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季媛媛 上海报道 “创新”,在全球范围内,都是最主要的行业推动力,生物医药产业的转型升级更离不开创新。近几年,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积极寻求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乃至企业的管理创新。随着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蓬勃发展,中国生物医药领域的技术创新逐渐与世界接轨。预计将来会有更多的“符合中国特色”的商业战略和策略出现,有利于进一步推动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与转型。
2023年,“创新”“转型”成为行业发展的两大关键词。在这一年里,生物创新药的产品不断迭代、发展、突破,仍在持续创新开展新一代创新药产品如抗体药物偶联(ADC)、GLP-1受体(GLP-1R)激动剂(GLP-1RA)、细胞与基因治疗等,有效地加速开发过程对于推动全球生物医药创新极为关键。
谈及2023年的医药市场表现,毕马威中国生命科学行业主管合伙人于子龙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以“回归”二字作为一年的总结词。在他看来,因大多数延迟诊断和中断的治疗需求激增到2023年,新冠疫情对医疗医药市场的影响逐步退去,诊疗和医药市场回归到疫情前的发展水平。资本市场方面,资本投资回归理性,在生物医药赛道的布局更为谨慎。
“值得注意的是,有真正临床价值的企业才能受到资本的青睐。监管方面,国家有关部门大力推进医疗反腐,让医药企业营销回归规范的医药学术本质。我们观察到,医药企业不论是从管线布局还是到商业推广,都更加回归临床导向,精益化布局产品管线和销售推广资源。”于子龙说。
在2023年的“回归”道路上,2024年,究竟该如何“出发”?这也成为一众业内人士关注的重要议题。
生物医药投融资趋谨慎
中国药物治疗需求巨大,这也推动了中国医药市场规模近年来持续扩容,创新药板块在医药市场结构的比重逐渐加大。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2017年至2021年,中国医药行业的市场规模从14,304亿人民币增长至15,912亿人民币,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7%,其中2020受到新冠影响出现小幅下滑。未来我国医药市场将以超过全球医药市场的增速扩容,2021年至2025年和2025年至2030年的年复合增长率分别达到6.7%和5.8%,市场规模于2025年和2030年分别增至20,645亿人民币和27,390亿人民币。
在医药产业结构变革的新形势下,传统药企向创新药方向转型升级的意愿增强,创新型研发企业不断涌现,加速布局创新药赛道。未来,专利药市场增速将高于仿制药及生物类似药市场增速,我国专利药行业驶入快速发展期,研发成果逐步兑现,2025年和2030年专利药市场规模将分别达到14,010亿和20,584亿人民币,2021年至2025年和2025年至2030年的年复合增长率分别达到10.3%和8.0%。
不过,在2023年底,据药明生物方面研判,受生物技术融资影响,行业在未来两年预期个位数增长。谈及该预期的缘由,行业“寒冬”被认为是主要障碍。
从资本市场的表现不难看出,生物医药企业的投融资热度正持续降温。Wind数据显示,2023年A股有21家生物医药企业上市,募资合计223.56亿元。企业上市数量和募资总额降幅明显,分别同比下降57.14%和70.15%。另外,随着2023年A股IPO节奏放缓,生物医药领域的上市队伍也在缩减。21世纪经济报道根据Wind申银万国行业分类(2021)统计分析,2023年生物医药企业上市数量和募资总额降幅明显,分别同比下降57.14%和70.15%。
在于子龙看来,二级市场的波动一方面受市场整体信心和心态的影响,同时也与上市企业的表现不尽如人意有一定关系。毕马威中国观察到,一些上市企业受监管趋严、市场准入挑战、商业运营压力等综合因素影响,业绩无法达到市场预期,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资本市场对其乃至同赛道其它企业的信心。
此外,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回归理性,越来越多的投资机构逐步放弃在二级市场赛道覆盖式的投资模式,转而更加谨慎地评估与投入。并且,由于外部市场环境的挑战,过去几年在生物医药赛道的大量投资、退出和投后管理也给投资机构带来一定压力,使得很多投资机构的新投资更为慎重。
不过,于子龙也分析指出,虽然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一方面受宏观经济的影响,但与此同时也要看到生物医药产业需求侧的特点及其发展周期的特点。目前行业的增长放缓是受整体经济环境和产业自身转型这两方面影响,在宏观经济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的前提下,未来几年生物医药产业依旧面临一定的挑战。
“这些现象需要一定时间消化,因此我们认为一级市场融资仍会是一个缓慢恢复的过程。随着行业转型的逐渐完成,以创新和临床价值导向的医药产业较其它很多行业,有更好的抗周期性。”于子龙认为,随着本轮支付方式的改革、医药反腐的常态化、生物科技企业的大浪淘沙和资本的洗牌完成,生物医药产业仍有较高的发展潜力,特别是一些真正满足临床迫切需求创新性赛道,仍会有高速发展的空间。
选择多地多市场融资上市
融资是医药创新的生命线,对于推动研发和加速生命科学行业的商业成功至关重要。尽管受多重不确定性因素影响,2023年生物医药企业投融资项目数量较过去几年增速放缓,投资人变得更为谨慎,生物制药IPO热度有所降温,市场也更趋于理性。但是在当下竞争激烈、富有挑战的市场中,为了寻求更多获利和更多市场,“走出去” 依旧成为共同的发展策略。
但从A股、港股医疗医药企业IPO情况来看,生物医药科创板IPO审批停滞,港股流动性不足吸引力下降,所以,生物医药企业究竟该如何选择上市地也成为一道关键选择题。
谈及这一话题,于子龙建议,生物医药企业上市地的选择应该综合考虑企业的发展阶段、融资需求、各地资本市场发生的差异化要求和对不同类型企业的支持程度,同时应对标已上市企业的股票发行和融资情况,最终做出综合的判断和选择。“我们也注意到北交所,作为一个新兴市场,越来越多地成为众多企业寻求上市的主要选择,其市场规模随之不断扩大。所以我们认为,对于部分优质企业,在能满足发审监管要求,以及综合考虑企业投入产出的前提下,多地多市场融资上市也不失为一个选择。”
智慧芽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1月15日,229家北交所上市企业专利申请总量为2.7万余件,有效专利总量为1.5万余件,授权发明专利总量为3900余件。平均每家北交所上市企业专利申请量约为118件,有效专利量约为68件,授权发明专利量约为17件。
其中,12家北交所生物医药产业上市企业的专利申请总量为900余件,有效专利总量为490余件,授权发明专利总量为350余件。平均每家北交所生物医药企业专利申请量约为75件,平均有效专利量约为41件,平均授权发明专利量29件。
基于此,智慧芽创新研究中心分析认为,专精特新“小巨人”正在加速登陆北交所,过去一年北交所上市企业中“小巨人”的数量新增57家,同比增幅高达116.3%;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角度看,生物产业企业的平均专利申请量增幅最高,达到137.0%。随着北交所不断完善市场制度和培育机制,进一步发挥资本市场的作用,将为专精特新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持。
实际上,从大环境看,近年来我国对真正具有创新能力药企的扶持力度逐渐加大,包括融资多元化、税收政策利好、产学研紧密融合、人才回流等,创新药企的发展环境得到显著提升。政策扶持之外,行业的发展还需企业自身更多的努力,上市并非最终目的地,未来IPO市场也会更关注企业自身的价值。
但,如何推动自身价值的提升?未来3-5年,在资本市场、产品销售表现、国内市场、海外市场等多个维度,如何应对全面大考?也是需要进一步去探究的方向。
创新研发推动市场竞争力提升
在提升自身竞争力的方向上,于子龙认为,“外延式创新”和“创新模式的重新组合”将必然成为市场的新增长点。
于子龙进一步分析指出,医药研发是个耗时长且风险大的行业。而在当下的环境下,企业在研发资源投入时,相较于直接缩减开支的决策,不如更加精益化地评估管线的商业前景和投入产出。当基于风险对管线投入评估后,整体的投入产出对企业经营业绩仍为正向贡献,在不同管线组合比较下选择了投入产出最大化的组合后,企业对于管线的开支应该是增还是减就会有更加清晰的认识,而非简单地直接砍掉研发管线。同时,该评估也更加有利于企业确定开支优化的方向,以防出现好管线被砍,坏管线却留下的情形。
在管线优化过程中,创新药企业需要用投资组合的思路,避免脱离产品组合去评估单个项目。首先,企业需要有效评估管线项目的风险分布以平衡高风险收益与低风险收益项目,然后发挥其产品在治疗领域的集群优势,并最大化利用企业在相关领域的基础。此外,企业需平衡管线短、中、长期的布局以避免出现产品断档对其业绩的影响,还需将自主研发和外部产品合作引进相结合,用最小的产品获得成本取得最大的商业回报。
“大行业周期和行业自身转型是‘寒冬’背后的原因。医药行业新的增长点还是来自于差异化的价值提供,来自于推动行业进步的突破性创新,其中包括围绕临床需求的产品和发展赛道的创新、服务方案创新以及商业模式的创新。”于子龙谈到,通过单纯的产品创新实现增长的难度无疑很大,所以,外延式创新和创新模式的重新组合将必然是市场的新增长点。在“寒冬”之下,企业需要通过提升其创新和研发能力来捕捉新的市场机会,顺应行业转型的同时,更要形成和竞争对手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也是在当前的大行业周期和市场“寒冬”之下,不少Biotech在推进转型时也选择与大型跨国药企进行合作,甚至直接接受跨国药企抛出的“橄榄枝”被其收入囊中。2024年,跨国药企与本土创新药企的跨境合作也将不断继续。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自2023年12月26日以来截至2024年1月10日,在短短15天内,全球医药市场已至少出现5笔并购案例,涉及阿斯利康、诺华、默沙东、强生、葛兰素史克等全球龙头药企,其中涉及多家本土生物科技企业。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说明中国本土药企的研发实力已得到国际认可。同时,这也可能会改变本土医药市场的竞争格局。
“对于有着一定差异化优势且规模中等的Biotech,特别是如果自身商业化资源有限且和大型跨国药企管线形成互补,溢价被收购对于很多企业而言也是很好的选择。”于子龙说,在此趋势之下,展望2024年,毕马威中国认为具有创新性、符合国家政策鼓励方向的领域和赛道将会有更好的发展。例如:创新的慢病及高发疾病药物、围绕人口老龄化的相关退行性疾病的创新药物、全新机制的肿瘤免疫等领域药物或全新疗法等。
“当然,2024年,企业要想在复杂环境下生存并取得不错的发展,也需要自身对其短、中、长期的发展模式有着清晰的定位,同时提高对市场变化的敏感度并能够灵活地优化战略。其次,企业需建立完善的运营机制以实现内部研发和商业化资源的有效整合及合理配置。此外,企业还需持续具备创新基因和创新能力,在顺应政策和监管趋势的同时,加强自身的研发和生产能力以提高市场竞争力。”于子龙强调。
本文链接:http://www.gihot.com/news-7-585-0.html预“健”2024|专访毕马威于子龙:医药行业新增长点来自差异化价值提供、突破性创新
声明: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