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孕育了丰富而珍贵的非物质文化,千百年来,运河两岸的人们,用身口相传的方式,让这些非物质文化延续相承,成为了一个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形成了运河文化独特的记忆符号。
有二百多年历史的“寺各庄竹马会”,是天津北运河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竹马会的演员不多,只有9个人,他们穿戴着京剧的头面和服装,8个人跨上竹马,1个人撑起黄罗伞,随着传承人的指挥,鼓点的变换,宛如骑上真马一般,或疾驰,或缓行,表演出一场“昭君出塞”的故事。
每当农闲的冬日,寺各庄村安静惬意,走在村子里,抚今追昔,原来竹马会流传下来的背后,是一代代精心选拔出的传承人,一段关于保护的故事和一份忠诚坚守。
一代代选拔的传承人
寺各庄在天津市武清区大孟庄乡,是一个靠近北运河的村落,在这里,几乎家家户户,都能说上两句竹马会的历史。
“竹马”其实是一种古代儿童玩具,多以竹竿制成,小孩将其夹在胯下充作马骑。后来,竹马吸收了一些传统的戏曲、曲艺表演艺术的唱词、音乐、服饰等,发展成为一种汉族民间舞蹈,成为民俗文艺活动或节庆活动中常见的一种表演节目,被称为“竹马会”。
“两百多年前,有一个山东人,从寺各庄经过,传给了寺各庄村的村民,这个山东人多才多艺,还比较懂音乐,当时教授了各种唱段有23首。”程立东是竹马会现在的传承人。
传承人程立东
“寺各庄竹马会”是以“昭君出塞”为蓝本,通过演唱和跑竹马相结合的方式,演一出民间花会,主要的演员有9个人,包括凤冠霞帔的王昭君,头戴乌纱帽的宫廷画师毛延寿,为队伍开路的男头马和女头马,两名迎亲的鞑靼兵和两名宫女,还有一个给娘娘打黄罗伞的丫鬟。
程立东还记得,自己初次与竹马会擦出火花,是在16岁那年,看着村里竹马会演员们练习,那时的程立东经常跟在后面跑,“上个世纪80年代的时候,我大爷从同村村民那传承了竹马会,扮演起毛延寿。他看我特别喜欢,就开始手把手教我了。”
上个世纪80年代竹马会演出
2006年前后,程立东从大爷手中接过了毛延寿的马鞭,成为了新一代的传承人。
那时候的竹马,马头和马腚都是用竹子做成,然后在竹子外粘上牛皮纸,外面再上漆上油,颜色各异,形象生动,马头和马腚之间再用竹子进行连接,风吹不破,雨浇不坏。
“因为我们没有双人斗的武戏,所以又被称作‘文会’。”表演时,竹马的马头和马腚分别跨于演员的前身、腰后,再穿戴上人物的服装和头面,扮相生动,酷似骑马状。
一遍“寺各庄竹马会”有8个场门,演员和锣鼓要根据队伍中程立东扮演的毛延寿右手铃铛,左手马鞭的指挥,变换出不同阵型和鼓点,时而疾驰如风般奔跑,时而徐徐迈步地走,忽快忽慢的节奏,引得观众入胜。
“这一遍演下来就要二十多分钟,我们一般出去演出,都要表演好几遍,有时候还会一整天,虽然是文戏,但也是特别累的。”程立东说,眼看着自己年逾五十,三四年前,他开始物色培养下一代传承人,找到了同村热爱竹马会的小伙子鲁杰,“涉及竹马会能不能长长久久地传承下去,所以选拔传承人花了我很多心思。”
一段关于保护的故事
从同村村民,到程立东的大爷,到程立东,再到可能成为未来传承人的鲁杰,能够看出,竹马会并非家族传承。
会长任志祥说,虽然每次登台的演员只能有9名,但全村有一百多人,各家各户都有能表演竹马会的人。可以说,竹马会得以流传下来,是合全村之力。
上个世纪80年代,竹马会遭遇过低谷,村里会的人越来越少,几位村里的老人看了着急,号召大家一起学习。从做竹马到采买服装、头饰,哪一项都要花钱,可那时候,谁能拿出钱来置办这些东西?
“1984年,我们全村500多户村民,家家户户都自愿出钱,集了1000多块钱,让竹马会置办物件,是这笔钱,救了竹马会,才让竹马会一直流传下来了。”任志祥回忆道。
66岁的田秀华从1986年开始扮演王昭君,这一演就是十多年。田秀华回忆说,那时候老人们对学习竹马会的年轻人都很严格,练习竹马特别辛苦。
“比如你必须是小碎步,这样带着竹马跑、走的样子,才能跟真的骑马一样。如果像正常走路一样,马屁股会颠起来,很严重,看上去人和马不协调。”田秀华说,为了练好小碎步,村里的老人要求两腿之间夹上向日葵杆或者麦秆,无论快走还是慢走,不准落地。
最辛苦的还不是练习步法,而是演出时装扮的头面。竹马会演出是京剧扮相,虽然没有京剧的妆面那么精细,但为了让人看着精神,佩戴各种头饰,也需要用布将头包的紧实一些,包头,让很多年轻演员头晕目眩,甚至呕吐,“那时候大家都不图嘛,练走路,包头,都特别辛苦,有时候演出一天下来,脚上都是泡,但都坚持过来了。”
1987年竹马会演出
虽然辛苦,但田秀华忘不了演出的场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因为大家的热情,竹马会演出,常常是从上午10点多开始,一直演出到夜里,每次演出都是人山人海,有的人被挤到了田地里,有的人翻上墙头看,还有的夜里举着火把追着看。
一份37年的忠诚看守
听着田秀华的讲述,任志祥笑着陷入了回忆。
1985年,任志祥刚刚34岁,当时只是觉得好玩,所以常常到竹马会帮着打下手,一来二去,办事牢靠、老实稳重的他被几位竹马会里的老人看重,极力推举他为竹马会的会长,让他帮助打理竹马会对外的一切事物。
“我当时不想接手,但实在没办法,老人们很坚持。”最终,任志祥接过了管理权。那一刻,老人们叮嘱他,“寺各庄这点眉眼的事,你别给丢了就行。”这句话,任志祥深深地刻在了心里。
2000年,村里党支部换届选举,为群众服务多年的任志祥被推选为代理村党支部书记。2008年,在乡里开会时,听说可以申报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他动了心,虽然有的村民不以为然,但任志祥说,“我们竹马会两百多年的历史,应该试试。”
将所有材料递交上去后,任志祥开始了迫切的等待。2009年10月,“寺各庄竹马会”申请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
现在,有了各级政府的支持和帮助,竹马会有了自己的活动室,登台的演员可以在那里彩排,新入会的演员可以在那里练习,竹马和头饰、服装,都可以放在橱窗里保存,音响和锣鼓也都有了自己的房间……
天津市非遗牌匾
(津云新闻记者 鲍燕)
本文链接:http://www.gihot.com/news-1-25377-0.html【何以中国 运载千秋】历经两百多年,“竹马会”为何成为运河文化的记忆符号?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