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武瑛港 北京报道
“减重代谢外科已经在国内走过二十余年的历程,近年来,体重管理从各个层面都受到了重视,全社会都在关注肥胖问题,医生群体也需要承担越来越多的责任,为中国肥胖防治贡献力量。尤其是在国家卫健委出台相关政策之后,部分医院已经在积极筹备推出标准化体重管理中心。” 8月17日,在“第三届中国肥胖大会”的“标准化体重管理中心模式”圆桌对话中,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杨景哥表示。
“标准化体重管理中心模式”圆桌对话现场
据了解,6月26日国家卫健委等16部门联合制定并发布了《“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提出力争通过三年左右时间,实现体重管理支持性环境广泛建立,全民体重管理意识和技能显著提升,健康生活方式更加普及,全民参与、人人受益的体重管理良好局面逐渐形成,部分人群体重异常状况得以改善。
与此同时,为促进国内肥胖科学防治,中国肥胖大会已连续举办三届,本届大会以“凝心聚力,协同创新”为主题,表达传递“肥胖需多学科共同应对”的理念,标准化体重管理中心模式正是多学科协作的重要体现。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减重代谢外科教授朱江帆在圆桌对话中指出,标准化体重管理中心模式包含内科、外科、中医治疗等多科室,属于MDT模式,部分医院已建立相关门诊或工作站。
“这一门诊或工作站可以帮助产生实质性的科室融合,对患者来说非常方便,不论患者BMI高低或者症状如何,只要来到这一工作站,就能找到对应的医生和后续接受医疗服务的具体门诊,帮助病人一站式解决问题,不用来回询问和寻找。总而言之,不论内科还是外科,都要从病人需求出发,希望通过MDT和标准化体重管理中心模式,能够进一步满足患者需求。” 朱江帆表示。
不只是患者,这一模式对医生也会带来更多价值,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袁明霞在圆桌对话中指出,当这一模式逐渐进入相对稳定和成熟的阶段,诊疗工作开展会越来越顺畅,医生的价值感也会得到更多体现。“最主要的,还是在医院层面要有整体主导和顶层设计,医院领导要对体重管理提前重视起来,比如早在10年前,北京友谊医院就已经提出了多学科体重管理的模式。”
“健康体重管理年”体重管理中心科普和专业能力建设活动的多位专家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一模式在落地执行中可能存在些许挑战。
“标准化体重管理中心模式非常有利于患者综合诊疗,但在具体落地过程中,可能首先会面临收费问题,医生为患者提供了医疗服务或者制定了健康管理方案后,很难收费,得不到激励,长此以往会影响医生积极性,背后是医保支付的问题,医保政策可能需要有所改善,要体现医生的知识劳动价值。”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肠胃外科副主任医师朱利勇在圆桌对话中指出。
除了收费问题,在朱利勇看来,由于涉及内分泌科、营养科以及外科等多学科参与,所以需要明确管理中心由哪一学科来主导,“这一点非常重要,可以有效避免出现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竞争,毕竟成立管理中心的宗旨,是要帮助患者得到最好的、最高效的治疗,以患者为中心做到全病程管理。”
“同时还有绩效问题,标准化体重管理中心模式建立之后,如何对多科室医生的积极性做到良好管理,背后涉及绩效分配的平衡,这是非常实际的问题,解决好之后才能促进该模式的进一步发展。” 朱利勇强调。
在圆桌对话中,杨景哥同样认为,标准化体重管理中心模式的建立,在实际操作中面临的首要的就是绩效分配问题,若各科室都从自身利益角度出发,可能就会很难推进,绩效的统一分配,应该是利益个体化思维问题的突破口。
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李增宁也表示,当前标准化体重管理中心模式的壁垒就主要在于医生和科室间的利益分配,需要肥胖联盟或者是管理中心进行规范管理,即包括外科医生把手术做好,追踪由监管中心、营养科负责,有心理问题患者交给心理科等,在这样的MDT机制下,由医院管理者等把架构搭建完善,再加上长期随访。
“另外,短期内肥胖症的诊疗可能都是作为自费项目,被看作属于美容性质,但是肥胖症有时真的会威胁患者生命,所以未来医保是否会对肥胖症的减重治疗有所倾斜,需要持续关注,希望医保方面能有更加清晰的指引。而且这一模式在落地过程中,是成立紧密型还是松散型中心,以及对门诊病人和住院病人的管理,可能都是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杨景哥表示。
本文链接:http://www.gihot.com/news-7-16157-0.html标准化体重管理中心模式:为肥胖患者提供一站式服务
声明: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