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季媛媛 实习生闫硕 上海报道 2023年,医药市场能火出圈的非“减肥神药”GLP-1(胰高血糖素样肽-1)莫属。作为全球为之狂热的新品类,吸引了众多国内外药企争相加码布局。
为什么GLP-1会成为全球药企的“宠儿”?一方面,从药物功效上看,由于GLP-1RA(GLP-1受体激动剂)相对胰岛素的各方面优势,现已成为最理想的降糖药。马斯克的“种草”更是让GLP-1减肥药物成功火遍全球,已然成为糖尿病以及减重市场的“当红炸子鸡”。
另一方面,从市场发展上看也是潜力巨大。德邦证券预计,2030年GLP-1在2型糖尿病和肥胖领域的全球市场规模可达900亿美元。其中2型糖尿病药物市场约占350亿-400亿美元,减肥药物市场约占500亿-550亿美元。
而随着我国糖尿病和肥胖率的逐年提升,降糖减重类药物市场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我国有1.41亿糖尿病患者,人数居全球首位。而成人超重以及肥胖率目前已经超过50%,预计至2030年,这一比例将达61%。
“随着更多GLP-1药物的上市,预计2030年中国GLP-1的市场规模将超600亿元。”CIC灼识咨询执行董事刘立鹤此前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指出,目前国内有众多药企进入GLP-1赛道,在研药物包括GLP-1创新药以及生物类似药两大类。
在减重适应症上,目前跨国药企中仅有三款GLP-1产品获批,分别是诺和诺德的利拉鲁肽和司美格鲁肽,以及2023年11月获FDA批准的礼来Zepbound(Tirzepatide,替尔泊肽)。
2023版ADA指南根据降糖药物的减重效果排序,司美格鲁肽为“减重效果非常好”的药物,度拉糖肽和利拉鲁肽为“减重效果高”的药物。Nature子刊分析认为,最强减肥药替尔泊肽具有刺激胰岛素分泌的独特活性。不少业内人士也直言:替尔泊肽将成为司美格鲁肽最大竞争者。
市场的认可也推动了这两家跨国巨头市值不断攀升。根据德邦证券分析指出,美国资本市场高度认可GLP-1,诺和诺德司美格鲁肽和礼来替尔泊肽爆发式增长,预计2023年分别超200亿美元和40亿美元,在销量超预期和临床数据超预期的催化下,助力礼来5000亿美元市值,诺和诺德4000亿美元市值,成为全球市值前三大药企。
如此,诺和诺德、礼来在2023年第三季度先后宣布扩大产能的计划。诺和诺德称,投资逾420亿丹麦克朗(约合60亿美元)扩大其在丹麦的生产设施,用于生产当前和未来严重慢性疾病的产品组合。这些建设项目将从2025年底到2029年逐步完成。诺和诺德还提到,这项投资将提高公司满足包括GLP-1产品在内的未来市场需求的能力。
礼来则选择在位于北卡罗来纳州的工厂投资4.5亿美元,为包括Mounjaro在内的产品提供额外的药物填充、设备组装和包装能力。礼来还将继续关注供应链的其他部分,因为预计需求仍将居高不下,生产瓶颈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
从目前的市场布局来看,针对GLP-1受体为靶点的药物开发已成为减肥药临床研究的主流。整体上看,跨国企业在GLP-1药物糖尿病适应症布局上,诺和诺德和礼来两家公司处于领先位置,均有多款药物获批。此外,辉瑞、安进、诺华、武田制药和勃林格殷格翰等也有产品正在研发。近年来,国内企业也纷纷入场,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争取在市场上尽早获得一席之地。
目前,国内企业已有两款GLP-1类药物获批。华东医药的利拉鲁肽注射液糖尿病适应症于2023年3月获NMPA批准上市,肥胖或超重适应症于7月获NMPA批准上市;2023年7月,仁会生物研发的贝那鲁肽注射液获NMPA批准上市,作为国内首款获批减重适应症的原创新药,贝那鲁肽注射液也是全球范围内第三款获批的GLP-1类减重新药。
此外,恒瑞医药、信达生物等企业在研产品数量处于前列。据Insight数据库显示,目前国内已有超100款GLP-1类新药进入临床阶段。国内药企布局减肥适应症的产品也已经超过了20个。
实际上,与跨国企业联合研发也成为了国内企业在GLP-1赛道实现“弯道超车”的一大路径,2023年11月,阿斯利康和诚益生物达成心血管代谢疾病和肥胖症新型药物的授权许可,获得诚益生物下一代口服GLP-1受体激动剂ECC5004作为单一疗法和联合疗法的全球权益。
对此,诚益生物创始人、首席执行官周敬业此前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在临床开发阶段,就开始同一家规模较大的跨国药企进行合作,能够加速该产品的开发过程,更大程度加速产品的上市,其次能够扩展该产品未来联合不同的产品用药的趋势,扩大市场前景。对于本土GLP-1布局企业而言,早期进行跨国合作反而更有利,如果完全靠自身能力开发会使得收益较小。
对于减肥市场,GLP-1无疑是目前一颗确定且闪耀的“明珠”。
有券商分析师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随着利拉鲁肽、司美格鲁肽和替尔泊肽的相继上市,以及GLP-1药物从二型糖尿病到减肥适应症的拓展,预计2030年全球GLP-1市场规模将超千亿美元。从国内市场来看,2022年司美格鲁肽占据中国GLP-1市场超40%的市场份额。目前国内有众多药企进入GLP-1赛道,在研药物包括GLP-1创新药以及生物类似药两大类。
周敬业则认为,从GLP-1赛道上的竞争格局看,在短期将会出现两大类比较有竞争力的产品涌现,一类是口服的小分子GLP-1受体激动剂,由于便利性、更低的成本或者是更好的患者依从性,未来潜力更为可观;另一类就是多靶点,即二靶点或者三靶点多肽类的注射类药物,以礼来的替尔泊肽为代表。
在众多布局者加速布局,同质化非常严重的情况下就会出现“内卷”。“在小分子GLP-1这一领域可以看到,走在靠前的有两大产品,一是辉瑞的Lotiglipron和Danuglipron,二是礼来的Orforglipron。而在2023年中,因为肝脏毒性,辉瑞停掉了产品Lotiglipron的开发。这也意味着,这类产品的开发有很大的挑战,研发难度较大。”周敬业说,在这一品类上如果有先发优势,又有体量优势,竞争优势就会有所体现。而要想达到这个目标,就需要提前布局赛道,研发思路也必须做到显著优于其他在研竞争对手。
据相关数据统计,目前全球临床在研的GLP-1RA小分子超19款,除礼来的Orforglipron(III期临床)、诚益生物的ECC5004(I期临床),还包括先为达的XW014(I期临床)、德睿智药的MDR-001(I期临床)等。
此外,多靶点激动剂已经成为了各大企业未来的研发重点。礼来研发的替尔泊肽,是全球首款,也是目前唯一一款获批上市的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分泌肽(GIP)受体双重激动剂,开启了降糖减重药物GLP-1R/GIPR双靶点时代。阿斯利康、默沙东等企业在双/多靶点激动剂均有布局。
目前,全球多个双/多靶点激动剂在研管线进入临床,集中在GLP-1R/GIPR、GLP-1R/GCGR等组合。不过,各大企业也在积极开展GLP-1R/GIPR/GCGR三靶点研究,其中礼来的Retatrutide已经进入III期临床。
国内企业也积极布局、研发多靶点激动剂。其中,信达生物引自礼来的GLP-1R/GCGR双激动剂IBI362已进入III期临床;华东医药的三靶点创新药DR10624完成了减重适应症在中国的I期单次给药剂量递增(SAD)临床试验的首个队列给药,目前正在新西兰同步开展SAD和MAD试验。
在GLP-1赛道,国内外企业也将逐步拓展至多种适应症应用。比如,除糖尿病、肥胖适应症外,司美格鲁肽在心血管疾病、非酒精性脂肪肝炎、慢性肾脏病、阿尔兹海默症、心衰等领域均有适应症布局,均为潜在空间巨大的临床领域。
长效也成了各大企业构筑自身核心优势的主力出发点,赛诺菲/韩美药业在研的长效GLP-1类药Efpeglenatide,为艾塞那肽的长效生物改良制剂,有望实现每月注射一次,成为超长效的降糖药,目前已经进入Ⅲ期临床。
面对日益严峻的竞争格局,企业很可能需要评估风险获益比。从市场维度来看,近两年,国内布局GLP-1赛道的本土创新药企公司纷纷跟跨国药企签署合作项目,其实也是意味着“出海”的趋势不断加速。这也是由于中国在GLP-1赛道布局上具有较大的优势,而且现在整体上国内GLP-1项目的数量甚至已经超过美国研发的数量。
可以预判,未来拓展海外市场将是当前药企扩大市场规模,规避“内卷”的重要方向。眼下,包括翰宇药业、通化东宝等在内的多家企业都在加快“出海”步伐。例如,2023年11月,翰宇药业公告一则与美国某大型制药公司的合同,其向翰宇药业合计采购累计金额约合人民币1.03亿的利拉鲁肽注射液(仿制药),合作方还将根据产品净销售额各50%与翰宇药业进行分成。
“GLP-1的市场规模未来将会持续增长,特别是在肥胖症方面,该市场是刚刚打开,正处于高速增长阶段。”周敬业表示,至于2型糖尿病这一相对比较成熟的市场,随着人口老龄化,市场规模也会不断增加。
就目前来看,中国糖尿病处方中GLP-1RA占全部处方约2%,低于全球平均水平的5%、远低于北美地区的11%,GLP-1在中国还处于市场培育期。
其实,不止于直接布局GLP-1赛道的相关药企能够在其中获益,随着GLP-1多肽在药物降糖、减重双适应症上的优异疗效,以及新适应症的不断拓展,上游多肽合成、固相合成载体及溶剂厂商、多肽CDMO等环节都会带来新的增长。
作为全球加速崛起的千亿美元黄金新赛道,GLP-1药物已成为国内外药企争相布局的焦点。中国企业如何在“内卷”中获得新的增长?
“完备的多肽合成产业链、以及在本土市场充分的商业化经验是众多在GLP-1赛道竞争的中国药企的优势。”刘立鹤表示,在GLP-1出海的规划上,需要对目标市场监管的要求及商业化模式进行充分的分析,从而选择适合公司产品“出海”的商业战略。
“在前期研发时期,需要明确相应监管临床试验需求,从而制定相应的临床试验规划,对于本土企业来说可能相关经验较少,需要和具有跨国经验的CRO团队进行合作研发。同时,在商业化规划中,本土公司也需要寻找具有海外销售经验及渠道的公司进行商业化的合作。”刘立鹤说。
谈及“出海”, 上述券商分析师指出,Biotech一旦进入商业化阶段,可能会面临更激烈的市场竞争。需要制定差异化的市场策略,以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脱颖而出。其次,进入商业化阶段通常需要满足更多监管要求。公司需要确保产品的合规性,并与监管机构积极合作,以确保获得批准和市场准入。最后,市场反应和需求是不确定的,产品可能在市场中遇到意想不到的挑战。公司需要具备灵活性,以迅速应对市场变化。
具体到GLP-1企业“出海”,需要聚焦多个层面。一方面,对于海外市场整体熟悉程度。一个新产品如果在全球上市,需要提前了解标的市场的药监体系和临床体系,以免走弯路;另一方面,在海外如果是全球多中心临床试验,需要很多患者对照,这一投入比其他一些特药要更大。对于国内的初创企业而言,存在布局投入的风险、财务投入的风险,以及后期研发能力的风险。
在国内聚焦“出海”的企业中,从研发角度的CMO、CDMO到初创研发的Biotech等,均有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企业,无论是欧美还是新兴国家市场均有相关团队和机构布局,可以跟当地的政府机构沟通,在现有政策下,讨论如何就产品展开良性合作,推动中国创新走向全球。
本文链接:http://www.gihot.com/news-7-453-0.html记“医”2023|GLP-1火遍全球,中外药企竞逐“减肥”风口
声明: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