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张佳星
一款被称为注射用硫酸多黏菌素B的药物,从单价2000元直降至100多元,这样的价格“大跳水”会不会导致企业利润受损甚至亏本,且无法正常开展创新研发活动呢?
“单从价格落差看,可能有人会担心企业恐难保本,更别提获得创新鼓励了。”在4月11日国家医疗保障局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医保局医药价格和招标采购司司长丁一磊解释,但价格“跳水”的真正原因是,相关企业和个人合谋将生产成本几十元的药品加价至两千多元,而虚增的加价涉嫌用于商业贿赂,该案件已被多部门联合查处。
开展国家集中采购之前的医药行业,这样的操作套路并不罕见。丁一磊表示,在药价高企时期,药品价格中的很大部分并没有用于科研创新和质量提升,而是用作销售推广的费用,甚至没有成为企业的利润,而是成为流通环节的“水分”。
发布会现场(科技日报记者 张佳星 摄)
挤“水分”,让行业重视创新“干货”
“在集中采购之前,医药企业普遍认可的核心竞争力不是创新、质量和效率,而是谋求高定价,走高回扣、高销量的模式。”丁一磊说。
在过去的各类药品交易会上,企业推介好药时,一般不会提“原创性”“机制新”“副作用小”等,而往往标榜“价格空间大”“适应症广”“潜力高”。这样的生态导致整个行业缺乏创新积极性,还将“回扣”产生的药价“水分”转嫁到患者身上,增加了患者负担。
“开展集中采购后,中选产品无需营销、无需再开拓医院,就可以直接带量进入各医疗机构,从机制上跳过了行业当中所谓的客情维护、市场开发。”丁一磊说,这也让企业认识到,以往注重营销的老办法行不通了,需要凭创新质量和效率来立足市场。
营销、客情的成本省下来,流通环节灰色地带的“水分”被挤掉了,医药行业逐步转向对创新“干货”的重视。
丁一磊介绍,集中采购实施几年来,医药行业研发创新动力强劲,医药工业全行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约23%,国内在研新药数量跃居全球第二位。2023年获批上市40个新药品种,医药行业正在加速创新转型。
随着我国医药行业创新能力的增强,在集中采购这一公开透明的竞争平台上,已经过专利期的进口原研药在我国开始出现价格的合理回归。“此前原研药专利期满后仍然维持高价,且长期在医疗机构药品销售排行榜中霸榜。”丁一磊说,药品集中采购让原研药与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同台竞争,国内用药格局逐渐与药品的价值规律趋同。
促创新,助好成果得到快速享用
此前没有渠道,质优价宜的产品反而打不开市场,集中采购的价格发现机制直接把优质的、新一代的药品和耗材带给患者。
丁一磊用事实说话:集采前新一代乙肝抗病毒药价格较贵,很多患者未得到规范治疗;集采后,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等新一代抗病毒药迅速取代老一代药物,显著提升治疗水平。世界卫生组织也认为,中国集采打破了乙肝抗病毒药物的高价壁垒,有助于实现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公共卫生威胁这一目标。
老百姓用得起的药品、耗材普遍实现升级。第三代胰岛素使用比例提高、新一代铬合金心脏支架比例达60%,白内障患者手术中的单焦点晶体,也有望在双焦点晶体、三焦点晶体的价格下降后被取代,实现耗材升级。
与此同时,国家医保局积极发挥医保战略购买优势,支持更多的新药好药纳入医保。国家医保局医药管理司司长黄心宇介绍,通过建立适应新药准入的动态调整机制,创新药获批到纳入医保目录的时间,从原来的5年多缩短到一年左右,80%的创新药上市两年内进入医保。
国家医保局积极推动医保目录新增品种实现快速放量,如由于新药合理使用超过医保总额的机构可事后申请补偿,患者在零售药店购买纳入医保的创新药物也可报销等。黄心宇表示,医保目录的调整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创新医药产业的发展。
责任编辑: 陈可轩本文链接:http://www.gihot.com/news-2-6272-0.html巧用“组合拳”,为医药行业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声明: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