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北京日报》近日报道,这几天,北京市教委的一则通知受到了各方好评:学校对学生患病期间的作业一律不做硬性要求,不建议患病期间赶、补作业,一切以孩子身体为重。随后,山东、山西、河北等地教育部门也发布类似通知,要求“健康第一”。此类通知被网友称赞为“让教育回归常识之举”。
近期,秋冬换季,流感、呼吸道疾病等进入高发期,不少学生纷纷中招。为了让孩子们不耽误学习,有些老师和家长要求孩子们哪怕在治疗中也要跟上学习进度、完成作业,个别地方甚至出现了学生一边输液一边写作业的场景。为满足患者及家属需要,有的医院还开辟了专门区域为孩子们设置写作业的小桌子。如此,真有必要吗?
这种“病且学习着”的做法并不符合常识。一方面,繁重的学习本来就会造成身体疲惫,影响康复甚至加重病情;另一方面,疾病可能导致注意力不集中、思考能力减弱,进而影响学习的效率和效果。
人们为有关地方的通知点赞,是因为它向公众强调了这样一个常识——身体是第一位的,一切以身体为重。生病了不仅要治疗更要保证充足的休息,如此才能加快痊愈,这是谁都无法违抗的规律和常识。遗憾的是,这样的常识往往容易被一些人忽略——“小病不要紧,挺一挺就过去了”“输上液就没问题了,不耽误写作业”“别人家的孩子都没歇着,咱也不能落后啊”……家长们似乎也挺难。
输液与学习共存,某种角度上说,让孩子带病坚持学习,更像是日常学习“很卷”的一种惯性延续,是对现实的一种映射。还没上小学就开始学识字、学计算,刚上初中就开始通读英文绘本,所有课程都要提前学习、不落人后……有多少家庭、家长正在要求孩子、陪孩子这样做?
令人欣慰的是,近来也出现了一些回归常识的声音。比如,教育部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因地制宜创造学生午休条件”;北京市教委改革中考体测方案,“良好即满分”;有“学渣”的爸爸在家长会发言,畅谈学习不好可以和家长无条件陪伴并行……孩子的基本生理特点、现实不足和个体差异应该被正视、被尊重,孩子正常的休息和健康权益应该被守护——这是诸多家长应该收获的启示。
当然,尊重现实、尊重常识并不是不求上进和放任不管,而是给孩子们时间、空间,让他们可以按照自然规律去成长、舒展,而不是总被赋予各种超常的期待和压力,被拔苗助长。
之所以反复强调这一常识,是因为总有人忽略了“正常”是多么可贵,进而总去期待“超常”的出现,却不在意“反常”也可能潜伏其中。比如,很多学生体质下降,引体向上、俯卧撑、800米,一个都拿不下;2022年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3.6%……
让教育发展回归常识或许任重道远,但再重、再远也要坚持走下去。期待更多地方的教育部门能够有更理性、科学的认知,把孩子的健康放在首位,毕竟,如果没有健康,很多东西都会一并失去。
作者 张红雨
本文链接:http://www.gihot.com/news-8-418-0.html不建议患病期间赶作业是回归常识之举
声明: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