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季媛媛 上海报道 最近有关科创板上市药企百利天恒的消息接连不断。在实现一季度“豪赚”50亿元后,百利天恒选择趁热打铁,宣布拟赴港二次IPO。
5月14日晚间,百利天恒药业发布公告称,为夯实公司快速发展的资金储备,支持公司众多创新产品在欧、美、日及其他国际市场的全球开发,公司正与相关中介机构就公司发行H股股票并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主板上市的相关工作进行商讨,公司将充分考虑现有股东利益、公司价值体现及境内外资本市场情况进行研判。
百利天恒之所以有此底气,也被认为与此前百时美施贵宝(BMS)的商业化BD交易案有关。2023年12月,百利天恒与BMS就公司自主研发的一款双抗ADC(BL-B01D1)抗肿瘤药物达成独家许可与合作协议,潜在总交易额最高可达84亿美元(首付8亿美元),以获得共同开发、共同商业化的权利,同时公司保留该药物的全球生产供应权利。
上述交易案例刷新了全球ADC类药物单品交易总价的纪录,也创下国内创新药 License out交易的首付款及总交易额双项记录,是首款成功出海的双抗ADC新药。2024年3月,百利天恒公告称,已收到由BMS支付的8亿美元首付款。
此次拟赴港上市也是百利天恒二次IPO。百利天恒于2006年成立,以做化学仿制药和中成药起家,2023年初,百利天恒成功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上市,当时募资总额约为9.90亿元。
有券商医药行业分析师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研发能力见长的生物科技公司,在资本的血液没有那么充足的大环境里,加大自身造血能力,包括一些合作,Licese out有些管线产品或者部分权益,以及提升企业本身的融资力度都是生物科技公司必须重视的问题。
“创新药的研发本质上还真就是一个资源与金钱投资的游戏,如何在有限资源的情况下找出最有可能走出来的品种并投入,并且给无法继续支持的品种找到一个好的下家,这是考验每一位制药人智慧、决断、担当的难题,需要我们共同探讨。此时,百利天恒选择赴港上市也是基于研发需要长期现金流投入,不能仅仅靠交易额补血。”上述分析师说。
亏损多年首盈利
也是由于BMS的交易,使得百利天恒在连续亏损3年后迎来了2024年第一季度的业绩暴增。
根据百利天恒披露的财报数据,2024年一季度,百利天恒营业收入达54.62亿元,同比暴增4325%;净利润50.05亿元,同比暴增3100.16%。而在2019年~2023年,百利天恒的营收分别为12.07亿元、10.13亿元、7.97亿元。2022年,公司也仍未摆脱业绩下滑趋势,其2022年上半年的营业收入为3.05亿元,同比减少1.18亿元,下降比例为27.97%。百利天恒的毛利率也呈现下滑趋势,报告期内,公司综合毛利率分别为80.95%、80.16%、75.18%和71.61%。与同行相比,百利天恒2020年至2022年上半年的毛利率均低于同行平均水平。
净利润方面,2019年-2021年,百利天恒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773.09万元、3790.16万元、-9999.13万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分别为-3812.07万元、-2504.05万元、-1.54亿元。2022年1-6月,公司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38亿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54亿元,分别较2021年1-6月下降了486.36%和366.74%,同比亏损扩大。
对此,在2023年的招股书中,百利天恒披露,营业收入持续下滑主要受到三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方面,百利天恒盐酸右美托咪定注射液和丙泊酚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进入国家药品集中采购清单,而百利天恒未中标导致相关产品丢失较多市场份额;另一方面,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多款药品或因推广受限、或因门诊减少、亦或因使用受限,导致相关产品销量下滑;此外,持续亏损主要系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所致。百利天恒在研项目较多,其中公司重点化学药在研项目和创新生物药分别有24个和16个,随着各临床阶段研发项目的持续推进,研发投入大幅增加。
招股书显示,百利天恒研发投入从2019年的18,141.07万元增加至2021年的27,860.28万元,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也由2019年的15.03%上升至2021年的34.97%。2022年1-6 月研发费用达到17,322.58万元,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例为56.84%。因此,化学仿制药和中成药制剂的盈利水平无法完全覆盖公司研发投入,导致公司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出现亏损。
这也给百利天恒后续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压力。毕竟,如果创新生物药短期内无法获批上市而产生收入,其化药制剂与中成药制剂业务板块仍面临药品集中采购、市场竞争加剧等因素,若上述因素对百利天恒销售收入的不利影响加剧,且公司在研化学药产品无法如期上市,亦或上市后销售未达预期,则公司存在收入继续下滑的风险。
“百利天恒一季度扭亏为盈,一方面凸显了企业本身的研发实力和商业化的能力,另外经营方式的创新和优化也功不可没。同时,必须注意到生物医药行业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即使这些企业能够实现盈利,能够持续地保持盈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仍然需要不断地进行创新和优化,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和满足患者的需求。”上述分析师也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强调,未来医药市场会更加集中,平衡好研发和商业化,能力综合全面,回归价值本质的公司将获得更好的发展,在其中某一方面存在不足的企业未来发展将受到限制。
IPO融资路径能否走稳?
资本市场的提振对于药企来说意义重大,但此时百利天恒选择赴港二次上市是否为最佳时期也值得商榷。
致同咨询生命科学与健康行业领导合伙人、致同咨询融资与并购财务顾问服务合伙人董慧慧此前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资本市场是很多药企IPO或再融资的主要渠道,资本市场的估值回升能够大幅度提升药企的研发投入水平,促进管线的早日落地;资本市场也是众多药企股东、管理层和技术骨干变现的主要场所,要通过资本市场手段做到对人才的正确激励,才能促进企业“产、投、研”的正向循环,塑造企业强大的造血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资本市场的提振和活跃,能够激励更多的投资人向早期、确定性不强但技术路线先进的管线布局,能够给投资人更多的风险收益比,加速更多新药、新设备和新技术的孵化进程。
但目前整个医药医疗行业投资步入下行通道,估值陷于低位,上市公司表现跑输大盘,未上市医药公司的融资亦陷入冰点。根据行业披露的数据,2023年是全球医疗健康投融资走完阶段性下行的第三年。2023年,全球共完成医疗健康领域一级市场投资3076笔,累计融资574亿美元,融资总额相对2022年,进一步收缩超2成。2023年的资本寒冬,无疑比2022年更冷。
资本投资放缓,一方面导致创新药企业炮弹不充足,研发投入下降;另一方面,诸多已进入拟上市周期的医药医疗企业仍在“扎堆”等待估值回升后挂牌上市,目前即使完成聆讯也由于估值过低无法挂牌,陷入两难境地。
“作为创新药企,在发展过程中平衡发展初期一级市场的更加注重创新和未来的发展潜力、和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二级市场的注重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市场价值之间的关系,也是其必须面临的挑战。作为应对,我们认为最重要的是两点,一是发展初期谨慎抬高估值,根据自身实力发展研发管线而不要盲目扩张;二是从发展初期就要紧盯财务数据,避免出现财务报表过于亏损,完全依赖不停融资续命的情况。”董慧慧认为。
不过,从2018年8月,香港交易所推出“18A”新政,允许未有收入、未有利润的生物科技公司提交上市申请以来,经过5年的发展,香港已发展成为亚洲最大的生命科技投融资中心;同时随着香港医疗健康生态圈的蓬勃发展,而香港目前并没有本土的药物监管和新药审批机构,大量的创新药物仍需要在其他地区进行审批之后才能引入香港市场,这无疑给内地的Biotech企业提供了新的窗口。
但与此同时也需要留意,尽管百利天恒实现了首次盈利,但能否通过自己的从研发到运营到财务数据的一系列改善说服一级和二级市场,最终迎来企业自身和整个行业的良性发展,仍是未知之数。
“企业要想在复杂环境下生存并取得不错的发展,仅仅需要资金加持是不够的,还需要自身对其短、中、长期的发展模式有着清晰的定位,同时提高对市场变化的敏感度并能够灵活地优化战略。另外, 企业需建立完善的运营机制以实现内部研发和商业化资源的有效整合及合理配置。企业还需持续具备创新基因和创新能力,在顺应政策和监管趋势的同时,加强自身的研发和生产能力以提高市场竞争力。”上述分析师强调。
本文链接:http://www.gihot.com/news-7-14304-0.html百利天恒拟二次IPO,能否通过“自我造血+外部融资”持续反哺创新药?
声明: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