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医疗装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服务供给能力快速提升,构建了基本健全的产业体系,覆盖检测、治疗、监护、康复等环节,满足了我国医疗卫生和健康事业的基本需求。但在头部企业规模、部分关键核心技术以及原创性医疗器械等方面仍存在短板。
近年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等与医疗装备跨学科交叉融合提速,催生了新一轮医疗装备领域技术变革。挑战与机遇并存,这既是国产医疗装备面临的形势,也是实现弯道超车的良机。未来,要促进国产医疗装备迭代创新升级,可从以下方面着力。
一是聚焦产业关键环节,精准布局实施重大攻关专项,着力提升自主可控水平。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是实现我国医疗装备产业链自主可控的关键,应围绕医疗装备领域产业链各环节的共性关键技术难题,加强前瞻性和系统性顶层规划布局,通过针对性设立重大攻关专项等,精准布局创新链,整合产业链上下游优势力量,通过国内医疗装备领域的优势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等协同攻坚,在3年至5年内实现风险等级较高的一批原材料、核心器件和关键零部件的国产化,实现一批依赖进口装备的国产替代,显著提升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例如,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生物医学与健康工程研究所为团队基础,通过全国重点实验室与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双轮驱动,联合上下游、多学科、跨领域、跨地区优势力量和创新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通过对关键核心技术与材料、关键零部件、高端装备等进行协同攻关,率先突破了国产首套体外膜肺氧合系统、高端彩超、超高场5T人体超导磁共振等高端医疗装备,探索全链条协同创新攻关的新模式。
二是锚定产业发展新赛道,加强颠覆性、前沿性技术研究,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新型医疗装备产品不断涌现,医学服务模式从疾病治疗向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和服务转变。人工智能、新型传感、探测材料、增材制造等创新技术正在改变医疗装备发展格局。AI辅助医学诊疗、单分子检测、仿生学技术应用等成为医疗装备领域的创新热点方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推动医疗装备朝精准性更高、交互性更强的智能诊疗、精准诊疗方向发展。应密切关注科技创新前沿动态,加快颠覆性、前沿性技术在医疗装备领域的创新应用,发掘新赛道、新业态,促使我国医疗装备产业在新一轮科技和产业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三是聚焦创新人才建设,加强医工融合,构建适宜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的人才培育体系。医疗装备产业位于科技、制造、生命健康等交叉领域,涉及生物、医药、信息、机械、电子、材料等多个行业,是集多学科交叉、人才密集、知识密集和创新密集等特点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产业,其研发创新需要大量跨学科、复合型技术人才。我国医疗装备产业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尚不完善,相关跨学科复合型创新人才缺乏,建议高校聚焦产业发展急需的关键核心技术和紧缺人才,通过培育医工交叉的“四链”融通环境,支持企业等产业创新主体深度参与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的教学改革和人才联合培养工作,打造一批符合创新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四是针对产业投融资痛点,多措并举促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为产业发展注入源头活水。医疗装备中小企业一般为轻资产企业,产品需经过周期较长的临床验证和审批注册流程,面临着融资难题。应提高资金在产业链创新链配置的精准性和有效性,通过持续加大财政对前沿性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加大“卡脖子”技术和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协同攻关重大专项的支持力度,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发挥资本市场枢纽平台功能,优化创新器械审批,加速技术转化,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总体来看,医疗装备产业具有研发创新难度大、周期长、投入高等特点,需进一步加强“四链”一体化布局,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全链条融合发力,强化研发投入、技术攻关、临床牵引、成果转化、人才支撑、金融赋能等创新全要素支撑,以自主创新驱动塑造我国医疗装备发展新动能,培育新质生产力,让更多高端医疗装备实现中国造,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
(郑海荣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主任)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医疗装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服务供给能力快速提升,构建了基本健全的产业体系,覆盖检测、治疗、监护、康复等环节,满足了我国医疗卫生和健康事业的基本需求。但在头部企业规模、部分关键核心技术以及原创性医疗器械等方面仍存在短板。
近年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等与医疗装备跨学科交叉融合提速,催生了新一轮医疗装备领域技术变革。挑战与机遇并存,这既是国产医疗装备面临的形势,也是实现弯道超车的良机。未来,要促进国产医疗装备迭代创新升级,可从以下方面着力。
一是聚焦产业关键环节,精准布局实施重大攻关专项,着力提升自主可控水平。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是实现我国医疗装备产业链自主可控的关键,应围绕医疗装备领域产业链各环节的共性关键技术难题,加强前瞻性和系统性顶层规划布局,通过针对性设立重大攻关专项等,精准布局创新链,整合产业链上下游优势力量,通过国内医疗装备领域的优势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等协同攻坚,在3年至5年内实现风险等级较高的一批原材料、核心器件和关键零部件的国产化,实现一批依赖进口装备的国产替代,显著提升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例如,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生物医学与健康工程研究所为团队基础,通过全国重点实验室与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双轮驱动,联合上下游、多学科、跨领域、跨地区优势力量和创新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通过对关键核心技术与材料、关键零部件、高端装备等进行协同攻关,率先突破了国产首套体外膜肺氧合系统、高端彩超、超高场5T人体超导磁共振等高端医疗装备,探索全链条协同创新攻关的新模式。
二是锚定产业发展新赛道,加强颠覆性、前沿性技术研究,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新型医疗装备产品不断涌现,医学服务模式从疾病治疗向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和服务转变。人工智能、新型传感、探测材料、增材制造等创新技术正在改变医疗装备发展格局。AI辅助医学诊疗、单分子检测、仿生学技术应用等成为医疗装备领域的创新热点方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推动医疗装备朝精准性更高、交互性更强的智能诊疗、精准诊疗方向发展。应密切关注科技创新前沿动态,加快颠覆性、前沿性技术在医疗装备领域的创新应用,发掘新赛道、新业态,促使我国医疗装备产业在新一轮科技和产业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三是聚焦创新人才建设,加强医工融合,构建适宜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的人才培育体系。医疗装备产业位于科技、制造、生命健康等交叉领域,涉及生物、医药、信息、机械、电子、材料等多个行业,是集多学科交叉、人才密集、知识密集和创新密集等特点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产业,其研发创新需要大量跨学科、复合型技术人才。我国医疗装备产业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尚不完善,相关跨学科复合型创新人才缺乏,建议高校聚焦产业发展急需的关键核心技术和紧缺人才,通过培育医工交叉的“四链”融通环境,支持企业等产业创新主体深度参与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的教学改革和人才联合培养工作,打造一批符合创新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四是针对产业投融资痛点,多措并举促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为产业发展注入源头活水。医疗装备中小企业一般为轻资产企业,产品需经过周期较长的临床验证和审批注册流程,面临着融资难题。应提高资金在产业链创新链配置的精准性和有效性,通过持续加大财政对前沿性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加大“卡脖子”技术和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协同攻关重大专项的支持力度,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发挥资本市场枢纽平台功能,优化创新器械审批,加速技术转化,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总体来看,医疗装备产业具有研发创新难度大、周期长、投入高等特点,需进一步加强“四链”一体化布局,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全链条融合发力,强化研发投入、技术攻关、临床牵引、成果转化、人才支撑、金融赋能等创新全要素支撑,以自主创新驱动塑造我国医疗装备发展新动能,培育新质生产力,让更多高端医疗装备实现中国造,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
(郑海荣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主任)
本文链接:http://www.gihot.com/news-2-4657-0.html做强高端医疗装备“中国造”
声明: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上一篇:发展大模型关键在应用
下一篇:国家超算互联网平台上线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