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艺术众家议】
作者:孟梅(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副教授)
清代戏曲家李渔认为“世道迁移,人心非旧,当日有当日之情态,今日有今日之情态”,主张戏曲创作者搬演旧剧时应该“易以新词,透入世情三昧”,以便让观众“虽观旧剧,如阅新篇”。
在我国传统戏曲名篇中,爱情题材不仅在数量上占有相当比重,且流布广泛、影响深远。它们或来源于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和乡野趣闻,或由文人搜求改写自历史典故、笔记轶闻,以中国传统的文学艺术和美学精神为滋养,涵容着丰富的地域风情、道德观念和民俗信仰,反映着中国社会生活特有的世俗与浪漫。以爱情题材戏曲剧目的重排为观察对象,可以提炼借鉴其中方法,探索戏曲名篇搬演如何拉近传统与现代的距离,获得新观众,产生当代新的戏曲经典。
2004年,由白先勇主持打造的昆曲作品青春版《牡丹亭》横空出世,二十年经演不衰,被认为是推动昆曲复兴发展的“里程碑之作”。近几年来,曾小敏、文汝清主演的《白蛇传·情》火爆“出圈”,为“粤剧热”再掀高潮。青春版《牡丹亭》、《白蛇传·情》等剧目的成功告诉我们,戏曲名篇要在当代舞台焕发活力,应该注重传其“情”、新其“意”、美其“形”。
首先,在复排、搬演传统戏曲名篇时,应以“传情”为主旨,把“情”作为主线统摄人物铺展情节,对根植于民族文化土壤、具有古典气韵的中式情感表达进行深度挖掘。
《雷峰塔》(《白蛇传》)《梁山伯祝英台》《牡丹亭》《西厢记》《天仙配》等大多数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戏曲剧目,之所以历经岁月流转、观念更移,依旧能够吸引观众围拢戏台、走进剧场,皆是因为蕴涵其中的关于“情”的塑造和体悟:白娘子和许仙断桥相逢、仙山盗草,梁山伯祝英台三载同窗、十八相送,牛郎织女喜结良缘、生儿育女,折射着民众对真挚爱情和美好生活的肯定和向往;崔莺莺长亭送别、张生草桥惊梦,杜丽娘游园惊梦、寻梦闹殇是对古往今来无数痴男怨女“求不得”“爱别离”的感伤浩叹;而水漫金山、化蝶双飞、鹊桥相会、奉旨成婚则寄托着大众对坚贞爱情的歌颂和祝福。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类对情感的想象和吟咏是亘古如一的,把握这一点,就把握住了戏曲名篇在舞台上的“活力密码”。
青春版《牡丹亭》将原著浓缩为“梦中情”“人鬼情”“人间情”三本,“以最美的形式表现中国人最深的感情”;粤剧《白蛇传·情》将场次凝练为“钟情”“惊情”“求情”“伤情”“续情”和尾声“未了情”六个段落,传递出“唯愿人间真情永存,真情永传”的祈愿。同样为广东粤剧院出品的《梁祝·情话》,也是从剧名就开宗明义,点出“传情”意旨,并以字幕投屏的形式给每一场次标注上“长亭草青,陌上少年行”“书馆夕明,灯下双照影”“长亭话别,我心许君心”等既具古雅意韵又提纲挈领的词句,让观众心无旁骛沉浸于梁祝爱情的缠绵悱恻,感受戏曲传情的艺术魅力。这些都是以情叙事、以情动人,从而赢得观众强烈反响的成功典范。
新其“意”,就是要给古典故事注入时代精神内涵和文化质感,使之更加契合当代价值理念,让观众产生基于理解基础之上的情感共鸣。
清代戏曲家李渔认为“世道迁移,人心非旧,当日有当日之情态,今日有今日之情态”,主张戏曲创作者搬演旧剧时应该“易以新词,透入世情三昧”,以便让观众“虽观旧剧,如阅新篇”。时代背景、文化语境,乃至风俗理念、年龄阅历,都会影响人们对古老故事的理解和诠释。白娘子由可怖“蛇妖”逐渐嬗变成为坚贞痴情的美丽“蛇仙”,“梁祝”故事在“男装求学、同窗三年、婚姻受阻、化蝶成仙”的大体框架中生发出或俗或雅的诸多版本,这都是在演出过程中根据不同受众群体和演出环境,因地制宜对剧情内容和演出形式做出修改调整的具体体现。将古老的爱情传奇搬上舞台,自然也应该加入当下的“世情三昧”。《白蛇传·情》中鹤童将仙草赠予白娘子并相信“师尊回来,定以救人为重”,小和尚仁心有感于“人若无情不如妖,只要有情妖亦人”从而放走许仙,白娘子为许仙的薄幸伤心至极,依旧理解“那许仙只是一介凡人,他心生恐惧,也是人之常情”等细节设置;以及淡化传统戏曲中法海的刚愎无情,将法海“收妖”改为白娘子自愿走进雷峰塔等情节修改,虽然存在争议,却也因为既凸显了中国传统社会特有的“人情美”,又契合了当代多元共生、宽容理解的文化语境,被青年观众接受认同并津津乐道。
美其“形”,是指在继承保留戏曲剧种基本范式和美学特质的基础上,运用现代舞台理念和技术手段,丰富舞台视听元素,提升戏曲传播美感效应。
在艺术产品空前丰富、受众审美水平和审美期待不断提高的当今时代,传统戏曲一桌二椅、单纯依靠声腔曲辞和身段动作传情达意的表演方式,已不能对观众形成足够吸引力。各剧种各院团的戏曲工作者自觉探索演出新样态,取得的成绩也有目共睹:比如继《牡丹亭》之后,《白蛇传》《天仙配》《桃花扇》《拜月亭》等经典爱情剧目纷纷推出的各自的“青春版”“文旅版”,收获观众好评;国家大剧院最新推出京剧《白蛇传》,利用旋转式舞台和多媒体技术,扩大舞台空间的叙事功能和审美功能,以江南四季风光流转呼应白许二人的离合悲欢,将屏幕上的惊涛骇浪与场上的长绸舞、打出手等舞台技艺完美衔接,营造出“水漫金山”的惊心动魄;陈丽君、李云霄主演的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青春版),通过舞台置景和演员服饰色调,构建出如诗如梦的意境空间,从视觉上将观众带入几百年前那段凄美爱情发生地……
需要指出的是,戏曲名篇的创新表达不能仅停留在舞台设计层面,还要从叙事视角、剧情结构、呈现手法等各方面着眼,寻求中华传统美学与当代审美旨趣圆融自洽的贴合方式。
尊重经典并不等于泥古不化,追求创新也不是毫无原则地颠覆篡改,美化演出形态更要警惕过分华丽包装或者滥用科技。只有在牢牢把握戏曲本体艺术美和剧情本身感染力的基础上,守正创新,去芜存菁,戏曲名篇才能保持永恒活力。
《光明日报》(2024年11月06日16版)
本文链接:http://www.gihot.com/news-6-126762-0.html戏曲名篇搬演应“虽观旧剧 如阅新篇”
声明: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上一篇:从生活中抖包袱 在笑声中获共情
下一篇:“跟着演出去旅行”释放消费潜力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