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露
2025年5月21日,由西北师范大学甘肃文化发展研究院和中国甘肃网联合主办的玉文化与华夏文明高端论坛系列活动之“《禹王书》:从田野到文本”在西北师范大学成功举行。
本次学术活动由冯玉雷担纲学术主持。
“玉文化与华夏高端论坛”系列活动于2022年6月8日启动,是西北师范大学支持玉文化研究和教学的重要举措之一,旨在响应党中央号召,关注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西北师范大学甘肃文化发展研究院一家作家冯玉雷自2022年开始开设公选课《中国玉文化》。2024年4月,冯玉雷玉文化长篇小说《禹王书》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7月,冯玉雷主编、西北师范大学教材建设基金资助,服务于公选课学生的玉文化教材《中国玉文化》也由云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2024年12月19日,冯玉雷在央视综合频道(CCTV-1)播出的大型纪录片《寻古中国·喇家寻踪》中,讲中国玉文化及齐家文化时期马衔山等地玉矿资源与黄河中游地区石峁文化遗址出土玉器之间的关系。
此次活动为玉文化与华夏文明高端论坛系列活动第11场,汇聚了考古、人类学、文学等多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郎树德,厦门大学人类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彭兆荣,兰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程金城,甘肃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常务副主席、作家张存学,兰州文理学院文学院教授、院长、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叶淑媛,兰州大学“萃英学者”,二级教授,文学院博士生导师张进等多学科专家、学者围绕《禹王书》及“田野与文本”的问题发言,认为冯玉雷通过田野考察和考古文化的深入研究,并将学术成果作为小说创作的主旨,具有开创性意义。
郎树德认为,学者们早在几十年前便重视玉器的收藏与考古研究。随着考古发掘工作不断推进,发现七八千年前新石器时代的齐家文化时期,玉器已在西北地区开始使用,玉璧便是典型代表。在郎树德看来,玉器是中华文明形成的关键要素,与文字、金属、都城等要素同等重要。近年来,通过跨专业的玉帛考察等研究活动,对西北玉文化的认识取得实质性突破。昆仑文化虽带有神话色彩,却也孕育出西北彩陶、玉器等文化成果。郎树德强调,玉器承载着远古先民通天祈福、消灾避祸、保佑部族等精神意愿,是中华文明起始阶段思想观念层面的文化表达,从根源上反映了中华文化与中华文明的产生发展脉络。
彭兆荣解析“王、巫、申”等汉字文化密码,揭示中华文明核心理念,与《禹王书》挖掘玉文化内涵方向一致,为文学创作注入文化基因。他阐述玉器石器的文明意义,为文学塑造文化意象、讲述玉文化故事提供素材视角。彭兆荣倡导打破文学与人类学等学科界限,其人类学成果和国际非遗经验,为玉文化在文学创作中的呈现提供专业方法,助力学术成果转化为创作养分,让作品兼具严谨性与灵动性。彭兆荣还强调对神话与历史关系的探讨革新传统认知,促使创作者以新视角审视玉文化故事,融合神话与历史元素,创作出更富想象力与文化厚重感的作品,推动玉文化研究与文学创作深度融合创新。
程金城发言围绕《禹王书》展开。他将中华文化视作蕴含文化基因库,称赞《禹王书》为跨越时空之作,体现作者一贯理念。他思索当代文学创作里神话重述的意义,认同借小说转化研究成果,强调文学创作需尊重历史与知识,欣赏从田野到文本的方式,指出研究不应束缚创作,要在田野研究基础上实现创造性转化,把历史细节活化来构建文学事件。此外,他就文明标志提出新见解,觉得除文字外,彩陶、玉器、青铜器等也可充当文明标志物,强调中国玉器是中华文明标识体系的关键要素,是中国文明独有的艺术,且文字与艺术都和政治相关联。
张存学以冯玉雷早期发表在《飞天》上的中篇小说《陡城》《野糜川》为切入点,结合近年的田野考察活动,发现自己对家乡文化认知的不足后,通过实地走访甘肃、宁夏等地深入探索。他强调作为写作者,应清晰把握家乡的地理文化版图,这种从地域文化挖掘出发的创作理念,与论坛中挖掘华夏文明内涵、推动玉文化与文学创作融合的主题相呼应,通过对家乡文化脉络的深入探究,助力地域文化与华夏文明的传承,展现出文学创作与文化研究紧密结合的实践路径。
叶淑媛从自身硕士经历谈起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差异,认为《禹王书》可贵之处在于反映中国古代传统小说回归,打通传统与现代小说壁垒;在神话历史书写方式上引人思考,书中创作与情节安排运用“四重证据法”,凸显华夏文明与玉文化核心价值。
刘君的发言稿中以《从〈禹王书〉到〈向阳坡上〉》为题,深入探讨文学创作与文化内涵挖掘,与玉文化和华夏文明高端论坛主题高度契合。“借助职业田野考察经历切入文学写作,深度解析《禹王书》在文学创作中对玉文化及华夏文明的呈现与创新,践行从田野到文本的路径,这与论坛强调的多学科融合挖掘文化内涵相呼应。在探讨《禹王书》时,围绕其以考古学为根基重塑神话故事,挖掘玉文化背后文明内涵,为华夏文明传承与文学创作融合提供思路,契合论坛挖掘华夏文明内涵的主旨。而她自身在《向阳坡上》等作品创作中,注重从生活汲取灵感赋予作品温度,促进文化交流传承,正是论坛推动文化与文学创作融合主旨的生动实践。
张进紧扣论坛“玉文化与华夏文明”及“《禹王书》从田野到文本”主题,引入行动者网络(ANT)理论,从科学技术研究领域溯源,延伸至人类文明阐释。以国家教育基金项目中丝绸之路研究为例,点明人物、动物、器物等多元“物”构建起文化传播网络,而《禹王书》同样展现这一维度,印证了该理论在文学创作与文化研究中的适用性。他着重指出,普通民众是丝绸之路发展及文化传承的关键力量,《禹王书》对民众作用的刻画,与论坛挖掘华夏文明内涵、探索文化传承路径的主旨高度契合。最后,他寄望青年一代拓展视野,以更宏大视角讲好玉文化故事,增强文化传播力,提升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为玉文化研究与文学创作的融合创新注入新活力,推动华夏文明传承发展。
评论家、《大家》主编周明全博士在《冯玉雷的田野、视野和文本》中所说:“冯玉雷的田野考察、研究及文学创作直指大文化,甚至关涉到华夏文明探源。”“我们都在强调冯玉雷小说文学文本的开创新性价值。”《大众日报》丰收副刊主编、高级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刘君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在发言稿中认为“冯玉雷的《禹王书》以华夏神话为基底,重构大禹治水等经典叙事。不同于传统神话,该书将考古学、神话学与文学想象熔铸一炉,赋予大禹等神话人物复杂的人性维度与现代隐喻。如通过‘禹铸九鼎’关联早期青铜文明的权力象征,以‘息壤’传说映射史前人对土壤肥力的认知,使神话成为史前文明的文学投射。”
“《禹王书》:从田野到文本”活动以《禹王书》为切入点,探寻玉文化所承载的民族精神、价值观念和历史记忆,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筑牢根基。作为“玉文化与华夏文明高端论坛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意义重大。它为考古、人类学、文学等多学科专家搭建起深度交流的广阔平台,打破学科壁垒,促进知识交融与思想碰撞,激发创新思维。同时,借助文学创作的感染力与传播力,提升玉文化的影响力与传播范围。从文化传承角度看,活动助力深入挖掘华夏文明内涵,在创新发展上,专家们的研讨为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创新性转化提供思路,使古老的玉文化与华夏文明在新时代焕发出新活力。此次活动不仅是学术思想的盛宴,更是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增强文化自信的有力实践,为后续相关研究及教学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作者简介:
王露(文字创作),女,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中国玉文化》(2025春季班)学生。
宋岩(摄影),男,西北师范大学,《中国玉文化》(2025春季班)学生。
本文链接:http://www.gihot.com/news-4-8071-0.html“《禹王书》:从田野到文本”学术活动成功举办
声明: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