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陈倩 王俐燃 涂梦蝶
统筹 陈凌墨
摄影记者 刘中灿 萧颢 王永胜 刘博
有武汉的学子赶来,现场拿出口琴吹奏一曲黄老最爱的《送别》;
有人从襄阳赶来,送来连夜用积木拼成的核潜艇模型;
还有全国各地的网友,送来鲜花遥寄哀思与敬意……
2月6日,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黄旭华因病离世,享年99岁。连日来,人们纷纷自发前往黄旭华曾奋斗的地方献花吊唁,缅怀这位为国家核潜艇事业奉献一生的功勋科学家。
据统计,在2月8日、9日两天,预约前往吊唁的总人数有8000多人。直到2月9日晚9时多,极目新闻记者在现场看到,仍然有市民自发赶来,送别黄旭华院士。
来自全国各地的鲜花,寄托敬意与哀思
2月9日,春寒料峭,许多市民自发前来吊唁黄旭华院士。很多不在武汉的外地群众,也通过线上平台订花送到现场吊唁。
宁夏、重庆、江苏、东北……鲜花来自全国各地。其中一篮鲜花署名江苏宿迁的一位网友。记者联系上这位网友,他叫张艳青,他说,自己是军事迷,了解我国核潜艇发展历程,正是因为有了黄旭华老一辈科研人员的奉献,才有了如今国防力量的强大,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安宁与和平。
悼念现场
在吊唁现场,一位快递小哥送花之后,并没有着急离去,而是向黄旭华的遗像三鞠躬,表达深深的怀念。
还有一位前来送花的骑手告诉记者,接单时,他看到配送地距离7公里,觉得太远了,不想送。但当他发现是给黄旭华院士送花的订单,毫不犹豫地接了单,“给黄老送花,再远也得送。”
在花的海洋中,一艘用积木拼成的潜水艇模型,格外引人注意。这是一位来自襄阳的青年,为了表达对黄老的敬意,连夜拼制而成。潜水艇的旁边,还放着一本《海底两万里》,这本书的主角,是一位潜艇艇长。
署名“核潜艇36棵青松”的鲜花,背后的故事令人感动
极目新闻记者在现场看到,众多的鲜花中,有署名撒贝宁及家人的鲜花。
2016年的央视《开讲啦》节目中,黄旭华以92岁高龄发表了长达50分钟的演讲。黄老在演讲中公开了自己隐姓埋名30年的经历,甚至未能见父亲最后一面,令全场动容。
悼念现场
节目中,黄旭华回忆了科研团队在“三无”(无资料、无专家、无设备)条件下,用算盘和计算尺完成核潜艇数据计算的艰辛历程。他提到,1988年亲自参与南海300米深潜试验,写下“花甲痴翁,志探龙宫”的宣言,开创了总设计师随艇深潜的先例。
期间,主持人撒贝宁多次眼含热泪,称这是“最震撼人心的一场演讲”。他说:“黄老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什么是真正的‘国之脊梁’。”
在吊唁现场,还有一束署名为“核潜艇36棵青松”的鲜花。
这个名字代表的,是中国核潜艇部队光荣历史的起点。“36棵青松”是1969年,中国海军从4个常规潜艇支队和一个护卫舰支队精选出来的36名官兵,也正是以他们为骨干的第一支核潜艇艇员队,驾驶着中国人自主研制的核潜艇,犁开了第一道历史航迹。
悼念现场
黄旭华的老同事曹志荣还记得,黄旭华经常对工作人员说的话是,要“对祖国负责,对艇员负责,对事业的信仰和忠诚负责。”尽管还不能确定这束鲜花就是这36位老潜艇兵送出的,但是这段核潜艇总设计师与潜艇兵的“梦幻联动”,依然能给我们无尽的感动。
琴声伴画本,孩子们送别黄爷爷
2月9日,在黄旭华悼念现场,来自山东的小朋友夏东雨带上心爱的绘本专程来此纪念黄爷爷。她说,这本名叫《老船长和蓝鲸》的绘本讲述了黄爷爷和核潜艇的故事。“黄旭华爷爷年轻时有个伟大的梦想,就是想建造中国第一艘核潜艇,后来经过自己的努力,他真的实现了这个梦想,我觉得黄爷爷很伟大。等我长大了要像黄爷爷那样,尽力而为报效祖国。”夏东雨说。
夏东雨的姑姑夏女士介绍,春节期间,小朋友刚好到武汉探亲,得知黄旭华院士去世的消息,决定一起来悼念黄爷爷。“让孩子们在现场感受一下伟大科学家的精神,让他们看到真正为国家作出贡献的科学家是受到全社会的尊重和认可的。”夏女士说。
8岁的小朋友小杨带着印有黄旭华去世消息的报纸,前来悼念。
她表示,自己从报纸上得知了黄旭华去世的消息后,就跟着爷爷来到现场。“感谢黄爷爷为祖国作出的贡献,以后我也想成为像黄爷爷一样的人。”小杨说。
悼念现场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17岁的张同学吹着口琴,用自己的方式送别黄老。张同学说,他从初中开始就知道黄老的故事,黄老是他最敬佩的一位科学家。“黄老一生为国,不计个人利益,也在武汉根植多年,感动中国颁奖词说,‘您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这句话正是对他最好的解读。对于这样一位国之栋梁,我觉得我应该用自己的方式来纪念他。”张同学说。这首《送别》,正是黄旭华非常喜欢的一首歌。
小张说,生活中的黄旭华,也是一位爱好广泛的人,他自己就有一把陪伴多年的口琴,还曾在新春同乐会上为同事表演过口琴独奏。
来自家乡的亲人,送黄老远行
夜幕降临之时,一行人行色匆匆,步入悼念现场。他们来自黄老的故乡广东汕尾,都是黄氏宗亲。据介绍,他们一行10人坐了6个多小时的高铁,一到武汉,刚下火车就马不停蹄地赶往悼念现场。
“得知黄老去世的消息后,我们便组织着一起来武汉。”今天一早,他们还将参加黄旭华院士的追悼会。
他们表示:“我们是黄老家乡的人,要向黄老学习。”
悼念现场
在前来悼念的人中,还有来自山东的黄旭华亲属。李晓彤是黄旭华夫人李世英的侄女。她和丈夫坐了4个多小时的高铁,一下火车也立即赶往吊唁现场。李晓彤说,小时候对姑父的印象并不深,因为他工作太忙,从小她都是和姑姑接触更多。但是通过新闻报道,她还是了解到了姑父做的一些工作和他取得的成绩,这些也一直鼓励着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以他为榜样,努力地去工作。
9日晚上8点多钟,刚乘高铁从广东赶来的两位侄女,向记者回忆起三伯父黄旭华的几个细节——
“三伯父(黄老)对长辈特别孝顺,他80多岁的时候,每年都会到广东陪过百岁的叔公(黄老舅舅)过生日。”
“印象中的三伯父特别和蔼可亲。他是特别细心的人,台风来临之前,他总会捡起扎在地上的绳子,说看看拉力够不够。”
“他是个多才多艺的人,家庭聚会的时候,他喜欢给大家吹口琴,最喜欢的一曲是《送别》。”
这曲《送别》,久久回荡在吊唁大厅,回荡在每个人的心间。
本文链接:http://www.gihot.com/news-1-40151-0.html有人吹一曲口琴《送别》,有人送来潜水艇模型……8000余人现场深情缅怀黄旭华院士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