汉大学工业科学研究院综合计算机科学、动力与机械工程、城市设计、测绘遥感等11个优势学科资源,相关专业领域师生联合攻关核心问题。团队还积极与湖北地区各大高新技术企业展开密切合作,目前,“天问”人形机器人包括传感器、芯片在内的80%的核心零部件都实现了湖北制造,因此确实可以说是“土生土长的湖北人”。
李淼介绍“天问”二号的灵巧手
“天问二号比身高1.8米的一号个头小一点,但体重更重一些,它最大的改进是有一双更接近人手的‘灵巧手’。”李淼介绍,这双手是用高分子复合材料和微结构打印出的,比前一代更“温柔”,平时已经能帮他拿咖啡。
机器人要很好地服务人类,手部至关重要。李淼介绍,人类的手有21个自由度,天问团队希望在第四代达到这一水平,“我们和国际最领先的机器人手现在还有一些差距,但我们的特点是低成本、高可靠性的刚柔耦合灵巧手。”
天问设计之初的目标是“走路如履平地、操作得心应手、交互对答如流”。未来,“灵巧手”会进一步加强自由度、感知能力,继续学习人手的活动方式,让机器人可以和人更亲密互动。“目前我们已经和湖北一家咖啡企业在商讨落地应用,未来天问系列可以应用在商业和养老场景中。”李淼说,天问二号还只定型一个月时间,到今年4月时,它将有更完美的表现。
本文链接:http://www.gihot.com/news-1-40055-0.html武大“天问”公开亮相:我是土生土长的湖北人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