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俊堂来源:课程教材研究所
尺寸教材,国之大者。教材建设是国家事权,体现国家意志,是事关未来的战略工程、铸魂育人的基础工程。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大中小学教材建设的要求,围绕国家教材委员会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工作部署,我们设置了“教材建设和管理笔谈”专栏,旨在宣传教材研究和教材工作新进展,加快推进构建中国特色高质量教材体系。一起来看专家的观点——教材建设和管理笔谈㉓
李俊堂 广州大学教育学院讲师、教育学博士
教材是教学的核心要素和基本载体。高质量教学需要教材与教师、学生及其他教学要素有机联通、高效互动,实现“教-学-评”各环节从割裂走向统一,形成互为动力、彼此促进的循环发展体系。在大力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今天,将集知识资源、互动平台与个性化服务于一体的新型数字化教材作为推动“教-学-评”一体化的有效抓手,是加快构建高质量教学体系的应有之义。
首先,数字教材的时空交互性可黏合“教-学-评”各环节。受时空限制,无论是“以评定教”还是“先评后教”,过往教学评价改革的基本逻辑都是将教学和评价看作独立环节加以配置。数字教材建构的虚实结合的网络空间可以承载师生与知识、环境之间的实时互动和有效反馈。线上线下融合交互、课内课外衔接打通,缩短传统教学中各环节轮转和反应所需的时间,解决教师评价和反馈滞后性的问题,为“教-学-评”一体化的实现提供平台保障。
其次,数字教材的数据全息性可提升“教-学-评”质量。数字教材可通过大数据驱动对教学过程进行实时记录,全方位、可视化呈现师生教与学的行为轨迹,为师生精准定位问题、剖析病理、预判趋势、查缺补漏提供了详实的证据支持。同时,学习分析技术可快速推送有针对性的学习改进方案和配套资源,使教学过程达成温故知新、“教-学-评”相结合。
再次,数字教材的智能伴随性可实现“教-学-评”个性化。数字教材通过集成计算机识别、资源推荐、学习画像等智能技术,可实现对个体学习风格、认知能力以及学习态度的数据建模和服务伴随,将教学评价职能从整体定性和剥离筛选转变为个性化诊断和陪伴服务。数字教材可按照学生综合能力测评框架,在不同阶段伴随式收集、分析个人学习状况,同步过程性数据和表现性学习结果,化解集体教学中教师无法兼顾个别辅导的矛盾,使“教-学-评”一体化真正惠及每位学生。
在强调数字教材对于实现“教-学-评”一体化有重要价值的同时,也应注意秉持正确教学理念导向,规避技术带来的异化风险。
一方面,提升教师的数据意识,有效转化评价数据。技术功效的发挥关键在人。当前一些学校推进教学智能评价过程中出现“假”评价、“乱”评价等问题,教师只有具备循证的意识和分析解释数据的能力,才能有效地将数字教材海量的知识资源、学习记录和推送服务真正作用在学生身上,凝聚“教-学-评”一体化的教育合力。
另一方面,恪守教育性教学原则,发挥评价育人价值。数字教材的智能分析技术不应沦为某些教师灌输知识、“填鸭式”教学的“答题器”。教师应该用好学生画像和伴随服务等评价育人功能,长善救失、寓教于乐,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协调发展。(作者 李俊堂系广州大学教育学院讲师、教育学博士)
本文链接:http://www.gihot.com/news-8-3513-0.html挖掘数字教材在“教-学-评”一体化中的作用与价值
声明: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