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5日,在辽宁省档案馆报告厅内,一场跨越代际的红色教育实践拉开帷幕。于洪区教育局与辽宁省档案馆联合启动“学雷锋”红色研学活动暨“全龄红色基因共育课程”,以“馆校社联动、老青少共学”的创新模式,开启了红色教育社会化实践的新篇章。融合型学校“于洪雷小锋”代表、于洪区4所学校的青少年学生代表与4个共建社区的银发学员共聚红色殿堂,在历史文献与时代精神的交融中完成代际间的精神传承。
启动仪式:厚植红色基因,开启共育新篇
启动仪式上,于洪区教育局向新城一小及阳光100社区,东北英才学校及丁香水岸社区,东湖九年一贯制学校及沈新路社区,于洪小学及东湖社区颁发首批“校社共建共育单位”牌匾,标志着区域校社红色教育共同体正式启航。“全龄红色基因共育课程”以党建为引领、资源为纽带、实践为载体,面向青少年开设“红色档案修复师”实践课,培育历史守护者;组织社区长者成立“银龄宣讲团”,激活经验价值;进行“红色档案进社区、进校园活动”让红色档案融入百姓心间,真正成为全民终身学习的精神财富。辽宁省档案馆这座承载着历史记忆的文化殿堂,将化作跨越时空的红色课堂,让“一老一小”共同触摸信仰的温度。
雷锋事迹:助人为乐的楷模,热土上的奋斗者
辽宁省档案馆红色讲解员为现场观众带来了一场生动的雷锋精神宣讲。通过珍贵的历史图片、档案文献以及视频资料,讲解员详细讲述了雷锋同志的生平事迹和精神内涵,参与活动的“一老一小”学员及“雷小锋”代表深受感动。雷锋同志不仅是助人为乐的楷模,更是辽宁这片热土上的奋斗者。一位“雷小锋”代表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今天的宣讲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雷锋精神的内涵。我们要把这种精神融入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从小就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研学实践:行走的红色课堂,跨越时空的对话
在“行走的红色课堂”研学环节,辽宁省档案馆展厅化身为沉浸式教育场域。红色讲解员以“雷锋精神的时代嬗变”为主线,结合《红色起点》《辽宁记忆》两大主题展览,带领学员穿越历史长河。展览中珍贵的档案文献和历史图片,不仅让参与者感受到革命先辈的英勇精神,也激发了他们对家乡辽宁的热爱与自豪。活动现场,65岁的退休教师与于洪小学的“雷小锋”代表共同诵读《雷锋日记》“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字迹,引发两代人共鸣。
未来图景:红色基因永续,精神薪火长明
展望未来,于洪区社区学院将培育5支“社区+学校”银青共学团队,开发15门社区红色精品课程、建设9组“校社共建共育单位”。引导幸福教育课堂学员用剪纸、泥塑、草编等非遗技艺再现红色党史故事;建立融合型学校“于洪雷小锋社会志愿服务联盟”,将红色档案整理、面向“一老一小”志愿讲解等志愿服务纳入成长体系;开发幸福教育课堂学员电子成长手册,记录全龄学员的学习轨迹与社会贡献。
暮色中星光初现,映照着满载而归的大巴车上仍在热烈讨论的学员们。社区老人手机里存满了与“雷小锋”的合影,孩子们笔记本上记满了鲜活的红色故事。这场跨越年龄、融通馆校社的红色教育实践,不仅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更搭建起全民终身学习的桥梁,为新时代社区教育建设提供了“于洪样本”。这场关于信仰的全民教育,正在于洪大地上续写新的时代华章。
本文链接:http://www.gihot.com/news-8-2524-0.html社区幸福教育“档案里的雷锋火种”点燃社区全龄红色共育新课堂——沈阳市于洪区教育局联袂辽宁省档案馆打造“馆校社”共育实践体系
声明: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