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梅园社区,一座“21世纪车间”藏在深巷中。
站在“车间”外,不闻机声隆隆,却不时有孩童的笑声传来。
“牛牛老师,红绿灯怎么才能亮?”走近一瞧,车间的工作台上摆满了电路板等用具,十几个孩子正在工作台前一板一眼地忙碌着,将灯泡、读秒器以及电脑主板逐个连接。
戴着眼镜、穿着红马甲,孩子们口中的“牛牛老师”举起手里的“红绿灯”模型。“红绿灯能不能按次序亮起来,关键步骤来了,大家注意看!”
从无到有
“牛牛老师”本名陈少华,是宁波镇明中心小学的科技教师,也是“21世纪车间”的“车间主任”。“车间”的主要“产品”是科普知识——从2020年开始,陈少华在这里建起科普实践基地,以“物联网+人工智能”启蒙为主要内容,定期为孩子们开设科普公益课。
“我从1992年开始教学工作,除了语文和英语,其他学科基本都教过,干的时间最长的就是科技辅导员。”陈少华说。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陈少华发现,很多孩子缺少动手能力,尤其是对科学技术类的兴趣不大、手动不勤。“我们要用好自己的专长,守护好孩子们的科学心。”在海曙区政协的支持下,这片不到100平方米的空间,成了陈少华践行科普理念的试验田。
从无到有建造科普“车间”并非易事。为了满足需求,陈少华自掏腰包,花了10多万元购置3D打印机、机器人教学套件、儿童木工机床等设施。自己研发科普课程、亲手制作教学套件……在本职工作之外,陈少华几乎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花在了“21世纪车间”上。
“讲好科普课程,对老师的知识结构要求很高。”陈少华说,从课程设计、采购材料到设计和开发各类器件、制作幻灯片,虽然一堂科普课只有90分钟,但往往要花上一个星期的时间准备。
在陈少华看来,让孩子们对科学有兴趣,既要展示科学原理,还要贴近生活。如今,陈少华的科普“车间”已经开设了无人机操作、红绿灯制作、多功能网络气象笔筒制作等诸多课程。
一课难求
“车间”刚刚启动时,来听课的孩子并不多。几次公益课之后,在学生和家长的口耳相传中,陈少华的课堂人气大涨。
“微信群里有400多人,每次发布开课通知,20多个名额很快就被抢光了。”陈少华笑着说,“有的孩子把爸爸、妈妈、阿姨都拉进群里,像抢红包一样抢课。”
“一课难求”的场面让陈少华颇为感慨。“传统的学校科普主要是海模、空模、车模‘三模’,科技含量不高。随着科技的发展,孩子们需要更多了解现代化的互联网技术。”陈少华说,做好创新教育要有开放的思维、开放的器材、开放的场景,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车间”运行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已经在很多孩子心中播下了科学的种子。有的学生获得了浙江省创新大赛二等奖,还有的获得了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
“其实,孩子们在我这里学不到多少东西,关键是激发兴趣,这才是最重要的东西。”陈少华说。
陈少华的教学模式不仅激发了孩子的兴趣,也带动了家长的热情。每次上课时,都有很多家长主动来课堂上做志愿者,担任助教工作。
骆丽珏就是其中之一。“之前孩子因为没抢到上课的名额哭了。后来他知道是因为材料不足,就提出要把自己的压岁钱给牛牛老师,让老师多准备一点材料。”骆丽珏说,“看到孩子这么喜欢陈老师的课程,我们家长也愿意来帮助陈老师,让更多孩子学习科学知识。”
童心课堂
经过几次改造,如今的“21世纪车间”划分成了教学区、动手实践区和展示区。展示区的架子上,陈少华和孩子们一起制作的机器人、录音机摆的满满当当。
2022年,“21世纪车间”升级为“童心梦课堂”委员工作室。依托社会各界的力量,陈少华的公益科普课堂走进学校、社区、乡村,青少年科普的道路越走越宽。在杭州亚运会等体育赛事期间,陈少华还积极开展宣传演讲活动,传达新科技的设计原理和发展前景,推出很多特色课程。
尽管开课频次增多,但陈少华还是觉得不够,他想让科普课程影响更多孩子。今年母亲节前夕,他在线上举办了首场直播课程。课程内容还是他精心设计的——和孩子们一起制作电子钢琴,给母亲弹一首《世上只有妈妈好》。
讲完课,陈少华还是像往常一样,在工作室里等待着孩子们的反馈。有住在社区的孩子拿着刚做好的钢琴,跑到工作室来展示。很多小观众来自其他市域,答疑解惑、展示成果……微信群里也热闹起来。
“我打算把线上直播课继续做下去,让更多孩子们学习科学技术和动手能力。”陈少华的微信名叫“牛牛”,孩子们口中的“牛牛老师”源来于此。“老师是引以为傲的职业,我希望像牛一样耕耘在教育事业和公益科普上”。
在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梅园社区,一座“21世纪车间”藏在深巷中。
站在“车间”外,不闻机声隆隆,却不时有孩童的笑声传来。
“牛牛老师,红绿灯怎么才能亮?”走近一瞧,车间的工作台上摆满了电路板等用具,十几个孩子正在工作台前一板一眼地忙碌着,将灯泡、读秒器以及电脑主板逐个连接。
戴着眼镜、穿着红马甲,孩子们口中的“牛牛老师”举起手里的“红绿灯”模型。“红绿灯能不能按次序亮起来,关键步骤来了,大家注意看!”
从无到有
“牛牛老师”本名陈少华,是宁波镇明中心小学的科技教师,也是“21世纪车间”的“车间主任”。“车间”的主要“产品”是科普知识——从2020年开始,陈少华在这里建起科普实践基地,以“物联网+人工智能”启蒙为主要内容,定期为孩子们开设科普公益课。
“我从1992年开始教学工作,除了语文和英语,其他学科基本都教过,干的时间最长的就是科技辅导员。”陈少华说。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陈少华发现,很多孩子缺少动手能力,尤其是对科学技术类的兴趣不大、手动不勤。“我们要用好自己的专长,守护好孩子们的科学心。”在海曙区政协的支持下,这片不到100平方米的空间,成了陈少华践行科普理念的试验田。
从无到有建造科普“车间”并非易事。为了满足需求,陈少华自掏腰包,花了10多万元购置3D打印机、机器人教学套件、儿童木工机床等设施。自己研发科普课程、亲手制作教学套件……在本职工作之外,陈少华几乎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花在了“21世纪车间”上。
“讲好科普课程,对老师的知识结构要求很高。”陈少华说,从课程设计、采购材料到设计和开发各类器件、制作幻灯片,虽然一堂科普课只有90分钟,但往往要花上一个星期的时间准备。
在陈少华看来,让孩子们对科学有兴趣,既要展示科学原理,还要贴近生活。如今,陈少华的科普“车间”已经开设了无人机操作、红绿灯制作、多功能网络气象笔筒制作等诸多课程。
一课难求
“车间”刚刚启动时,来听课的孩子并不多。几次公益课之后,在学生和家长的口耳相传中,陈少华的课堂人气大涨。
“微信群里有400多人,每次发布开课通知,20多个名额很快就被抢光了。”陈少华笑着说,“有的孩子把爸爸、妈妈、阿姨都拉进群里,像抢红包一样抢课。”
“一课难求”的场面让陈少华颇为感慨。“传统的学校科普主要是海模、空模、车模‘三模’,科技含量不高。随着科技的发展,孩子们需要更多了解现代化的互联网技术。”陈少华说,做好创新教育要有开放的思维、开放的器材、开放的场景,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车间”运行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已经在很多孩子心中播下了科学的种子。有的学生获得了浙江省创新大赛二等奖,还有的获得了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
“其实,孩子们在我这里学不到多少东西,关键是激发兴趣,这才是最重要的东西。”陈少华说。
陈少华的教学模式不仅激发了孩子的兴趣,也带动了家长的热情。每次上课时,都有很多家长主动来课堂上做志愿者,担任助教工作。
骆丽珏就是其中之一。“之前孩子因为没抢到上课的名额哭了。后来他知道是因为材料不足,就提出要把自己的压岁钱给牛牛老师,让老师多准备一点材料。”骆丽珏说,“看到孩子这么喜欢陈老师的课程,我们家长也愿意来帮助陈老师,让更多孩子学习科学知识。”
童心课堂
经过几次改造,如今的“21世纪车间”划分成了教学区、动手实践区和展示区。展示区的架子上,陈少华和孩子们一起制作的机器人、录音机摆的满满当当。
2022年,“21世纪车间”升级为“童心梦课堂”委员工作室。依托社会各界的力量,陈少华的公益科普课堂走进学校、社区、乡村,青少年科普的道路越走越宽。在杭州亚运会等体育赛事期间,陈少华还积极开展宣传演讲活动,传达新科技的设计原理和发展前景,推出很多特色课程。
尽管开课频次增多,但陈少华还是觉得不够,他想让科普课程影响更多孩子。今年母亲节前夕,他在线上举办了首场直播课程。课程内容还是他精心设计的——和孩子们一起制作电子钢琴,给母亲弹一首《世上只有妈妈好》。
讲完课,陈少华还是像往常一样,在工作室里等待着孩子们的反馈。有住在社区的孩子拿着刚做好的钢琴,跑到工作室来展示。很多小观众来自其他市域,答疑解惑、展示成果……微信群里也热闹起来。
“我打算把线上直播课继续做下去,让更多孩子们学习科学技术和动手能力。”陈少华的微信名叫“牛牛”,孩子们口中的“牛牛老师”源来于此。“老师是引以为傲的职业,我希望像牛一样耕耘在教育事业和公益科普上”。
本文链接:http://www.gihot.com/news-2-5408-0.html巷子里的科普“车间”
声明: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上一篇:保护萤火虫,不只为了被点亮的夜空
下一篇: 智能化为商用车开拓新空间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